新華網北京4月2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梁賽玉 薛豔雯)作家博爾赫斯曾回憶:「我一生受到過許許多多不相稱的榮譽,但是有一個我卻特別喜歡: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他擔任此職務近20年之久,其間寫下「關於天賜的詩」,留下那句名言: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國家圖書館,這座坐落北京西北城、已悄然走過105年歷史的圖書館,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秉承一路向更好傳承文明、更好服務公眾的方向發展。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副館長魏大威說,這也是他作為圖書館工作者的理想和目標。
百年轉瞬,仿佛從館藏的200萬餘冊古籍中一抬眼,人類已進入「手機社會」,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衝擊下,有人說,閱讀,特別在圖書館閱讀,將變得遙遠而令人憂心。而在魏大威看來,圖書館和閱讀這兩件事,不會發生特別大的變化,「信息化時代裡,圖書館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說,「不光是圖書館,也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國圖要做好自身工作,用MOOC(網絡公開課),用數字圖書館技術……讓人們都具備構建書香社會的能力。」
國圖的「自身工作」一望便知。電梯內壁裝飾的是一整屏手寫的圖書索引卡片——抄寫圖書索引卡片,曾經是老一輩館員們入館後做的第一件事。而今,數字圖書館發展蓬勃,實名註冊用戶達550多萬,讀者在家中即可登錄圖書館。而透亮的圖書館內,借閱和搜索信息在大屏幕上實時閃動,可謂「網際網路上的國圖」。
圍繞著圖書館將如何改變自身定位以抵達更多讀者,碎片化時代裡,我們如何閱讀等問題,4月的一個下午,我們在國家圖書館會議室裡與魏大威對話。
問:進入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讀者群體有什麼新變化?傳統公共圖書館遭遇了哪些挑戰?
魏:公眾閱讀習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公眾選擇不到館內閱讀,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閱讀信息。數據顯示,2013年光圖書一年就出版了43萬種,大量網絡信息、非正式出版物隨手可得,哪些信息對公眾有用,哪些信息要保存,都是問題。
圖書館一直承載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功能。如同硬幣的兩面。一面,更好傳承和保護古籍,通過現代化渠道,讓後代看到先賢們的東西;另一面,我們不僅在傳承紙本,也在傳承數位化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於信息文化的需求。
問:您如何看待總理提出的「建設書香社會」,目前的技術發展是否也意味著新的機遇?
魏:信息技術發展對於圖書館本身的事業有很大的改變和促進,國圖網絡1997年開通主頁,接入網際網路專線,當時只有4000個域名,而現在中國域名有1600萬個。
從原來簡單的圖書數位化,逐漸應用到各個方面服務讀者,比如所有圖書都已採用射頻識別管理。資料庫是除了紙本文獻之外很重要的構建,我們有275個資料庫,有各種音頻,視頻,是服務讀者很好的補充。手機APP上的移動閱讀也是很重要的補充,從PC終端全面向移動終端遷移。
問:建成書香社會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魏:對於構建書香社會,社會已形成共識,關鍵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更多渠道,為公眾創造更為便利的讀書環境。同時,要獲得出版社的授權需要公眾共同努力,在滿足公眾需求和保護創作者熱情,要達到合適平衡統一。
問:傳統圖書館如何抵達更多的讀者?是否有可能借鑑MOOC這種新興的網上學堂方式?
魏:國圖一直在關注MOOC。公開課概念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機遇,在社會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去年國圖舉辦了288場講座,7萬多讀者來現場。除了看書、聽大師講座外,如何將傳承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的社會教育結合,既要體現出國圖的特色,也要滿足公眾需求,我們認為視頻是答案。
我們把最好的講座挑出來,按照大家對視頻的接受程度,切分成比較短的視頻。國圖公開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作為知識的入口,我們會把其他資料集成在公開課的層面,作為輔助課件,從一個入口探尋整個知識體系。到今年9月份,希望實現通過手機、數位電視等交互頻道,讓大家來看短視頻,這是社會教育很重要的舉措。
問: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現在也有企業已經開始做數字圖書館的項目,計劃五年內掃描5000萬冊圖書,供讀者網上閱讀。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推廣工程項目與盈利性、市場化行為相比有什麼不同?
魏:無論商業機構還是公共機構,大家都來參與到這項工作,能夠為公眾提供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大的趨勢是好的。但是體現主流意識的總體還較少。國圖是純公益性的單位,對所有的公眾免費,提供國家的正式出版物、博碩士論文檢索。
問:這樣一個網際網路信息濫觴的時代,如何傳承來自網絡的有價值信息?
魏:數字館藏和紙本館藏都會成為未來長期保存的文獻資源,在未來「十三五」的圖書館規劃裡,數字館藏將作為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
問:數位化閱讀和紙本閱讀有何不同?
魏:各自有特色,普遍認為的深度閱讀上,紙本書會比電子書更能輔助你的思考。但數位化閱讀有獨特特色。去年上半年文化部發布數據顯示,電子書增量遠遠大於紙質書增量,增加比例非常大,可見電子書對於覆蓋人群和服務人群有很大幫助,可謂打通「最後一公裡」的方式。而移動網際網路對電子書的快速普及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問:有人曾說,學術圖書館必將死亡,您眼中未來圖書館將是什麼模樣?
魏:我認為未來的圖書館員將變身為諮詢員,根據他們的經驗,為讀者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選取、把關、篩選、推薦有用的資料。未來圖書館作為空間的服務概念,不僅僅是獲取圖書,也有環境帶來的意義,不僅僅是知識。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建築本身有其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