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僅用作合一綠學院刊登使用,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繫,徵得作者同意之後方可轉載。
繼從焚燒廠看垃圾分類及環境教育(一)之後,蟹爸比又在此基礎上,對夥伴們提出的疑問進行綜合整理,充分體現在本文中,對上一篇文章內容有異議的夥伴們可以在這篇文章裡尋求解答,若異議依舊,亦或有新疑問產生,則可以繼續後臺留言反饋。
本文延續第一篇文章,主要以梳理各國垃圾焚燒情況為主,充分闡述其它各國垃圾焚燒經驗,並以此為依託,將在第三篇文章中闡述垃圾分類和環境教育如何去做。
下面請欣賞蟹爸比第二篇大作,充分感受其它國家的垃圾焚燒經驗,讓看待垃圾焚燒方面不同的態度觀念充分碰撞吧!
面對廣大民眾的關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焚燒處理垃圾的方法常被大力推廣為潔淨的技術,主要是大量縮減了垃圾廢棄物的體積。雖然新型焚燒爐的大氣排放物較早期的焚燒爐技術降低甚多,然而 :1.使用高溫燃燒造成其他化學物質的形成;2.仍會產生毒性灰渣與底渣必須處理;3.為平衡其建置維運費用,需調度定足量的垃圾以供焚燒發電產生附加價值(Waste-to-Energy,WTE)。至此,仍為今日各地推動垃圾焚燒難題所在[1]。
大氣廢排:現行焚化爐型,每公噸生垃圾焚化燃燒約產生4800~6200Nm3之廢氣。
粒狀汙染物
粒狀汙染物主要經由助燃空氣之挾帶而進入煙道氣中。
硫氧化物
來源多為原含在垃圾中之硫分燃燒轉化而成。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有兩個來源,一為在垃圾中有機氮化物轉化而形成,另一為空氣中之氮元素受熱氧化而形成。
氯化氫
氯化氫之形成主要來自垃圾中之有機氯成分,其主要之來源為PVC塑料。
氟化物
因氟化氫多為原有垃圾中微量之氟(F)轉變而來。
一氧化碳
當燃燒過程中氧含量不足情況下,CO會以最終產物的型態排放至周遭環境。
重金屬
防腐劑、殺蟲劑及印刷油墨、廢容器、燈管、電池、金屬板、產業廢棄物及醫療廢棄物等焚化。
多環芳香烴族化合物(PAHs)
以燃燒小麥麥稈、稻稈、玉米、扁桃仁桃木、胡桃仁桃木、道格拉斯松木及北美松木等農業廢棄物及廢棄家具為主。
二惡英與呋喃
廢棄物中若含有多量含氯物質會促進氯化氫的形成,再化學反應,氯的自由基會與苯環物質結和促使二惡英的形成,故氯濃度的多寡與二惡英的形成亦有所影響。
灰底渣排廢:現行焚化爐型中,產生約生垃圾20%重量比(10%體積比)的廢渣。
SiO2、CaO、MgO、K2O、Na2O、Al2O3、Fe2O3等佔78~91%。重金屬Pb、Zn、Cu、Ba等。
焚化爐經高溫燒結後所產生之不可燃物,主要成份包括金屬類、玻璃類、陶瓷類及其他類物質所組成,主要受垃圾中不燃物之組成及焚化爐燃燒效率影響。
垃圾焚燒產生廢棄物成分[2]
「掩埋」和「焚燒」是兩種用來處理工業化國家產生的大量未回收垃圾的主要方式。綜觀60年代後的垃圾處理政策,不論何種方式,初期於世界各地幾乎僅只於贊成或反對的拔河,直至千禧年前後漸漸有了改變,兩種方式開始搭配地區特性,在比例上相輔相成,並肩處理人類社會的廢棄物。
居於工業化領導地位的美國,在1960年前後,30%的家戶垃圾採用的是焚燒處理的方式,但由於民眾擔憂這些簡陋的焚化爐所排放的空氣汙染物質太多而被迫關閉,到了1980年僅餘10%的家戶垃圾採用焚燒處理。
雖然80年代末期後,民眾因預期掩埋垃圾將佔用大量土地,反感與日俱增,但因大型低成本的地區性垃圾堆填區依舊持續增加,且當時電力價格相對在歷史低檔,焚化爐無法提供燃料效益的競爭的經濟因素;再者,當時的政府稅收政策廢除了對由廢物發電的發電廠的稅收抵免,於是整體垃圾焚燒比例依舊低靡。
一直到90年代初期,專家推估至本世紀末,多數東部各州可用來當垃圾掩埋場的土地都將用盡的現實問題,加以焚燒處理技術的大幅躍進,新型設備在焚燒垃圾時所產生的汙染物大減,於是千禧年後至今,慢慢的垃圾焚燒量又回升到14%左右,也有更多興建中的焚燒設備等待完工服役。
2014、2015年指標性國家透過焚燒處理固態垃圾比例[3]
比較之下,地狹人稠的日本及歐盟,垃圾焚燒處理的比例大增。甚至產生了循環資源的產業鏈。
對於土地資源匱乏的日本,很早就體悟到利用填埋方法處理垃圾的路徑是行不通的,於是焚燒成了最佳選擇,如今全日本共有1100多座焚化爐,也是世界上垃圾焚燒率最高的國家,部分地區甚至有超過80%的垃圾比例送入焚燒廠,每天的焚燒量達20萬噸左右。可以說,最早起源於歐洲的垃圾焚燒技術,在日本得到了廣泛且多元的應用。[4]
東京都附近密集的焚燒廠
時間回到2003年,德島縣中部山區的村莊上勝町,由於垃圾焚化爐使用年限已到,加上焚化後所產生的二惡英也遭到居民抗議,因此上勝町村民的一致決定是關掉焚化爐並發表「零垃圾宣言」,換言之,原來每日焚燒的垃圾量必須消失,於是居民落實將垃圾分類成51種,目標是「省下一座焚化爐」。
15年的努力實踐的結果是,現在上勝町垃圾回收率高達81%,不僅是日本的模範村落,更是世界第一的模範村落。上勝町町長花本靖指出,這些垃圾回收後賣給中間回收商,一年必須支出六百萬日圓,回收所得約兩百萬日元,也就是「一年必須支出四百萬日元,但支出費用僅僅是設置並運行一座焚化爐每年平均費用八百萬日元的一半」。
有51種垃圾分類的德島縣上勝町
位於埼玉縣西南部日高市,人口約56,000人,每年製造15,000噸可燃燒垃圾,境內卻沒有任何一座焚化爐,到底怎麼辦到的?
日高市在1993年,有鑑於焚化爐會產生二惡英,即與區內的太平洋水泥合作,研究出一套循環系統「AK系統」,直接在水泥廠內燒完城市垃圾,焚燒剩下來的底渣,經加工成為環保建材「再生粒料」融入水泥原料裡。垃圾車駛入水泥廠裡,把一包包家庭垃圾投入密閉的接收室,送入垃圾資源轉化窯,轉化窯緩慢轉動,將垃圾破碎、混合,經過三天的好氧發酵,讓有機物完全分解。一般焚化爐溫度約800至900度,但這邊的垃圾底渣直接進入1450度高溫的水泥窯,燒製成再生粒料,讓底渣不再只能掩埋。一名工作人員形容:「以前爐渣是送去掩埋場,現在是放入水泥裡。且高溫燃燒後,不會產生二惡英。"
對於民眾擔憂焚燒產生二惡英,業界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提高溫度方式去除二惡英。 大型垃圾焚化爐處理溫度達到850 ℃以上,可破壞二惡英;如二惡英含量更高者,則焚化溫度要控制在1000℃以上。以臺北地區周遭焚燒廠管理規範,焚燒二字包含了:燃燒室出口中心溫度應保持1000 ℃以上。燃燒氣體滯留時間在2秒以上。二惡英破壞去除率需達99.999%以上。[6]
日本水泥產業利用水泥旋窯製程的特性,協助處理國內各種廢棄物
來源:中國時報
在垃圾治理的最前線,臺灣臺泥企業自2015年開始,推動貴州安順廠和當地政府合作,透過水泥廠焚燒當地城市垃圾,焚化爐跟水泥窯共構之後,運作溫度將達1400度,亦不會產生二惡英,解決了傳統垃圾爐溫度不夠的問題;垃圾燒完產生的金屬灰渣,將運用於水泥生產製成;燒垃圾與燒水泥的餘熱,還能拿去發電,整體評估,每廠每年將可創造約人民幣2000萬的營收。於2016年開始,臺泥更積極推動遼寧、重慶、廣東英德及韶關廠與當地政府協商合作。針對中國大陸城市垃圾處理棘手的問題,大陸十三五計劃正積極推動各地水泥廠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
全球各國水泥業燃料代替率
來源:今周刊
工廠主動公開排放狀況。在日本,垃圾焚燒發電所有的排放物指標都是公開的,居民可隨時在網上查閱焚燒廠煙氣排放指標和周邊實時空氣品質,居民和環保團體也可隨時到廠裡了解環保情況。「如果垃圾焚燒企業不能達標排放,那麼將無法獲得繼續運營權。」日本環境衛生中心副理事長藤吉秀昭說。
政府制訂了多部法律,在《環境基本法》大框架之下,《廢棄物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作為兩大支柱,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此外,還有分門別類的《容器包裝再循環法》《家電再循環法》《汽車再循環法》等一系列專門法律。
日本垃圾焚燒廠「去工業化」 設計是一大亮點。在日本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看不出任何工廠的影子,有的設計成童話宮、有的設計成花園等,在東京的有明垃圾清掃工廠,將圓柱體的煙囪改成了三角錐體,使它看起來像一座辦公樓。垃圾焚燒產生的煙氣經過凈化後含有大量水汽,高溫水汽遇到冷空氣會產生白煙。為消除居民對煙霧的不悅感,日本的一些焚燒廠專門增加了加熱裝置,把淨化後的煙氣加熱到210℃。
日本大阪市舞洲焚化爐外型設計獨特,驟眼看宛如主題樂園
以上針對不同時間點的片段描述,並不是一蹴可及,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變,掩埋無法解決的問題,改以焚燒緩解;焚燒產生的新問題,由縝密的垃圾分類來優化;當一個區域的人民素質與生活習慣均質化,能夠更進一步的當下,焚化廠功成身退。
學習的過程可以藉由別人走過的路得到參考,並改變學習曲線的形狀,但不意味著可以跳過步驟,省略步驟,盡落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
在垃圾焚燒以及轉化能源方面,歐洲歷來是最大的市場。到2013年中期,歐洲有520個垃圾焚燒廠在發電和供熱,年處理垃圾9500萬噸。
至此,歐洲垃圾焚燒轉化能源的市場已快速增長10年,在此前5年間,年處理能力增長約1900萬噸(24%),有73個新廠投入使用,有8個老廠被關閉。未來5年,按計劃還有65個新廠開工。不過,從長遠看這種增長將放緩,投資逐漸減少。
德國能源諮詢機構「Ecoprog」在「垃圾能源2013-2014」報告中說,過去5年,全球垃圾焚燒轉化能源的投資,有60%屬於歐洲,在中國和日本強力推動下的亞洲市場佔30%,而北美僅佔9%。[7]
2016年歐洲各國垃圾處理方式比例圖
2001-2016歐洲各國三種垃圾處理方式總和趨勢圖[8]
根據官方Official Sweden Vimeo Account的資料,[9]瑞典每年家庭垃圾產量達 440 萬頓,其中有 220 萬頓都透過焚燒過程,稱 WTE (waste-to-energy) 轉成能源。[10]在此之前,會先進行垃圾分類,分成金屬、燈泡、電池、有害廢棄物、以及可回收物質如報紙.有些可回收,有些進入焚化爐,剩下一小部分才進入掩埋場。由於回收率高,可焚燒的垃圾還不夠用,每年還特地從挪威進口 80 萬頓垃圾,未來還要進口更多。重點是瑞典人民對自己國家焚燒垃圾這麼熱衷也沒有意見,因為他們相信瑞典官員說的,垃圾發電廠的廢氣,比廚房與烤肉造成的環境危害更低。
根據Wired報導,瑞典焚化爐的廢氣排放內容,已經可以透過層層過濾,清除大部分有毒物質,目標是讓排放出的氣體只剩二氧化碳與水,剩下殘渣再送去掩埋。挪威付錢給瑞典焚燒垃圾,但要自己負責回收殘渣。[11]
其實歐盟國家早就鼓勵垃圾焚燒,一方面是因為焚化過程的汙染物質已經可以有效地受到控制,且焚燒過程不止產生電熱能,焚燒後的材料甚至可用作建築用料,因此北歐國家不止瑞典進口垃圾,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典、丹麥每年都要進口大量垃圾來發電。[12]
歐盟由28個歐洲國家組成,從宏觀層面而言,其垃圾處理政策有統籌和導向之用,可以供成員國參考,令整個歐洲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這些政策多以引導式的指示(directive)型態公布,即成員國可以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例如國力水平和人口多寡,而採用不同的具體措施,但其朝著的方向必須一致。[13]
●垃圾處理總綱指令(Directive 2008/98/EC)
歐盟的垃圾處理框架
以下各點為歐盟處理垃圾的總綱:
•處理垃圾時,必須顧及生態,並且不得威脅人類的健康
•不得構成噪音和氣味等滋擾
•垃圾處理的首要項目為源頭減廢,再用、循環再造和能源回收逐一次之,最後一步才是棄置
•奉行汙者自付之原則
•生產者對產品有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 掩埋指令 (Directive 99/31/EC)
歐盟成員國在進行與掩埋區有關的收集、運輸、儲存、處理和廢置垃圾之時,必須以不危害人類健康和破壞生態環境為前題。未符合資格的掩埋區必須最遲於2009年7月關閉,否則將面臨起訴,有繳付巨額罰款之可能。
§ 廢電器及電子設備指令(Directive 2002/96/EC)
電器及電子設備含有毒物質,任意棄置會嚴重破壞生態。但同時,它們又含有珍貴的金屬資源,任意拋棄實在可惜。歐盟要求電器及電子設備的生產者回收其產品,目標是在2020年將回收率提升至85%。
§ 廢電池指令(Directive 2006/66/EC)
歐盟對電池有嚴格的環保及安全規定,電池生產商須確保電池內的汞(mercury)和鎘(cadmium)含量分別不能多於0.0005%和0.002%,以及有回收和善後廢電池(不論充電或即棄)的義務。
§ 廢車處理指令(Directive 2000/53/EC)
歐盟自2003年起,禁止汽車生產商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利用汞(mercury)、六價鉻(hexavalent chromium)、鎘(cadmium) 或鉛(lead)作為生產材料。歐盟期望在2015年或之前,提升廢車的循環再造率至85%。
要想以堆置的方式處理廢棄物,得花上更多的心力,絕不是僅僅眼不見為淨的匆促。
2001年及2010年都市固體廢物在歐洲三十二國的堆填比率比較
在丹麥哥本哈根,早在2011年就進行了一項非常特殊的工程,也成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設計人員將垃圾焚燒廠與滑雪場如生命體一般結合,並利用排放的水汽進行發電。這座能發電的「滑雪場」建造原理並不複雜: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頂部,建造1500米長的綠道、藍道和黑鑽滑雪道供居民娛樂,而這些滑雪道是由回收利用的合成物料構成的。[14]
具有滑雪場實質功能的垃圾焚燒廠
焚燒垃圾發電在歐洲就像是一個高人氣科技,垃圾發電公司Covanta在歐洲就有六個項目,就連在維也納的焚化爐也成為觀光景點,如今外界關注這股趨勢是否會「燒向美國」。
近期美國財經媒體MarketWatch報導,Covanta在北美、中國及歐洲有42處廢棄物轉化能源(WTE)設施,讓Covanta擁有多種創造營收的來源,Covanta處理市區垃圾可收費,還可跟電力公司籤長期合約,將焚燒垃圾產生的電力賣給電力公司。Covanta執行長瓊斯表示,Covanta一年回收的金屬超過55萬噸,足以建造六座舊金山金門大橋,一年賺進的營收介於9,000萬至1億美元。[15]
Covanta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WTE,造型相當前衛
歐洲是Covanta的關鍵市場,主要是得力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大國擁抱WTE,避免直接掩埋垃圾,這種做法不僅破壞生態,更消耗愈來愈寶貴的土地。許多歐洲國家還開徵垃圾掩埋稅,收取較高處理費。瓊斯說,美國市場發展比較落後的原因,是美國有大量土地,因此缺乏推動WTE的誘因。[16]
截至2015年底,美國有71個垃圾發電廠(WTE)在美國20個州發電,總發電量為2.3千兆瓦。佛羅裡達州擁有該國WTE發電容量的五分之一以上,2015年,佛羅裡達州棕櫚灘可再生能源設施2號成為自1995年以來第一個上線的新WTE工廠,也是美國最大的單一WTE發電機組。
看似逐漸成長的垃圾焚燒處理趨勢,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區,顯見,地廣人稀之處,視而不見的偏鄉角落,是否仍然是廉價的汙染物棄置場域?哪怕擁有地球之母與生俱來,全球目前渴望追求的生物多樣性種源庫,也比不上開發堆放解決人類燃眉之急的廢棄物?[17]
美國WTE設備分布的狀態
華爾街日報於2016年曾以專文讚譽臺灣的垃圾處理卓越表現,[18]但60%以上的垃圾回收率,仍舊不能單純倚賴垃圾焚燒解決廢棄物,偏鄉離島的經濟效率不足以支撐建廠,現有焚燒廠的廢渣需要妥善存放,民眾排出的大型巨大家具、複合成分家電家具用品、掃街塵土、溝泥等無法焚化的不適燃廢棄物,天然災害如風災後清理的樹枝枯木,天然落葉蔬果堆肥,都是需要暫存處理,效益上不是焚燒的廢棄物種類,因此,根據目前臺灣地區因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廢棄物組成而言,多元並行的處理方式依舊有其必要性。
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WSJ,2016)
回顧臺灣地區,根據官方資料公有垃圾掩埋場共計317處,目前67處掩埋場尚仍營運使用中,250處屬停用、封閉或復育中,若加入私營掩埋場,更高達500多處。令人覺得有趣的現象是,多設置在人煙罕至相對荒涼之處,相對於島內的地理型態,不是在山邊就是在海邊,在停用後的仍需要數十年的養護期程來看,稍一不甚,就常常造成遺憾。
臺灣地區停用或使用中公立掩埋場分布
2015年筆者親身參與阿拉善SEE北海岸生態調查計劃時,位於海尾仔的淡水垃圾掩埋場,於1974年啟用,1996年停用,近1.4公頃面積的垃圾山,因為維護不善,常有垃圾落海,尤其在颱風季節或是東北風盛行之際,天然災害的破壞驚人,廢棄物散落之處,不但造成環境髒亂,也引來外來物種埃及聖䴉的覓食棲息與強勢繁衍。經發現雖不斷撥款修復,仍不敵大自然的破壞力,評估之後,改以編列預算遷移,費用甚巨。[19]
淡水垃圾掩埋場緊鄰全球珍貴自然資源北海岸藻礁區
外露的掩埋廢棄物及覓食的埃及聖䴉
自1983年起,因垃圾產生的沼氣自燃多次引發大火,不但產生空氣汙染問題,也造成垃圾山多次坍方, 影響工作人員之安全。
葫洲裡垃圾掩埋場改善前舊貌
來源:東森新聞
因此1984年臺北市政府決定新闢福德坑垃圾掩埋場,並於1985年新掩埋場啟用後關閉內湖垃圾山。掩埋場關閉後,因堆積之垃圾已佔用基隆河行水區,1997年行政院要求臺北市政府應清除垃圾山位於行水區內的部分 ;因此臺北市政府自2006年開始清除垃圾山,清出之垃圾區分為四類:可回收再利用、可燃垃圾、有毒廢棄物、廢土,目標清除222.8萬立方公尺,於清理完畢後改設為公園。
2014年11月5日,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德(Jane Goodall )與國際扶輪3520地區第13分區代表,響應此垃圾清除復育,捐贈1600株臺灣原生植物樹苗及裝置藝術給臺北市政府用於公園內,並於2015年1月完工,2015年6月5日,內湖復育園區啟用,建置復育林區、遊憩區、高灘地、陽光草坪、活動廣場、景觀廣場及觀景臺等。
本階段共計清除垃圾山量體220萬立方公尺,其中將行水區內垃圾山全部清除(開挖至高程4.5公尺,回填至高程6.5公尺),非行水區內土地(約2.5公頃),共花費近20億元計劃款項,後續,如欲完全清除剩餘約250萬方垃圾層,至少需再耗資30億元以上及8年以上時間。[20]
悶燒中的葫洲裡垃圾掩埋場
來源:中華電視公司
有趣的是,垃圾山清除過程,挖出了很多寶物,像是玻璃罐裝的養樂多空罐,60年代就停產,是當時有錢人才能享用的高級貨,還有報廢的武器手榴彈和子彈,蔣中正華誕的紀念酒瓶更是引人目光。令人省思的另一面,缺乏垃圾分類的掩埋機制,看起來只是一個遺臭萬年的行為,值得警惕。
整頓掩埋場出現的「歷史文物」
來源:三立新聞
臺灣垃圾處理政策於70 年代以「掩埋」為主,設置垃圾掩埋場以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惟嗣後因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大量生產及消費習慣使垃圾量隨之快速激增,原設置之垃圾掩埋場容積隨時間逐漸減少而陸續出現不敷使用情形,新掩埋場之闢建則因合適用地有限及環保意識提升而日益困難,故主管單位爰於80年代起推動興建大型垃圾焚化廠。
主要家戶垃圾先經強制分類及資源回收後, 一般垃圾清運至焚化廠進行焚化中間處理, 達到快速減量減積之功能,剩餘性質安定之焚化灰渣,重量約降為垃圾1/5、體積則約降為垃圾之1/10,實際需掩埋最終處置量已大幅降低。且其中焚化底渣因性質較為安定無害, 故經篩分及分選後尚可回收金屬物及矽酸渣成分,矽酸渣得再利用作為營建工程替代級配材料,目前已訂定管理方式,積極推動作為回收處理再利用;另垃圾焚化飛灰因其性質尚具環境汙染顧慮,且因目前可再利用技術及所需成本較高,故尚未再利用前仍須依法先經穩定化前處理後,以太空包標示並送掩埋場進行最終處置。
隨後的垃圾減量措施,如隨袋徵收垃圾費、資源全回收、多元垃圾處理計劃,都是以減量垃圾,減少焚燒排汙,延長焚燒廠及掩埋場壽命為依歸。[21]
臺灣地區近五十年的垃圾處理進程-1997年開始推行垃圾分類,2006年強制執行垃圾分類
多元化垃圾處理方案
1. Paul and Ellen Connett(鄭益明譯),1994,垃圾焚化處理的迷思
2. 廖志豪等,2007,廢棄物焚化之廢氣處理
3.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2018,Waste-to-Energy (Municipal Solid Waste)
4. 南昌新聞網,2017,日本:垃圾焚燒率最高的國家
5. 唐筱恬,2018,不焚燒、回收逾八成 看見日本綠金奇蹟
6. 捷思環能有限公司,2018,焚化廠之戴奧辛控制技術
7. 中國網,2014,全球視野看垃圾焚燒 日本焚燒廠數量全球第一
8. CEWEP,2018,Municipal Waste Treatment 2016
9. Swedish Institute on Vimeo,2014,Importing garbage for energy is good business for Sweden
10. Chris Plante,2015,How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Sweden's waste ends up in landfill
11. Liat Clark,2012,Sweden to import 800,000 tonnes of trash to burn for energy
12. Avfall Sverige,2017,Swedish Waste Management, 2017
13.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2018,Municipal waste landfilling rates in 32 European countries, 2001 and 2010
14. 電力知網,2018,丹麥打造全球最豪華垃圾焚燒發電廠!耗資6.4億美元
15. Tomi Kilgore,2018,Covanta’s green tech is a hit in Europe — is the U.S. next?
16. 鍾詠翔,2018,垃圾發電趨勢將燒向美國
17. EIA,2016,Waste-to-energy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oncentrated in Florida and Northeast
18. Kathy Chen,2016,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19. 新市鎮建設組,2017,營建署已補助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辦理「淡水垃圾掩埋場」遷移工程先期規劃作業
20. 臺北市議會公報,2012,內湖垃圾山清除計劃
21. 何佩霖等,2018,機垃圾島危
下集預告:垃圾分類與焚燒廠運轉機制間的情愫糾葛,以及危險的焚燒廠裡其實也是最好的學習示範基地。
冠捷科技有限公司「關愛與融合-愛在鷺島」兩岸六校環保淨灘暨海洋環境教育活動總策劃;阿拉善SEE臺灣項目中心兩岸交流暨環境教育顧問; 新北市八裡焚化廠常設人文展場策展人;新北市八裡焚化廠環教場域認證輔導師;國際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資訊與數位典藏規劃顧問。
新北市環保局環境教育課程講師;大專院校創新課程生態文化創意講師;蘭陽博物館《豆腐岬珊瑚礁監測》項目主持人;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臺灣北海岸三芝石門藻礁生態普查》項目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魚貝類與植物典藏計畫專案經理;中央研究院動物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以下是原創作品徵集「廣告」時間:
綠資酷環保公益資源庫原創專欄(簡稱:綠資酷·原創專欄)是專為環保從業者以及關注環保公益者打造的思想天地和寫作天堂,專欄開設短短兩月餘,眾多奮鬥在環保行業的夥伴、老師紛紛投稿。
豐富多元的原創世界,思想的火花將在這裡碰撞,精彩的故事將在這裡插上翅膀。如果你也想到這個世界遨遊一番,我們將永遠為你敞開大門。
投稿要求及投稿方式,請點連結:徵集環保公益行動故事,願與環保灼見不期而遇
投稿郵箱:comm@hyi.org.cn撰文 / 蟹爸比
編輯/ 合一綠學院 熊曉娜(實習生) 尚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