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左駿
本報訊(實習生 賴燁 記者 李卓)價值三四千元的大學專業教材,畢業了只能按每斤0.4元的「白菜價」賤賣……又到大學畢業季,長沙理工大學附近的小販黃志剛就為這犯了愁,幾乎每天都有即將畢業的學生把八九成新的教材賣給他,而他手頭連上一屆學生的舊書都沒賣出去,價格越壓越低。眼看八九成新的課本作廢紙賣,學生們也覺得心疼。昨日,記者在長沙各高校調查了解到,不少師生建議教材循環利用,以減少浪費。
黃志剛住在長沙理工大學雲塘校區附近,平時做點廢品買賣。每年7月初,大三學生們搬到金盆嶺校區去,不少學生會把搬不動的書賣給他。「本來指望賣舊書能掙點錢,去年按每斤5毛5收的,沒想到處都有學生賣舊教材,價格狂跌,虧了!」黃師傅說,現在手頭還有上千公斤的舊書堆在雜物間裡,都是上一屆學生留下來的。
不僅在長沙理工大學,河西的多所高校都有類似情況。湖南大學的陳立峰同學告訴記者,因為舊書量大,湖大附近的二手書市場收英語書之類的價格也只有每斤0.5元,專業課本的價格高些,每冊5到10元。
「大學四年只有三成教材是我從頭到尾細看過的,剩下的幾乎都是新的。」長沙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李驍勇說。學生們普遍認為,教材存在多發濫發的情況,僅以兩年英語必修課為例,學校就發了14本教材外加2套試卷和2本練習冊,而同學們上課常用的就只有4冊課本。
記者從長沙理工大學教務處了解到,各學院必修課教材須由學校教材供應中心統一訂購發放,學校目前只允許學生自備選修課的教材,湖大等河西高校也是類似情況。有的老師上課全憑自己備課,基本不用課本。「就算要用教材,學生為何不能用上一屆用過的課本?」在記者調查中,約有九成受訪師生提出這樣的質疑。
課本循環利用是否可行?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要求每門必修課必須使用設定範圍內的教材,原則上不主張教師自編教材或講義,找不到合適教材的老師只能是差中選優。另外有不少高校原則上要求各專業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有學校甚至規定新教材的比例應達到50%左右。只要相關領域有新的動態,教材必須更新。另外,高校學生眾多,課本回收之後的保存、消毒等環節都麻煩。這些都為教材循環使用帶來重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