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副館長魏大威:信息化時代裡,圖書館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梁賽玉 薛豔雯)作家博爾赫斯曾回憶:「我一生受到過許許多多不相稱的榮譽,但是有一個我卻特別喜歡: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他擔任此職務近20年之久,其間寫下「關於天賜的詩」,留下那句名言: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國家圖書館,這座坐落北京西北城、已悄然走過105年歷史的圖書館,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秉承一路向更好傳承文明、更好服務公眾的方向發展。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副館長魏大威說,這也是他作為圖書館工作者的理想和目標。

  百年轉瞬,仿佛從館藏的200萬餘冊古籍中一抬眼,人類已進入「手機社會」,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衝擊下,有人說,閱讀,特別在圖書館閱讀,將變得遙遠而令人憂心。而在魏大威看來,圖書館和閱讀這兩件事,不會發生特別大的變化,「信息化時代裡,圖書館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說,「不光是圖書館,也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國圖要做好自身工作,用MOOC(網絡公開課),用數字圖書館技術……讓人們都具備構建書香社會的能力。」

  國圖的「自身工作」一望便知。電梯內壁裝飾的是一整屏手寫的圖書索引卡片——抄寫圖書索引卡片,曾經是老一輩館員們入館後做的第一件事。而今,數字圖書館發展蓬勃,實名註冊用戶達550多萬,讀者在家中即可登錄圖書館。而透亮的圖書館內,借閱和搜索信息在大屏幕上實時閃動,可謂「網際網路上的國圖」。

  圍繞著圖書館將如何改變自身定位以抵達更多讀者,碎片化時代裡,我們如何閱讀等問題,4月的一個下午,我們在國家圖書館會議室裡與魏大威對話。

  問:進入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讀者群體有什麼新變化?傳統公共圖書館遭遇了哪些挑戰?

  魏:公眾閱讀習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公眾選擇不到館內閱讀,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閱讀信息。數據顯示,2013年光圖書一年就出版了43萬種,大量網絡信息、非正式出版物隨手可得,哪些信息對公眾有用,哪些信息要保存,都是問題。

  圖書館一直承載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功能。如同硬幣的兩面。一面,更好傳承和保護古籍,通過現代化渠道,讓後代看到先賢們的東西;另一面,我們不僅在傳承紙本,也在傳承數位化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於信息文化的需求。

  問:您如何看待總理提出的「建設書香社會」,目前的技術發展是否也意味著新的機遇?

  魏:信息技術發展對於圖書館本身的事業有很大的改變和促進,國圖網絡1997年開通主頁,接入網際網路專線,當時只有4000個域名,而現在中國域名有1600萬個。

  從原來簡單的圖書數位化,逐漸應用到各個方面服務讀者,比如所有圖書都已採用射頻識別管理。資料庫是除了紙本文獻之外很重要的構建,我們有275個資料庫,有各種音頻,視頻,是服務讀者很好的補充。手機APP上的移動閱讀也是很重要的補充,從PC終端全面向移動終端遷移。

  問:建成書香社會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魏:對於構建書香社會,社會已形成共識,關鍵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更多渠道,為公眾創造更為便利的讀書環境。同時,要獲得出版社的授權需要公眾共同努力,在滿足公眾需求和保護創作者熱情,要達到合適平衡統一。

  問:傳統圖書館如何抵達更多的讀者?是否有可能借鑑MOOC這種新興的網上學堂方式?

  魏:國圖一直在關注MOOC。公開課概念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機遇,在社會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去年國圖舉辦了288場講座,7萬多讀者來現場。除了看書、聽大師講座外,如何將傳承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的社會教育結合,既要體現出國圖的特色,也要滿足公眾需求,我們認為視頻是答案。

  我們把最好的講座挑出來,按照大家對視頻的接受程度,切分成比較短的視頻。國圖公開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作為知識的入口,我們會把其他資料集成在公開課的層面,作為輔助課件,從一個入口探尋整個知識體系。到今年9月份,希望實現通過手機、數位電視等交互頻道,讓大家來看短視頻,這是社會教育很重要的舉措。

  問: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現在也有企業已經開始做數字圖書館的項目,計劃五年內掃描5000萬冊圖書,供讀者網上閱讀。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推廣工程項目與盈利性、市場化行為相比有什麼不同?

  魏:無論商業機構還是公共機構,大家都來參與到這項工作,能夠為公眾提供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大的趨勢是好的。但是體現主流意識的總體還較少。國圖是純公益性的單位,對所有的公眾免費,提供國家的正式出版物、博碩士論文檢索。

  問:這樣一個網際網路信息濫觴的時代,如何傳承來自網絡的有價值信息?

  魏:數字館藏和紙本館藏都會成為未來長期保存的文獻資源,在未來「十三五」的圖書館規劃裡,數字館藏將作為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

  問:數位化閱讀和紙本閱讀有何不同?

  魏:各自有特色,普遍認為的深度閱讀上,紙本書會比電子書更能輔助你的思考。但數位化閱讀有獨特特色。去年上半年文化部發布數據顯示,電子書增量遠遠大於紙質書增量,增加比例非常大,可見電子書對於覆蓋人群和服務人群有很大幫助,可謂打通「最後一公裡」的方式。而移動網際網路對電子書的快速普及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問:有人曾說,學術圖書館必將死亡,您眼中未來圖書館將是什麼模樣?

  魏:我認為未來的圖書館員將變身為諮詢員,根據他們的經驗,為讀者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選取、把關、篩選、推薦有用的資料。未來圖書館作為空間的服務概念,不僅僅是獲取圖書,也有環境帶來的意義,不僅僅是知識。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建築本身有其存在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走進信息化時代的清華大學圖書館
    」清華大學圖書館竇天芳副館長向我們介紹,「截止2016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有權使用的電子圖書860萬冊,電子期刊8.9萬種,分布在全球200餘個平臺。可在線訪問的全文量數以億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環境,面向讀者提供全網域、全媒體類型的資源發現和獲取服務已成為圖書館資源支撐服務的新常態。」
  • 圖書館裡過大年!國圖、首圖開放時間看這裡
    農曆除夕、大年初一乃至春節假期的每一天,京城兩大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均將為熱愛讀書的市民守一盞書海的燈,每天開放時間不少於7小時,滿足讀者在圖書館裡過大年的精神需求。國家圖書館13日透露,農曆除夕至初二,國圖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初三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開放。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除夕到初二這3天,國圖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另,初四和初六兩天,提供閉架服務的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具體情況可查看國圖網站通告。
  • 專訪鼎石圖書館館長:數字信息化時代,校園圖書館反而應該回歸本質!
    」宋館長提到了圖書館的另一特殊之處:除去一直對家長提供的借閱服務之外,從去年開始,學校的保安、阿姨、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護士等在學校工作的第三方員工都可以借閱三所圖書館的書籍。 「如果今天有一名食堂工作的阿姨,她借了一本繪本、或者英文小說回去給她的孩子看,這個世界因此就變得更美好了一些。
  • 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成功舉行
    他指出:高校圖書館是高等教育的文獻資源中心,對於學校教學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優秀校園文化、凝聚大學精神及師生共享精神家園,同時,學校積極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構建智慧化、數據化、特色化的公共學習共享場景空間,更好服務於學校「新文科建設」,服務於學校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的戰略目標!
  • 全國副省級以上文化館館長聯席會召開
    本報訊 (記者程曉剛)5月21日,第六屆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文化(群藝)館館長聯席會暨中國文化館協會一屆九次常務理事會在北京召開。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館協會相關負責人與全國各地40餘位副省級以上文化館長、中國文化館協會常務理事和各專委會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文化部國家圖書館學習品牌:國圖公開課
    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是新型網絡學習平臺,逐漸成為網際網路時代國民教育的重要方式。2014年6月,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同志在國家圖書館調研時,要求國家圖書館認真謀劃,面向社會,舉辦歷史文化方面的公開課,並帶動全國各級圖書館開展面向社會的大講座,用便捷的方式把正宗的精神食糧輸送給廣大人民群眾。
  • 在新時代圖書館要踐行好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
    將總書記的期望轉化為  改進工作的動力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說:「總書記的勉勵語重心長、意義深遠,為全館員工和全國圖書館人在新時代奮勇拼搏、幹事創業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總書記對國家圖書館事業發展所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更加堅定了我們提高履職本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與知識服務的信念。
  • ...張曉林(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
    該視頻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在「2011年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暨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論壇的精彩演講;張曉林館長年少時就讀於四川大學,今年會議在他的母校召開,天時、地利、人和。「顛覆數字圖書館的大趨勢」這個演講題目作為論壇的第一個報告,題目引爆了全場氣氛。
  • 進國圖古籍館被拒?可入內不可自習
    原標題:進國圖古籍館被拒?可入內不可自習新京報訊 (記者溫薷實習生戴軒)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作為一名普通讀者,進不去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古籍館」。昨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國圖古籍館兩個閱覽室普通讀者均能進入,只是拒絕讀者自帶書籍或自習。閉架閱覽讀者不能自行取閱6月1日,一位網友在知乎上發帖稱,身為普通讀者卻進不去國圖古籍館。
  • 國家圖書館向未成年人全面開放 開架區放低至13歲
    ;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接待12周歲(含)以下少年兒童。  國家圖書館公共服務區域此次面向未成年人全面開放。總館北區中外文文獻開架閱覽區,接待讀者年齡由年滿16周歲調整為年滿13周歲;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接待12周歲(含)以下少年兒童。每日定時安排專人引導12周歲(含)以下少年兒童參觀國家圖書館,全年接待中小學校組織的集體參觀。加強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服務,組織符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展覽、講座。
  • 全球知名大學圖書館館長推薦書單:內心豐富,才能擺脫生活的重複
    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李欣李欣副館長推薦了《先知》《沉思錄》《伊斯坦堡》和《動物莊園》。李欣現任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負責評估、溝通、圖書館技術服務、學術資源、東亞戰略夥伴關係。推薦語:紀伯倫的《先知》能為大家提供審視生活的新穎視角,比如將孩子視為「給父母的禮物」,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能在反覆咀嚼本書中得到化解。
  • 國圖《四庫全書》免費開展一周 400名初中生現場教學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馬曉晴)9日下午,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國圖」)在總館北區稽古廳舉辦「走近四庫全書」活動,通過展板展示、互動體驗、講座、現場抄四庫(詩經、論語、中秋、重陽等內容)等多種形式,展示現存唯一一部原函、原架、原書一體存放的《四庫全書》。
  • 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在京舉行
    11月26日,由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論壇以「展望『十四五』,促進智慧圖書館大發展」為主題,採取線下主會場和線上分會場相結合的方式,全程現場直播。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憲志,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姜緒範等出席論壇開幕式,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圖書館館長、副館長等60餘人參加現場論壇。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傳媒博物館、校史館館長潘力主持開幕式。
  • 《慶餘年》《琅琊榜》網文「入藏」國圖,讀者可免費看
    《慶餘年》、《琅琊榜》、《鬼吹燈》……今天下午,百部網文佳作入藏國家圖書館。讀者來到國圖,可通過門戶網站免費閱讀。國家圖書館。圖源:北晚新視覺作為全媒體時代新型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擴展了書籍的樣態和文字傳播的介質,擁有龐大的用戶體量,也凝結著新一代「全民閱讀」的「文學記憶」。
  • 國圖裡上自習「一座難求」
    昨天下午3點半,窗外下著瓢潑大雨,國家圖書館北館上下四層卻座無虛席。暑期學校圖書館閉館,氣氛安靜、書香濃鬱的公共圖書館成了學生們上自習的首選。加上周末上班族放假,好學的年輕人們讓國圖閱覽室變得「一座難求」。
  • 白雲鄉賢:福建省立圖書館館長黃翼雲
    ,出生於福州市三牧坊,系黃展雲嫡堂兄,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年)副榜舉人,日本早稻田師範畢業。圖書館由此走向比較規範、正常的發展階段。但隨著閱覽人數的增多,東街總館日益不堪重負,讀者在狹小的空間裡顯得非常擁擠,現有館舍空間僅夠滿足日常民眾的閱覽需求,沒有足夠的書庫空間儲藏珍貴典籍,極大地束縛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1931年4月,黃翼雲提議在西湖公園建立新館,東街舊址改為辦公場所,預計需經費5萬元。
  • 融媒體時代為何我們仍需要圖書館
    在國圖工作多年後,提及圖書館,我立刻會想到那句名言:圖書館就是天堂的模樣。我的工作,就是去除誤解,讓大家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愛上圖書館。圖書館,其實時時在我們身邊。  你來,這裡有國圖少兒館,孩子獲取到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地是讓孩子感受圖書、感受文化的氛圍。
  • 日本永青文庫向國圖捐贈4000餘冊漢籍 失傳千年唐代典籍日刻本入藏
    今天(6月26日),日本永青文庫向在國家圖書館典籍博物館正式向國圖捐贈36部4175冊珍貴漢籍。這些漢籍均出自日本永青文庫,由日本細川家族數代人收藏和傳承。永青文庫由細川護立於昭和25年設立。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庫理事長細川護熙介紹,該文庫保存著細川家族14世紀以來近700年收藏的古籍和藝術品,有數萬冊漢籍。
  • 坪山圖書館、美術館誠招副館長
    據坪山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坪山圖書館和坪山美術館擬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副館長各一名,6月19日截止報名。據悉,坪山圖書館副館長崗位要求熟悉圖書館業務,了解國內外圖書館行業動態;坪山美術館招聘要求為熟悉美術館經營管理,了解國內外美術館管理及現狀趨勢。同時,年齡均要求在35周歲以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放寬至40周歲以下,特別優秀的可放寬至45周歲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