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應協調防範外溢效應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新興經濟體應協調防範外溢效應(國際視點)

  核心閱讀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多國先後加強貨幣寬鬆政策,負利率趨勢是否會擴大引發關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建議,各國應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新興經濟體尤其要注意防範其負面外溢效應。

  多國「開閘放水」,利率下調至歷史低位

  近幾個月來,多國「開閘放水」,進一步加強貨幣寬鬆政策,下調利率至歷史低位,以刺激經濟復甦。在負利率「陣營」,歐洲央行維持存款機制利率-0.5%、主要再融資利率為零不變,日本央行表示負利率政策2023年度以後仍將持續。

  不少其他發達國家則採取了接近於零的極低利率,負利率「陣營」是否會擴容引發廣泛關注。美聯儲3月先後緊急降息50、100個基點,在最新一次議息會議上,美聯儲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零至0.25%之間,現行的零利率政策很可能會持續至2022年底;英國央行基準利率僅為0.1%,5月更是首次以-0.003%的負收益率發行37.5億英鎊2023年到期的債券;韓國央行年內已兩度下調基準利率至0.5%;紐西蘭、加拿大央行將基準利率均降低至0.25%。

  負利率產生於低通脹、低增長、持續低利率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傳統貨幣政策已難以產生明顯效果。為對衝經濟下行局面,歐元區、日本、瑞典、瑞士、丹麥央行紛紛推行負利率,以刺激投資與消費,促進經濟復甦。

  負利率能否起到經濟刺激效果一直是爭論焦點。歐洲央行新一期貨幣政策評估報告稱,負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歐元區宏觀經濟形勢的改善,對減少失業率、降低政府和企業融資成本作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帝京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露口洋介表示,利率下降導致日元貶值,從而使日本出口企業受益。然而也有不少經濟學家警告稱,負利率政策「易進難出」,弊大於利。

  負作用明顯,短期效應無助於解決結構性問題

  「一些國家央行實行負利率,原本希望刺激消費,並將借貸成本保持低位,使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然而經過觀察,因經濟復甦高度不確定,居民反而增加儲蓄,負利率在此時起到的是抑制消費的『反作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實體經濟的恢復和就業回暖更主要靠財政政策的支持,負利率政策本身作用有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表示。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成員安德魯·森坦斯指出,在日本和歐元區,有證據表明負利率侵蝕了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原因在於負利率作為迫不得已使用的非常規手段,往往表明常規政策難以發揮作用,這將加劇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從而增加儲蓄以應對潛在風險。

  對銀行業而言,負利率導致銀行存款減少。德國銀行業協會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自實行負利率以來,歐元區銀行共損失250億歐元。英國銀行業對英央行可能實行的負利率表示強烈反對,稱這項政策將大幅削減銀行收益,限制它們消化疫情導致的貸款損失的能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布魯內梅爾表示,負利率政策不應作為一項經濟刺激手段長期使用,否則將削弱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功能,加劇金融系統風險。由於通常依賴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保險業、養老基金等也將受到挑戰。國際清算銀行2018年發布報告認為,在利率極低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償付能力將比銀行更令人擔憂。

  分析人士稱,負利率也將造成金融和固定收益資產價格泡沫化,進而加大金融系統的長期風險。極低的利率使投資者更願意進入資本市場,購買高風險資產以尋求高收益,甚至是低信用等級債券。釋放的流動性湧入資本市場而非實體經濟,造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脫節,金融資產泡沫隨之被不斷推高,危及金融穩定。過於依賴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也擠壓了央行政策空間。「當非傳統貨幣政策常態化,傳統貨幣政策傳遞渠道也會發生變化,各國的政策效應也更加不確定。」高海紅說。

  英國經濟學家萊特福德指出,負利率在短期內具有較強的提振經濟效果,但隨著政策持續,邊際效益遞減,其負面影響將日漸明顯。不少人因此將負利率比作「飲鴆止渴」「一劑毒性強烈的猛藥」。許多國家對負利率持謹慎態度。英國央行遲遲未將利率帶入負值區間。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示「負利率並不適合美國」。

  多名經濟學家指出,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並非因流動性短缺導致,而是內部結構性問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瑟夫·加農認為,低利率的本質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生產率放緩,負利率政策對此束手無策。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歐元區的負利率政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未能實施足夠的財政刺激或改革」,解決方法應該是「不再將重擔交給央行,而是開始使用其他形式的經濟刺激措施,如基礎設施建設和明智的結構性改革來創造增長」。

  加強政策協調,共同防範系統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新興經濟體面臨發達經濟體實施負利率政策所帶來的外溢風險。有分析指出,極低利率打破全球資本流動原有平衡,使國際資本短期內大量湧入新興市場,推高當地資產價格,形成輸入型通脹,破壞金融穩定。發達經濟體大幅增加貨幣供應,造成新興經濟體貨幣相對升值,出口競爭力削弱。然而當發達經濟體結束量化寬鬆,新興市場貨幣又面臨貶值壓力,加速資本外流。對此,露口洋介認為,新興經濟體應完善金融監管,防止「熱錢」湧入造成金融市場無序;增強匯率彈性,降低量化寬鬆通過匯率途徑對本國造成負面影響。

  伴隨金融穩定問題的還有債務風險隱憂。「發達經濟體降息會刺激新興經濟體增加借債,持續推高債務水平。」高海紅說,一些國內經濟問題嚴重和金融脆弱性較高的新興經濟體,其債務違約風險也因此增加。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俄羅斯、巴西、南非、印尼、菲律賓等國央行普遍採取了下調利率和注入流動性的調控手段。馬來西亞前央行行長阿克塔爾·阿齊茲表示,新興經濟體應避免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從而防止負利率政策對新興經濟體的溢出效應。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十分珍惜常規狀態的貨幣財政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更不會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

  針對各項系統性風險,高海紅建議,新興經濟體應調整經濟結構,提振國內需求;健全宏觀審慎政策調控,加強國際資本流動管理;同時應充分發揮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平臺作用,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抵禦經濟下行壓力。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華盛頓、東京電)

  本報記者 敬 宜 鄭 彬 吳樂珺 劉軍國

相關焦點

  • 盛松成:加強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協調 努力創造正面外溢效應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努力創造正面外溢效應」。正面外溢效應涉及多個方面。首先,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在較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民幣貶值的負面溢出效應,也有助於擴大各經濟主體參與跨境經濟活動的範圍,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
  • 中銀研究:後疫情時期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風險與防範
    後疫情時期,為防範經濟衰退、「雙赤字」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以及債務危機等風險,新興經濟體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同時應以更大力度積極推進自身經濟金融的結構性改革。一、疫情對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影響巨大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呈現傳播趨勢,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 張明、李曦晨|重視新興經濟體國內外居民短期資本同時流出的風險
    最後,經濟增長率之差和匯率預期對新興經濟體短期資本正常單向流出的和雙流出的影響方向顯著相反。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經濟體國內外居民短期資本總流動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差距,淨流動方向也在流入和流出之間多次轉換,而且波動性遠超發達國家。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大幅逆轉和波動可能會對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造成嚴重破壞。
  • 周帥訪談(下篇):打造新興經濟體未來合作新引擎
    遼寧大學副教授周帥日前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正是在此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下,金磚國家合作機製作為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平臺,更加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而中國國家領導人在本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對今後新興經濟體未來合作方向有著重要的指向。"中宏網記者:您對講話彰顯的中方加強與金磚國家合作的路徑、舉措和建議等有何思考?
  • 安徽:以高鐵外溢效應鍛造發展「引力場」
    隨著高鐵網絡不斷健全,當前更應當積極思考、主動作為,更好地發揮不斷升級的高鐵網絡外溢效應,把高鐵上的「C位」持續轉化成為聚合發展要素資源、振興區域經濟的「C位」。無論是區域生產力布局還是城鎮體系優化,「軌道交通導向型」發展模式都是前景廣闊的有效路徑。依託不斷健全的高鐵網絡體系,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整體性提升區位優勢,優化發展格局,進而拓展出開放發展新空間。
  • 經濟復甦:新興經濟體困難重重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仍在持續。除中國在今年第二季度實現正增長外,全球主要經濟體大多在第二季度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儘管在實施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支持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已開始有所好轉,但復甦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相對於發達經濟體,包括南非、印度以及巴西在內的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復甦之路上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 周帥訪談(上篇):打造新興經濟體未來合作新引擎
    遼寧大學副教授周帥日前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正是在此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下,金磚國家合作機製作為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平臺,更加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而中國國家領導人在本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對今後新興經濟體未來合作方向有著重要的指向。」中宏網記者:結合您的研究成果,您對中國國家領導人金磚峰會講話有什麼心得體會?
  • 多個新興經濟體接連下調基準利率 降息能拉住下行的經濟嗎?
    原標題:降息能拉住下行的經濟嗎?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徹底止息,多國為刺激經濟復甦推出了多輪貨幣寬鬆政策。近來,南非、巴西、印度等多個新興經濟體接連降息,此舉能否拉住下行的經濟?
  • 劉鶴:中國經濟改革已經產生全球的正面外溢效應
    我們通過市場出清調整了供求關係,帶動了部分領域的價格回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2016年出現了由降轉升的拐點,這件事已經產生全球的正面外溢效應。這項工作,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未來三年中國重點:金融風險 環境 精準脫貧「三大攻堅戰」,就是中國決定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 新興經濟體論壇在廣州舉行 聚焦「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
    &nbsp&nbsp&nbsp&nbsp11月6至8日,新興經濟體研究會2020年會暨第8屆新興經濟體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此次論壇由新興經濟體研究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東工業大學等單位主辦,年度會議主題為「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
  • 部分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有挑戰
    多家市場研究機構認為,因經濟基本面和政策空間有別於發達經濟體,部分新興經濟體正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嚴重衝擊。 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預測,新興市場今年的經濟產出將下降1.5%,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降,相關經濟損失甚於2008年金融危機、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及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 《華爾街日報》6日援引經濟分析師的話報導,相比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有兩大劣勢。
  • 分析人士:看好日本、歐洲及新興經濟體股市
    2020.01.04 09:25【分析人士:看好日本、歐洲及新興經濟體股市】展望2020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美股仍有上漲空間,但日本、歐洲及新興經濟體股市可能表現更佳。美銀美林報告說,隨著宏觀經濟企穩,新興經濟體和歐洲市場2020年可能出現更多上行空間,將使美股黯然失色。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也表示,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使美股前景不明,公司看好日本和新興經濟體證券市場。(新華社)
  • 全球經濟治理變革與新興國家制度性話語權提升研究
    面對多邊經濟治理應扮演的角色以及調整完善等問題,不同國家態度迥異,美國等全球經濟治理傳統主導群體急欲削弱之,而新興群體則急切希望維護和完善之,以推動各國合作解決全球經濟貿易發展的難題和矛盾,並提升自身在這一多邊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 新興經濟體加大舉債融資規模
    行業協會——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匯總整理的數據顯示,發展中經濟體正在通過全球金融市場,而不是嘗試重組它們已有的債務,來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的赤字提供資金。這標誌著,市場相較於3月份已經有所好轉。
  • 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須邁三道坎
    原標題: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須邁三道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世界經濟的增長腳步迅速放慢,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置身其外。從目前疫情發展情況來看,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今年很可能會出現至少一到兩個季度的經濟衰退,新興經濟體要實現經濟增長,也必須邁過眼前的三道坎。
  • 放大產業外溢效應,武漢建「三大走廊」讓「火車頭」越跑越快
    (圖為高新大道串起關山大道、光谷五路和左嶺大道三條光谷的千億大道 光谷影像志供圖)薄弱地區蝶變工業強鎮武漢產業外溢帶活洪湖新灘「推動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向鄂州、黃石、黃岡延伸」「支持武漢、黃石、孝感、鄂州、黃岡共建武漢城市圈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 宋魯鄭:中國強力反腐的外溢效應
    中國反腐的外溢效應正如中國的崛起一樣,這一場空前無比的反腐同樣具有巨大的外溢效應。首先是中共執政地位的合法性更加穩固和增強。中國傳統上,政權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執政績效的基礎之上。所以反腐敗在中國才會上升到政治安全的高度。
  • 【最新消息】泰晤士2019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公布
    2019年1月1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19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2019年泰晤士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中國臺灣地區排名▲2019年泰晤士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中國臺灣地區排名(原網站截圖,含指標)
  • 西媒:疫情給新興經濟體造成多重衝擊
    文章編譯如下:有一個盲點令新冠肺炎危機與以往的危機相比顯得不同:一直以來在世界經濟中分量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在2020年將出現有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可以追溯到40年前,最差的記錄是1983年增長了1.2%。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預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將倒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