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計劃用6年時間記錄學生的點滴,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孩子們
阿邵在美術課上教孩子們畫蜻蜓。
用畫筆給學生畫「傳記」,你聽說過嗎?貴陽一位80後美術教師就是這樣做的,他堅持每天用畫筆,記錄下全班37個同學的生活點滴。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畫,這位老師目前已經畫到了二年級,他計劃用6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這位特別有心的老師叫邵玉龍,在北京師範大學貴陽附屬小學教美術,由於太受師生和家長的歡迎,大家都喜歡叫他阿邵。
「等到我帶的這屆學生畢業的時候,每人都至少會拿到一本畫冊,裡面是他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點滴。」阿邵老師說。
阿邵的每幅畫都是真實的,看出來是他倆了嗎?
被輕看的班主任
「難道學校沒有人了嗎?要一個美術老師當班主任?!」
過去一年了,阿邵仍記得家長見面會上被質疑的場景:阿邵在黑板上依次寫下語文、數學、英語等老師的電話,邊寫邊做介紹。
家長面面相覷,一臉懵圈分明在說:那你是幹什麼的?
這個1988年出生的小夥子很淡定,一字一句回應:「我是美術老師,也是班主任。如果大家有疑問,讓時間去驗證。」
作為美術老師,一周兩節美術課,加在一起是80分鐘。阿邵是班主任,平均每天和孩子們相處約4個小時,一周算下來有1200分鐘:
除去上課,中午陪孩子們吃飯、輔學,還有一周兩次陪男生踢足球、兩次和女生打桌球,兩次免費書法輔導、周末公園約跑……
這些都變成一幅幅漫畫,被保存著。家長的態度也有了轉變。「家長對我的誇獎嗎?哈哈哈,太多了記不住。」阿邵笑著說,仔細看看,好像漫畫裡同樣愛笑的他。
一年下來,他的手繪成長記錄大受歡迎。久而久之,阿邵成為學校的「名人」,所有的老師家長,都知道有個喜歡給孩子畫畫的邵老師,大家喜歡叫他阿邵。
「其他班主任,比如語文老師,可以寫出很漂亮的工作日誌,我是美術老師,就用畫漫畫的方式記錄吧,我以後翻開,可以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阿邵說。
選自《午餐小故事》。
學生有趣的語言也是阿邵要記錄的。
用漫畫和孩子交流
「吳既言,你吃得好慢,阿邵呆會要餵你了。」
「我不怕,平時在家吃飯都是媽媽餵我。」
漫畫裡,同桌的兩位小朋友邊吃邊聊天。
這是《午餐記》裡最普通最常見的故事,而一共30多頁諸如此類的「小事」,阿邵畫了一個學期。「難的不是畫畫,而是等待和構思,」阿邵說,既要符合真實的場景,又要融入教育點,還得幽默。
對於大部分一年級的同學來說,在家吃飯都要家長追著喂,但在學校不能挑食、不能浪費,還要有次序、安靜地收拾碗筷,在阿邵所教的一年級,把校規變成了漫畫。
在阿邵的另一組漫畫故事裡,是這樣記錄教育孩子不要遲到的:
「丁零零……丁零零……」上課鈴聲響起,二年級(4)班怎麼有個空位置?阿邵皺著眉頭,百米外樓梯間,吳鯊魚「呼哧呼哧」跑過來。
「吳鯊魚,為什麼遲到?」
「起得早起得晚不受我控制啊。」「嗯,額,這個,好像有道理。」
這是最近阿邵要畫的故事之一。「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答,一方面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一方面二年級的學生還小,不能給他講大道理。」阿邵想了想,「應該先和家長溝通。」
於是,班裡吳鯊魚小朋友的「傳記」又有了補充:遲到的場景、阿邵語噎陷入思考以及和家長溝通的過程都在其中。阿邵說,這既是一個教學案例,也是給小朋友的回憶。
「比如我想告訴小朋友湯灑了怎麼處理,就要等到他們把湯打翻的時候;有的小朋友不排隊,我也要等到『逮到』現行的那天,哈哈。」阿邵說,每一個故事都必須真實,小朋友什麼時候看都知道,那個人,就是自己。
這種寓教於手繪的方式,更能讓孩子們所接受,家長李睿涵說:我家孩子原來在家吃飯挑食,現在會主動說,阿邵說的什麼菜都要吃,不挑食了。
給孩子的畢業禮物
翻開一本本畫冊,阿邵對教育的思考就如同紀錄片一般,一個篇章挨著另一個篇章,敘述真實,人物、故事有序出場。
阿邵有個規劃:一年級側重學生習慣養成、二年級培養興趣愛好、三年級做閱讀和生命教育、四年級側重詩歌教育、五年級學著思辨、六年級接觸簡單的哲學。
對於「出演」故事的主角這件事,小朋友總是很自豪。阿邵介紹說,起初的想法是給每個孩子畫一個書籤,時間長了,書籤的大小已無法呈現這個小朋友的個性,就變成了漫畫。
「開始比較糾結畫得像不像,上不上顏色。現在定下來是黑白的,頭大身子小,比較幽默。」阿邵說,「我會一直畫,直到畢業的前一個晚上。最後將畫冊作為畢業禮物送給每一個孩子。」
阿邵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就是「傳記」所要體現和構思的。「要去觀察每一個小朋友,去掉共性,保持他的個性和真實。」阿邵說,畫得好不好,現在還不好說,四年後見分曉。(文/記者沈詩潔 圖/記者楊興波 來源:貴州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