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鼎石圖書館館長:數字信息化時代,校園圖書館反而應該回歸本質!

2020-12-11 騰訊網

今年4月,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發布的《2020年美國圖書館狀況報告》中,曾經對當前世界的重要議題以及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做了總結。其中,「知識自由」、「網絡中立」、「新世紀的數字素養教育」、「平等、多樣性和包容」、「館舍社區化」等成了被ALA挑選出來的重要概念。

我們看到,這些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鼎石的圖書館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文、編 | Mina

談及圖書館,許多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形形色色公立圖書館的畫面。我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手裡或許還擁有著這一類型圖書館的借閱卡。圖書館,成為了快時代之下人們暫別喧囂的精神港灣。

而學校圖書館,作為區別於公立圖書館的存在,其自身意義除了閱讀、給予人們的精神饋贈之外,對於學生們來說,則多了一些更為具象的學習支持。

不過,近年來,也曾有人提出「圖書館消亡論」,認為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用相當一比資金建立實體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是否還存有意義?館藏圖書無人問津,幾乎所有圖書都可以轉化成數位化資源,信息檢索也已經慢慢滲透到了越來越多的基礎教學之中。圖書館、圖書館管理員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呢?

作為頂思特別專題「圖書館專輯」的開篇,我們為讀者帶來了北京鼎石學校圖書館館長宋景鳴女士的專訪,在為我們解開以上問題的疑惑之外,也為讀者揭開這所北京頂級國際學校圖書館的神秘面紗。

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校圖書館宣言中》提到,

「學校圖書館為所有人的教與學而服務。學校圖書館提供信息和思想,它們是人們在當今信息和知識社會中成功運作的基礎。學校圖書館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開發他們的想像力,使得他們能夠成為具有責任感的公民。」

「在我們看來,圖書館應是『源頭』,是靈感、智慧、樂趣的源泉。」北京鼎石學校的圖書館館長宋景鳴女士在近期頂思「圖書館系列專題」探訪中道出了她對於校園圖書館的理解。

宋景鳴

北京市鼎石學校圖書館館長

她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在圖書館領域擁有14年的工作經驗,

曾先後在北京樂成國際學校及北京耀中國際學校擔任中學圖書館員和圖書館教師。

2013年加入鼎石籌備辦公室之後,

她還曾擔任鼎石市場及傳播部的高級編輯、鼎石住宿項目副總監等職務。

她堅信「悅讀」是學會獨立思考、獲得靈感、傳承智慧以及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

任何一所圖書館,

都在試圖傳遞著它所在教育機構的氣質

鼎石的小學、初中、高中部設有三個不同風格的圖書館,共藏書近8萬。小學館、初中館中英雙語圖書的比例均衡,而高中的館藏資源根據相關課程的需要,英文比例高一些。除此之外,每一個圖書館,都專門配備至少一名中方、一名外方圖書館老師,並與助理館員一同支持學生們使用圖書館。

這其實從側面很好的印證了鼎石辦學以來一直秉承的「三大基石」之一:即沉浸式的中英雙語課程。

「8名教師,8位助理館員。從館藏到人力資源,再到圖書館使用的中英雙語語言,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於雙語的平衡,鼎石可以說是佼佼者。」宋館長總結到。

頂思在探訪鼎石小學、初中圖書館的時候發現,中英文的圖書以及期刊是混合擺放的,想必這樣的設置一定是有意為之:無形之中削弱兩種語言之間的界限,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基於內容、興趣之上的選擇,以及中英雙語沉浸式的體驗。而高中,因為對學生有了學術研究的要求,加之學生們逐漸有了使用雙語的認識,為了查找方便,中英雙語書籍則會選擇分開陳列。

而除了中英雙語環境的打造,鼎石也格外注重學生品德與社區歸屬感的塑造。而這一點,在圖書館也有著具體的詮釋。

在鼎石,9-12年級學生必須在學校寄宿,7-8年級可以選擇寄宿。宋館長向頂思介紹道,鼎石在圖書館中會有一個自助借閱單,如果在沒有老師值班的時間想要借書,自助借閱就可以;高中部的學生們還自發擬定了一個高中圖書館公約進行自行管理。如果沒有疫情,圖書館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一直開放。初中館、高中館周末也對寄宿生開放。

「另外,我們的圖書館也對整個社區開放。很多圖書館講座,也儘可能地安排在能夠對外開放的時段。」宋館長提到了圖書館的另一特殊之處:除去一直對家長提供的借閱服務之外,從去年開始,學校的保安、阿姨、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護士等在學校工作的第三方員工都可以借閱三所圖書館的書籍。

「如果今天有一名食堂工作的阿姨,她借了一本繪本、或者英文小說回去給她的孩子看,這個世界因此就變得更美好了一些。如果你熱愛讀書、熱愛學習,實際上對整個社區的氛圍都是有好處的。」

我們希望這些文化脈絡能繼續為學生和

教師服務,成為『源頭活水』。

在鼎石高中圖書館修建之初,宋景鳴館長同圖書館的設計師-英國著名室內及家具設計大師Luke Hughes就決定要將中國文化(即文學、歷史、藝術和科學)和中國以外的傳統結合起來,進行高中圖書館的設計。

Luke Hughes

英國頂尖室內及家具設計師

鼎石高中圖書館設計師

他是英國最頂尖的家具設計師之一,他在設計領域不斷超越自我。他曾為多所世界頂尖大學設計家具,其中包括牛津、劍橋所屬的近60所學院;哈佛、耶魯等多所大學的圖書館;

他還曾為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設計家具,

這裡也曾是2011年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皇室婚禮的舉辦地。

「我們希望這些文化脈絡能繼續為學生和教師服務,成為「源頭活水」。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融合在一起,希望它如朱熹筆下的「源頭」一樣,不斷地為學生們、老師們帶來清澈的「活水」。」

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國龍與威爾斯龍相互盤踞形成的青銅門把手;看到了以宮牆紅、明黃、天青藍的中國色鋪陳的圖書館主色調;看到了雖處於不同時空、卻能交相輝映的雙語「對聯」:一邊是蘇格蘭作家、哲學家、慈善家派屈克·蓋德斯的名言「By Leaves We Live」,一邊是由宋景鳴館長翻譯的中文版「以葉為生」。

除此之外,館內還在不同之處掛有25幅記錄世界各地其它圖書館和主要文學活動的裝飾圖,從不同側面強調了國家之間和個人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美感。

這種中西融合不僅體現在圖書館真實的場景中,更滲透在鼎石一直秉承的「中國主線」裡,這也是三大基石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在世界背景下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中國身份的認同。

每年的春末夏初,鼎石的所有十年級學生都會在全校範圍內展示自己第一次撰寫的學術論文成果。這是鼎石綜合設計項目(Keystone Capstone Project)的一次考核,目前該項目已進行了五年。

作為鼎石獨有的特色項目,Capstone Project 是以中國文明發展為研究主線,其既是對「中國與世界」課程的回應,也是對鼎石三大基石之一中國主線的階段性考核。

「中國與世界」是鼎石獨有的一門特色課程,它把中國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融合為一門課。在這門課程裡,中國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共享一個單元主題,中國老師用中文講述中國文明史,外方老師用英文講述同一時期的世界文明史,以幫助學生將中國和世界聯通起來。

「因為有Capstone項目中學術論文寫作的要求,對於圖書館的館藏、圖書館老師的要求也會與眾不同一些。」宋館長向頂思介紹到,因為有了Capstone的「中國主線」學術論文要求,宋館長和她的同事們經常會接到學生們的求助,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都應該以什麼樣的角度進行,又應該搜尋怎樣的資料來支持我的研究?在搜尋資料的時候怎樣才能更加客觀、更加全面?等等......這些都是圖書館老師與學生們一同探討的內容。

無論國別,不同國籍的學生在研究關於中國的論文上角度多種多樣,有的研究長城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作用,有的研究9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的就業問題,有的則為一些時事的歷史追溯。這些學生在研究的時候,無不需要依靠圖書館及圖書館老師為其提供相關學術資源以及學術方向的指導。

我們更關心在文字、圖片、視頻的背後,學生如何吸收這些信息,又有哪些感受。

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還僅停留於圖書整理、編碼、上架、手續辦理等等。在頂思了解過的國際學校中,對於學校圖書管理員、圖書館老師的職位要求也各有不同,有的會由學科教師、行政教師兼任,有的則會要求擁有圖書館管理專業背景,可以結合教學指導學生使用圖書館資源等等。

無論怎樣,圖書館人(無論是管理員,還是老師)的價值,在目前國內市場當中,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一位好的圖書館人,其自身應該是一座「個人圖書館」:自帶檢索功能,能夠為前來尋求幫助的讀者們提供指引,並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或研究材料,進一步提升自己。

圖書館,以及圖書館老師可以給學生們帶去的,除了對閱讀的熱愛之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學術研究,以及信息素養的培養。」這是宋館長眼中圖書館人的意義。

「圖書館會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批判性思考,同時,為學生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方法。」

網際網路時代的孩子們,尋求信息的方式更多依賴於網絡。」宋館長道出了一個世界範圍內的現象。在美國圖書館協會(ALA)《2020年美國圖書館狀況報告》中也曾經提到,「美國16-24歲的勞動者——他們從小就接觸技術——在工作中對相應數據進行閱讀和分析時,有60%的人陷入困境。」

宋館長提到,關於圖書館信息技術這方面鼎石沒有過多的強調,技術只是作為一種媒介,服務於閱讀、思考本身。「我們不會過度的強調這些媒介,我們更關心在文字、圖片、視頻的背後,學生如何吸收、利用這些信息,又有哪些感受和收穫。」比如圖書館老師會組織學生們針對不同搜尋引擎下、不同信息媒介所呈現的信息作對比分析,來觀察、討論線上搜索、以及單一媒介的局限性;也會針對課上某個歷史事件去啟發學生可以使用哪些資源來充實自己的研究課題,鼓勵學生不但不迷信權威,還要質疑權威......

我跟很多海外大學教授聊過,很多人反映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不太知道如何自主學習,如何獨立做研究,提出研究問題——提出問題之後,自己也不知道研究方向在哪。」宋館長提到當前高中館的工作,側重於做學術研究的引導。

「學生做研究的時候,與你的指導老師談話,再與你的圖書館老師談話,尋求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這樣的意義遠大於網際網路搜索。這樣的經驗,在任何一所大學,也同樣適用。」

宋館長向頂思介紹道,鼎石圖書館對於學校的小、初、高不同學部的支持是不同的。小學部主要以培養閱讀興趣、信息素養為主,從初中開始,圖書館會結合年級日常教學中如科學、設計課中的成果要求,為學生們提供相關資源,學生們在圖書館就可以慢慢開始進入主題研究了。這也為高中時期完成鼎石的特色項目Capstone project、以及極具挑戰性的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圖書館消亡論?「紙質書不但沒有過時,

反而非常有用。」

記得在2011年,美國阿爾福萊德大學的指導館員沙利文曾經以一篇《2050年高校圖書館屍檢報告》引起圖書館界一片譁然。

文中預測直至2050年,高校的圖書館傳統館藏將會過時,由於信息素養成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圖書館工作會被納入信息技術部門,而由於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絡的發達,圖書館參考諮詢服務也會逐漸消失。經濟戰勝質量的今天,圖書館,及圖書館理員都會逐漸成為「奢侈品」,而是否還要持續為這些「奢侈品」買單就成為了未來圖書館及圖書館員的生存挑戰。

「紙質書不但沒有過時,反而非常有用。」宋館長表達了她的觀點,尤其是現在數位化信息、科技發達的今天,開著電腦面對一系列窗口做研究,和桌面上攤開不同的幾部著作隨時翻閱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紙質書帶來的視覺感官就好比不同作者之間的意見交鋒,你可以看到哪些信息是重合的,哪些信息是互相矛盾的。這時候隨書頁來回翻看,或不同書頁同時對照著,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高中圖書館有一尊「焚燒殆半」的青銅雕塑,是雕塑家莉迪亞·賽格雷夫看到ISIS對圖書的大肆破壞、分外觸動而製作的一個銅雕作品。

「正如歷史所傳達的,儘管有些書可能確實被燒毀了,但內容卻保存了下來,這是紙張和印刷文字力量的持久證明——相較之下,容易被修改或刪除或常常更新換代的電子媒介,反而顯得脆弱。」

讓宋館長頗為自豪的是,在高中部圖書館裡有一個將近100本的特藏,是鼎石師生們專門從英國古書店Maggs Bros.一趟趟背回來的英文原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從16世紀直到20世紀初,國外的外交官、傳教士、冒險家以及學者在國外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書籍。這也是鼎石「中國主線」無處不在的又一力證。

鼎石的圖書館使命,是「希望能夠營造一個學習者社區,因熱愛閱讀、探求真知而日益豐富。

其中「營造學習者社區」的啟發來自一句非洲的俗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只有家長、孩子、老師、身邊的人員都是『學習者』,營造出人人熱愛閱讀、熱愛學習的學習者社區,才能真正的達到全人教育、培養終生學習者。」宋館長道出了使命背後的真諦。

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把這樣的社區、這樣的氛圍延伸到鼎石之外——「向世界學習,為世界學習。」

相關焦點

  • 走進信息化時代的清華大學圖書館
    從清華大學圖書館竇天芳副館長平和篤定的語氣中,我們感受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數位化」服務中的自信。利用技術手段  為師生提供優質資源及服務如何更好地組織這些電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價值,是數字時代圖書館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清華大學圖書館也開展了大量工作。首先是資源揭示工作。
  • 國圖副館長魏大威:信息化時代裡,圖書館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梁賽玉 薛豔雯)作家博爾赫斯曾回憶:「我一生受到過許許多多不相稱的榮譽,但是有一個我卻特別喜歡: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他擔任此職務近20年之久,其間寫下「關於天賜的詩」,留下那句名言: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 高校圖書館館長共謀灣區「數字人文」
    信息時報訊(記者 晏文龍 實習生 黃雪燕)1月15日,華南理工大學召開了數字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建設與學科服務交流研討會。此次會議,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各高校圖書館館長匯聚一堂,圍繞「數字人文」、「灣區建設及產業發展信息服務」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 北京大學圖書館承辦「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的變革與創新」學術...
    2013年10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高教學會圖書館工作研究會數字圖書館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圖書館承辦的北京高校圖書館「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的變革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龍泉賓館成功召開,來自北京地區44所高校的圖書館代表及部分企業代表共129人齊聚一堂,共話圖書館創新發展。會議由北大圖書館副館長聶華主持。
  • 書山有徑——走進清華大學圖書館
    館藏建設經費也逐漸向數字形式的館藏資源傾斜。「清華大學圖書館數字館藏的體量遠遠超過紙質圖書,這些數字形式的館藏分布在全球各地、形式各異,依託網絡和多媒體終端設備為讀者提供服務。」清華大學圖書館竇天芳副館長向我們介紹,「截止2016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有權使用的電子圖書860萬冊,電子期刊8.9萬種,分布在全球200餘個平臺。可在線訪問的全文量數以億計。」
  • 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成功舉行
    提供專業知識信息服務是圖書館的關鍵能力,利用智慧手段構築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知識服務體系,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和群體數字鴻溝,是智慧社會帶給圖書館的歷史機遇與時代挑戰。一直以來,教育部都非常重視高校圖書館建設工作。
  • 中文在線參加2020年度山東省高校圖書館館長工作會議
    近日,2020年度山東省高校圖書館館長工作會議在青島市召開,該會議由山東省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主辦,青島大學圖書館承辦,大會圍繞「精準服務與智慧化建設」「文化推廣與圖書館服務力提升」等主題設置了分會場,眾多高校圖書館館長及參會代表現場進行了經驗交流與案例分享。
  • 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實踐方法
    科學化的管理模式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所以在全新的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應該著眼於師生的閱讀瀏覽需求,革新管理服務觀念,開展精細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將以讀者為中心的管理觀念貫穿全過程。與此同時,高校還需要對圖書館管理思路進行創新,助推圖書館多元化建設,延伸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功能,尤其是要強化教學管理與圖書館管理的整合力度,通過整合探索提升圖書館的管理質量。
  • 浦東圖書館十年:這是做圖書館最好的時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電子娛樂、手機閱讀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比逐漸加重,傳統圖書館式微了嗎?上海浦東圖書館館長曹忠卻說:「這個時代,是做圖書館最好的時代。」2010年10月22日,建築面積超6萬平方米的浦東圖書館(新館)在上海前程路88號正式開放。
  • ———市圖書館館長徐益波細說未來新館
    記者近日採訪了市圖書館館長徐益波,他表示,現代化智能化是新館的特色,同時將著重體現寧波元素,把新館積極打造成開放自由的城市第三空間,滿足讀者多元閱讀的需求。  體現寧波文化元素  徐益波介紹,已結頂的新館建築總規模為3.18萬平方米,地上4層,地下1層,設計藏書量為150萬冊,閱覽座席1800個。新館將著重體現寧波地方文化特色。
  • 對話北大圖書館館長陳建龍|圖書館的五個模樣
    本報記者孫樂怡 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2018年5月,北京大學圖書館東樓正式動工。2020年10月,大部分腳手架撤除。從東門步入校園,抬頭便能與北大圖書館面對面。從外觀上看,東樓與記憶中的圖書館似乎並無二致。
  • 上海浦東圖書館十年:這是做圖書館最好的時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電子娛樂、手機閱讀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比逐漸加重,傳統圖書館式微了嗎?上海浦東圖書館館長曹忠卻說:「這個時代,是做圖書館最好的時代。」2010年10月22日,建築面積超6萬平方米的浦東圖書館(新館)在上海前程路88號正式開放。
  • 數字時代 120歲的浙江圖書館如何打造「潮流玩家」?
    「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浙圖黨委書記、館長褚樹青認為,「作為儲藏中心,圖書館不僅要做好文獻的收集、整理、保管,更要做好利用和流通,實現知識傳播的社會功能。」近年來,浙圖充分發揮省館的中心地位和統籌協調作用,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 雲浮3名館長獲評廣東省「最美圖書館館長」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各地市推薦的「最美閱讀空間」「最美圖書館館長」候選對象進行集中評審。根據評審結果,雲浮3名館長獲評「最美圖書館館長」。他們分別是: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中心小學 黃冰,雲浮市雲浮中學 蔣曉波,雲浮市鬱南縣建城鎮中心小學 謝翠芸。
  • 「圖書館應該是人民的終身學校」
    嘉興市圖書館開展的「夕陽紅E族」信息素養培訓活動現場。很少的公共預算,158名員工,一年內密集開展5000場「接地氣」「有乾貨」的活動和課程,一個市級圖書館居然「輕輕鬆鬆」就做到了。一年5000場,平均一天13場!這些驚人的數字,一個市級圖書館是如何做到的?經費哪裡來?
  • 2020年煤炭高等院校圖書館館長會議安徽理工大學校召開
    副校長孟祥瑞出席開幕式並致歡迎詞,校圖書館館長石必明主持會議。他介紹了學校辦學歷史、高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情況,希望煤炭高校藉助圖書館館長會議平臺,進一步加強交流和聯繫,推動相關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向更寬領域拓展,共同開創新時代煤炭高校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煤炭高等院校圖書館協作委員會理事長、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館長於廣雲致辭。
  • ...張曉林(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
    該視頻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在「2011年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暨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論壇的精彩演講;張曉林館長年少時就讀於四川大學,今年會議在他的母校召開,天時、地利、人和。「顛覆數字圖書館的大趨勢」這個演講題目作為論壇的第一個報告,題目引爆了全場氣氛。
  • 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十四五」發展研討會召開
    8月13日下午,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十四五」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區圖書館四樓報告廳召開。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大圖書館館長鄭永飛院士致歡迎詞。省教育廳高教處相關領導、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以下簡稱「數圖」)總館及各分中心館負責人、中國科大網絡中心副主任張煥傑、中國科大圖書館數圖工作團隊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科大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寧勁主持。
  • 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張曉林館長來我校調研
    9月6日,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張曉林館長、周寧麗研究員一行來我校圖書館調研,副校長張淑林出席座談會,圖書館領導班子成員及相關業務部門同志參加了調研座談。 她說,在「985、211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文獻資源建設和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力提升,學校圖書館作為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總館正積極探索數字圖書館建設發展之路,希望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能和我校加強聯繫交流和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
  • 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助力「雙一流」大學騰飛
    ——「2018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分論壇之五專題報導   2018年6月8日上,「2018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分論壇之五在雲南昆明雲安國際會議中心樓3號廳舉行。此論壇的主題是「機構知識管理、開放獲取及數字學術研究」,會議由山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CALIS山東省中心建設與服務推廣負責人程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