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2020年08月25日 第08版
「為了這筆賠償金,我到原公司不知跑了多少趟。法院和工會介入後,不到一個月就有了結果。」8月19日,浠水縣某公司原職工吳某感激地說。
2018年12月底,吳某因解除勞動合同和工傷保險待遇等問題,與原公司產生爭議。浠水縣法院受理該案後,通過 「法院+工會」的模式,促成雙方握手言和,就相關賠償問題達成一致。
去年5月以來,我省法院積極構建「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機制,通過在中、基層法院設立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在工會設立調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室,將「訴」的權威性、規範性和「調」的便利性、非對抗性結合起來,合力預防化解勞動關係領域重大風險,共同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先行先試,合力推動勞動爭議非訴化解
去年7月,省法院和省總工會聯合制定《關於開展勞動爭議訴調對接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發《關於推進「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的通知》,從搭建對接平臺、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司法確認、開展委託調解等六個方面明確任務、強化指導,在全省部署啟動「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機制建設工作。
省法院民一庭負責人介紹,我省已在武漢、襄陽、黃岡、黃石等勞動爭議案件多發、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基礎較好的20個市、州、縣(區)先行試點。各試點地方建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工作室接受人民法院委派、委託,開展勞動爭議案件訴前、訴中調解,並在訴後為涉案職工做好釋法答疑、心理疏導等工作。適宜調解解決且雙方當事人自願調解的,由工會派調解員接受人民法院委派或委託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審理。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省法院以定期聯席會議、文件抄送、電話聯絡等形式與省總工會加強日常溝通、磋商,推動建立事項共商、信息動態共享、糾紛爭議共處、困難當事人共援的工作協同機制。各試點地方法院也和地方工會建立健全常態化聯繫制度,不斷深化勞動爭議案件委派委託調解工作。
一周之內4次調解,工傷糾紛案結事了
2013年6月,沈某應聘至漢川市馬口鎮某裝飾材料公司從事熱氣壓操作工作,但未與公司籤訂勞動合同。
2018年4月4日,沈某在工作過程中,被叉車叉傷,導致胸骨斷裂,經司法鑑定達到七級傷殘。由於裝修公司拒絕承認雙方存在勞動關係,沈某在索賠過程中遭遇種種困難。
該案進入訴訟程序後,漢川市法院經雙方當事人許可,將案件轉入馬口法庭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
2019年9月3日接手該案後,法庭法官和調解員在一周內組織了4輪調解,終於讓雙方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9月10日,在馬口鎮總工會和工作室負責人的主持下,雙方籤訂了賠償調解協議。隨後,漢川法院對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沈某順利拿到賠償款,本案得以成功調解。
省法院民一庭負責人介紹,工傷糾紛處理的法律程序相當複雜,涉及仲裁、鑑定、民事訴訟、行政複議及行政訴訟等多個環節。在上述案件中,如果走完所有法律程序,當事人至少要花兩三年時間,拿到12份法律文書後,才能確定賠償金額。通過調解結案,既能案結事了、化解爭議,又節省了雙方當事人的時間、精力,節約司法資源及行政成本,實現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借力網際網路+,勞動爭議線上線下「雙線化解」
謝某原是武漢一家西餐廳的廚師長,辭職後因未籤勞動合同與餐廳發生勞動爭議。
接手此案後,江漢區法院將案件委託給江漢區總工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調解,案卷資料通過線上的「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傳送。
在平臺接收法院委託申請後,江漢區總工會調解員李存軍點擊「受理」,即進入調解模式。
2019年11月11日,在江漢區總工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經過李存軍調解,餐廳同意分期支付勞動合同賠償金6萬元,雙方籤訂調解協議。
這份調解協議書,經江漢區人民法院司法確認後,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可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江漢區法院民一庭庭長魏永香介紹,該院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信息化建設成果,推進訴調工作與現代信息科技的深度融合,勞動爭議線上線下「雙線化解」,為化解糾紛按下「快進鍵」。
「以前工會調解不具強制執行力,調解後如果一方反悔或賴帳,就無法保障協議的履行。」李存軍說,「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機制啟動後,相當於為工會調解「賦能」,讓工會化解勞動爭議更有公信力。
為提升工作質效,各試點法院還以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文件形式規範訴調對接案件辦理流程。一些試點地方的法院和工會還嘗試開展異地訴調對接工作,貼心幫扶家鄉農民工兄弟。陽新縣依託工會異地維權站,在溫州設立「法院+工會」訴調對接聯繫點,疫情期間為100多名湖北籍農民工追討停工停產期間的工資和違法解除勞動關係的經濟補償金。
走基層、進企業,加強勞動糾紛源頭預防
2019年10月22日,鄂州中院、鄂州市總工會走進葛店開發區聯合開展「走基層 進企業 助維權」普法宣傳活動。鄂州中院負責人結合國內外典型案例,從勞動法律調整對象、勞動權利憲法基礎、勞動法律精神等方面進行講解,鄂州兩級法院民事審判團隊法官現場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就企業和員工提出的勞動合同、工程款結算、職工社保待遇等問題釋疑解惑。
省法院民一庭負責人介紹,各試點法院除與工會組織開展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外,還積極向前延伸職能,與勞動仲裁機構、勞動監察部門等部門建立工作溝通聯絡機制,推動依靠行政手段快速嚴懲僱主惡意轉移財產損害勞動者權益行為、用工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籤訂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報酬等行為。同時,各法院還聯合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開展各類普法宣傳系列活動,大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強化勞動糾紛源頭預防。
針對轄區企業普遍存在的用工不規範導致勞動爭議糾紛高發問題,襄陽市高新區法院制定了《企業用工規範手冊》,組織審判經驗豐富的法官深入企業,採用講座、座談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普法宣傳,指導企業合法規範用工,引導職工依法理性維權,並對可能影響本地區勞動關係穩定的行業和企業定期進行探訪、排查,對容易引起連鎖反應、引發群體訴訟的企業糾紛提前重點溝通、協作化解,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於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