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股票炒短線 動量投資一定要知道

2020-12-15 坤鵬論

每一個人一生都有兩種時候不應該投機冒險:一是他有本錢投機的時候,二是他幹不起的時候。

——馬克·吐溫

昨天,坤鵬論聊了價值股和成長股,為了寫清楚它們的定義和界限,著急浪費了不少時間和腦細胞。

不過,這個世界最頂級的道理是——看事看本質,既然選股就是選企業,非要分出是價值還是成長,對於價值投資來說意義不大,但是,這個劃分卻對於投機意義重大,投機和投資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風險,投機講究的就是富貴險中求,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價值股風險小,成長股風險大,投機自然非成長股莫屬。

如果你對創投比較了解,那麼就會發現,在股市中投資成長股,基本和風險投資投創業公司差不太多,成了豪車嫩模,失敗吃糠咽菜。

毋庸置疑,創業九死一生,成功率1%左右,而成長型公司同樣也是前路坎坷,荊棘密布,最終跑贏的一樣也是少數派。

這麼一對比,自然就會得出一個神準的結論:短期投資因為有投機存在,盈利一般都會高於價值股,但長期的盈利絕對無法勝過價值股。

坤鵬論發現,在股票投資圈存在著鄙視鏈,價值投資者瞧不上短期投資者,認為他們格局太小,眼界太窄,是不折不扣的投機分子,而短期投資者同樣沒把價值投資者放在眼裡,認為他們太虛偽,假清高,一樣也是賺錢,為什麼非把自己搞得跟聖人似的。

其實,股票投資的最終目的是賺錢,怎麼個賺法都是自己的事,和別人沒有半根毛線的關係,所以誰也別BB誰,老老實實賺自己的錢,何樂而不為!

除了像巴菲特這樣看見好的就以收購為目的的投資外,股市大部分的真理是,短線的投資就是投機,長線的投機就是投資。

股市中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就像魚池裡面的魚,有快魚,有慢魚,有不快不慢的魚,但大家終究逃不過的宿命——都只是一條魚。

華爾街有句投資名言叫:「趨勢是你的朋友。」

成長投資者把它奉為座右銘,還有一類叫動量投資者的也同樣視其為投資信條。

對了,日內交易者同樣信奉這句名言,而他們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賺錢,持股時間可能只有幾小時,有時甚至更短,股市裡絕對的快槍手。

既然提到了動量投資,相信許多老鐵對它並不熟悉,今天坤鵬論就來介紹一下它。

動量投資大放異彩的時候是20世紀90年代,科技股讓採用這個策略的投資者大賺特賺,短短數月就能直達人生巔峰,財務自由。

當然後來突如其來的大跌也讓不少動量投資者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動量是物理學名詞,是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相關的物理量,一般而言,一個物體的動量指的是這個物體在它運動方向上保持運動的趨勢。

而股市中的動量投資策略依據的就是動量效應,又稱為「慣性效應」,它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葉·加迪斯(Narasimhan Jedadeesh)和施瑞丹·蒂特曼(Sheridan Titman)在1993年3月《金融》雜誌中《買進贏者,賣出輸者的回報:對市場有效性的挑戰》一文中提出的。

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投資者通過拋空前六個月走勢不好的股票,同時購入這段時間走勢好的股票,一定會獲得很可觀的利潤。

因為,那些在過去六個月內收益率最高的10%的股票,在未來六個月的月收益率將比那些收益率最低的10%的股票高出1%。

通俗地講,在某個時段跌得最深或長得最兇的股票往往會沿著原來的方向繼續運動。

用這種投資策略所獲得的利潤是無法用風險來衡量的,而且利潤往往大得可以忽略交易成本。

這兩位教授在研究中還發現了其他一些投資策略,比如:在股價52周新高附近買入股票等,後來也被證明非常成功。

世界上沒有誰比投資者的嗅覺更靈敏,股市中只要有能賺錢的新招,又是這麼簡單易行,一看就會,一用就靈的方法,自然一傳十,十傳百,早就迅速普及開來了。

而且這種短期投資的方法帶著濃濃的投機味道,而投機最喜歡的就是熙熙攘攘,老少鹹宜,就像現在,只有廣場舞大媽都參與進來的投機或是騙局,那才叫成功。

投機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韭菜要茂盛。

正是有了專家學者的研究證明,這種基於股票動量效應也就有了專屬的好聽名字:動量投資策略。

嚴格意義上講,它算是技術投資一個分支。

因為,有了動量投資策略的神助,投資者根本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純粹依靠股票的歷史收益率來預測其未來收益率,而不考慮盈利、股息及其他價值標準。

動量投資者的投資原則是買入價格在最近上漲的股票,賣出價格在最近下降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股票價格的運動方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原有狀態。

另外,為了證明動量效應不是美國獨有的特色,1998年,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盧文赫斯特(Rouvenhorst)對其他12個國家的股市進行了雙向性的動量效應活動研究,結果有利地證明了這個效應在不同國家的股市同樣起作用。

自從偉大的動量效應被發現總結出來後,對它的研究逐漸成為世界金融學中最「核心」的領域之一。

不得不說,學術界非常喜歡這樣可以用模型算出來的策略,不僅西方國家有眾多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國學者也沒少鑽研,坤鵬論數了數,叫得上名的就有十多位。

而他們一致的結論是,中國股市的動量策略利潤只存在於形成期和持有期在4周以內的周期策略中;而西方國家股市的動量策略利潤一般存在於形成期、持有期為中期(3~12個月)的策略中。

什麼意思?

中國股市的投機成分相當厲害,要採用動量投資策略,要4周以內操作。

動量投資者不需要巴菲特那樣的持久耐心,他們典型的持股期是6~8個月不等,事實上,這個期限已經能夠使他們獲得長期資本收益的待遇了。

不過,快速收益的動量投資和慢慢回報的長期價值投資相比,風險要大,而且需要更高的操控技術並需要進行更多次的交易。

但是,必須要強調一點,這些動量投資策略只在短期內有效,不能作為長期投資策略的一部分。

葉·加迪斯和施瑞丹·蒂特曼的研究證明,如果投資進行到第24個月,這個月的回報利潤只是第12個月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時間越長,買入「贏家」股票的優勢就會減弱。

所以,動量投資策略對於投資期限在12個月以內的投資最有效。

幾年後,葉·加迪斯又和另外兩名經濟學家,路易斯·陳、約瑟夫·拉克尼肖克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並在1996年《金融》雜誌發表《動量投資》一文,它是更為全面的動量研究文章,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按照動量投資法操作的那些表現最佳的股票其實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長股,換句話說,那些表現最佳的股票就是股價與帳面價值比率(PB)最高的股票。

同時,研究還顯示出,這些股票也是標準化預期盈餘(SUEs)最大的股票。

SUE是Standarddized Unexpected Earnings的縮寫,中文意思為標準化未預期盈餘,它是公司股票的每股實際盈餘與市場平均預測的標準差,是決定投資者對企業實際盈餘不符合之前的分析師預測後,該給與多大重視度的指數。

如果分析師們對一家公司應該有多少盈餘的意見基本相同,那他們預測的標準差就會很小。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實際盈餘與市場平均預測即使只是相差了一美分或兩美分,它的股票也會遭受很大損失,因為分母小,標準化未預期盈餘就會很大(聽上去挺美,其實是個消極信號),所以,極小的實際盈餘不足就會造成股價的瘋狂下跌。

相反,如果分析師對一家公司的盈餘預測意見非常不統一,標準差就會很大,這時,如果每股實際盈餘與市場到平均預測即使相差幾美分,也不必感到驚慌,由於分母大,標準化未預期盈餘就會小,因此股價不會大幅波動。

這個指標對於很多投資者並不熟悉,因為財經網站很少提及,然而專業投資者很喜歡這種衡量方法,並且捨得花大錢去購買相應的數據。

毫無疑問,巴菲特對標準化未預期盈餘也相當熟悉,但他對這種只專注於季度盈餘的衡量法持非常反感,他認為如果管理者花費大量時間思考短期盈餘,就會沒有時間分析長期戰略,所以,他不主張企業提供季度盈餘指南。

而標準化預期盈餘越大的成長股的動量就越大,網際網路高科技股就是代表。

所以,20世紀90年代末,網際網路科技繁榮時期,日內交易法和動量交易法特別受大眾追捧。

那是一個狂歡的時代,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考慮過所投資公司在從事什麼業務,是否盈利,也從來不看公司的財務報表,所以也就出現了公司名稱只要加上.com就會瘋漲的鬧劇。

5年的時間,絕對大部分股票,包括那些業務搖搖欲墜的公司股票都持續上漲,所有人都陷入到了自我陶醉的癲狂。

那時候,大量新投資者湧進股市,他們幾乎不懂如何閱讀財報或其他投資的基本原理,更可怕的是,甚至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也被傳染,開始醉心於搜集市場謠言與印象而放棄了對事實和數據的分析。

那時候,沒有經驗的投資者從來沒有聽說過價值投資,經驗老到的投資者也相信所謂的「新經濟」已經讓價值投資廉頗老矣,不合時宜。

一個被高速技術革新和過分樂觀情緒所驅動的市場,必然泡沫四濺,樂觀變成了盲目,盲目又變成了自負,自負刺激了貪婪,大量普通投資者錯誤地以為自己通曉了整個商業和股票市場,而經驗老到的投資者也開始放下謹慎,大膽地涉足到其所不了解的業務領域。

但是,幾乎每次大股災前的情景都是那樣驚人的相似,但人類本性中貪婪的力量足以摧毀任何曾經的不好記憶,總以為這次完全不一樣,所以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卻總是那樣似曾相識。

.com泡沫不出意外的還是破滅了,高科技股紛紛暴跌,被跌到欲哭無淚的人們迅速拋棄了日內交易策略。

同樣,凡是在科技股失去寵愛前大量購入標準化預期盈餘大的高成長股的動量投資者,也遭受了巨大損失。

這說明,動量投資策略和其他投資策略一樣,並不能包治百病,百用百靈,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投資策略,即使是價值投資也不敢拍著胸脯打包票。

相比日內交易而言,幸運的是那些嚴格按照動量投資策略執行的投資者,在高科技股泡沫破滅後,他們的股票仍然會帶來盈利,因為經過幾個月的大跌,他們會按照策略立即拋空手中表現極差的科技股,而這些股票到2002年末前一直在跌跌不休。

另外,近期還有證據表明,儘管專業投資者在通過動量投資策略會獲得超額收益,但採用此策略的散戶的表現並未戰勝大盤。

這或許是因為散戶通常關注那些表現最佳的股票,從而使這些股票的價格被迅速高估,其收益率也隨之下降,而專業投資者則會買入一些表現不錯的次優股票,而其獲得的動量投資收益率則是最高的。

動量投資是當前量化投資的前身,網際網路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其原來需要人工做的很多工作可以由電腦代勞,比如:數據整理、持續監控和大量的股票周轉等,很大程度解釋了動量投資存在的成本高,易出錯,效率低等問題,所以,從前兩年開始量化投資火爆起來。

寫到這裡,坤鵬論不禁想起了彼得·林奇的一些操作手法,和日內交易法、動量交易法有些類似。

比如:他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交易大約是買進5000萬美元,同時賣出5000萬美元,也就是每天賣出100種股票,也買進100種股票。

他並非提前對所有股票都研究後才買進,而是「愉快地把10種都買進來,然後再進行調查研究。」如果好就加碼買進,不行就拋掉,許多股票僅保持一兩個月時間。

就這樣,每天買買買,基本三個月一換股,和日內交易、動量交易真沒什麼區別,坤鵬論甚至認為,他的驕人成績正是長短結合的結果。

而且彼得·林奇還再三強調要6個月定期檢查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恰恰是動量交易法的換股時間點。

動量效應於1993年被提出,而彼得·林奇則在1990年退休,顯然,他做投資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個效應,只是操作與經驗的暗合。

另外,與動量效應相對的是反轉效應,它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要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

行為金融學派的學者維爾納·德邦特和理察·塞勒早在動量效應被發現前,對1926年~1982年期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過去5年中表現最好的35隻股票(贏家組合)和表現最差的35隻股票(輸家組合)的收益, 在隨後的3年中會發生反轉,「輸家組合」 的平均累計收益比「贏家組合「高出25%。

所以,買進過去3至5年內輸者組合,賣出贏者組合,這一策略可以使投資者在未來3至5年內獲得超額收益。

小知識

牛人理察·塞勒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

他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國籍美國,出生於新澤西州 ,生於1945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 。

他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年)和哲學博士(1974年)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年)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年)。

1995年起他開始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

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

塞勒是赫伯特·西蒙所領導的一個委員會的委員,其任務是向總統的科學顧問提交關於決策與問題求解的研究報告。

事實上,早在2002年,理察·塞勒就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可惜的是,那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他擦肩而過,而被前景理論的提出者、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教授獲得,這也是行為經濟學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理察·塞勒同樣因為其在行為經濟學上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無疑是對行為經濟學界的最大肯定!

那中國的股市存在反轉效應嗎?

這個也是令國內學者相當興奮的研究課題,即便是到了今天,仍有前赴後繼的碩士論文仍在研究這個課題。

不過,專家的意見相當結論不統一,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相比之下,說有的居多。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反轉效應的出現伴隨著投資者的過度反應。也就是在忽視歷史概率的情況下高估新信息的重要性,導致市場價格與基本價值產生過高或過低的偏離。

在過去10年,乃至更長的未來,中國股市是一個散戶為主的極度不成熟市場,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存在各種認知偏差,它們造成了投資者的過度反應。

這種過度反應導致投資者對個股追漲殺跌,使得股價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很容易嚴重偏離其基本面。

而一旦之前的預期被修正或者有新的消息出現導致股價向其價值回歸,之前上漲過熱的股票就會下跌,而超跌的股票會反彈,從而形成反轉效應。

相關焦點

  • 短線投資ETF基金怎樣入場?一大理論、四大邏輯講清一個大實話
    昨天木魚給大家分享了在行情中保持存在感的重要性,既是因為要呵護投資心理,也是為了不錯過可能的行情。木魚努力把其中的邏輯和思考講清楚,得到了廣大粉絲們的歡迎。1月4日還給想保持存在的朋友祭出了寬基+大消費和大科技ETF+晶片ETF的兩套大招,正常來講按這個組合配置今天輕鬆4、5個點。但是,有些朋友還是錯過了,因為,,,短線入場猶豫。
  • 中國股市第一人爆料:超實用的短線技巧,不懂的散戶請看過來
    中國股市第一人爆料:短線必須知道的三點誤區誤區一:「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短線高手」短期的核心無非是高拋低吸。 您可能不同意,但這是事實。短期交易無非就是追逐一個強勁的上漲,吃些肉,在市場下跌時逃跑,不要說你沒有這樣做,但是市場表現就是這樣。 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做,而您註定會成為大多數人中的一員。 因此,短期遊戲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屬性,因此請在交易股票時確定您適合哪種投資。
  • 美股超短線操作策略: 如果建倉時間為兩周 我該買什麼
    》》【美股極速開戶】3000美元超低入金門檻,玩轉美股市場  如果建倉時間為兩周,我該買什麼?  首先,說說什麼是超短線投資,超短線投資基本屬於當天買入,當天賣出的T+0,或者是當天買入,隔天賣出的T+1。
  • 動量效應研究的最新進展
    與此同時,這也使經濟學失去了自己的特點,經濟學畢竟不是心理學,它不應該研究具體的認知模式,其假設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與抽象性。  (二)中國股市的動量效應與行為金融 對於中國股市的動量效應,中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
  • 「短線殺手」斯坦哈特:30年短線交易的12條方法論
    「如果只做股票配資長線交易,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我總是見好就收。」在華爾街馳騁三十年,從寂寂無名的投資人到金融巨頭,從股票分析師到「全球避險基金教父」、「世界短線之王」。麥可·斯坦哈特一直秉承「不快則敗」的投資信條。
  • 可信股票配資平臺開戶首選天貓配資老牌在線配資公司:短線選股票的...
    天貓配資平臺為您剖析短線選股票的關鍵: 短線操作是股場高手的遊戲,要求股市常識功底深沉,熟諳莊家操盤方法,心理素質上佳、更重要的一點,要有時間時間關注莊家一舉一動。短線選股關鍵在熱門,投資者對熱門的構成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短線擇股應留心以下三個方面: 一、成交量。
  • 一位計程車師傅的炒股之道:短線、中線、長線選股策略,哪個最適合...
    張司機說:「短線,來錢快。但是我經常做長線,要開計程車,沒時間做短線。」「有賺錢的好辦法嗎,我也喜歡炒股票。」我有意隱藏了自己是投資經理的身份。卻不料張司機來了興趣,看上去很開心,並且開始向我授道:「炒股票,最重要的是選對股票。就像我們開計程車的,要想多賺點錢,就得學會觀察人。
  • 把基金當股票炒 竟然還有口訣!能靠譜嗎?
    摘要 【把基金當股票炒 竟然還有口訣!能靠譜嗎?】最近基金市場火熱,基民又創造出不少新玩法。但一番操作後,基民賺到錢了嗎?
  • 淦,你把投資想複雜了
    您進來的時候信心滿滿,誓要將資本市場變成您家的「提款機」,我跟您說了半天理性投資,您跟我說「別整那沒用的,這股票漲得這麼好,我再不買來不及了」…… 癲狂的投機行為說到底,就是賭博,無論怎麼美化,短線交易都勢必帶有賭的成分,無非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提升勝率,做短線交易,就必須要做到耳聽八方,不漏掉一丁點消息,同樣還必須能夠正確處理每一項信息。
  • 如果你買的股票在尾盤最後半小時突然拉高,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
    尾市是一個炒短線的極佳機會。在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波幅最大的時間就是臨收市前近半小時左右。主力機構與大戶最在這段時間興風作浪。有時全日都在上升,但臨到收尾的數分鐘卻變成「跳水」;有時全日都跌,到收市時候卻戲劇性地以飈升收場。尾市是一日之內最重要的時刻,研究和掌握尾市半小時的波動規律對於短線操作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 【復盤日誌】短線操作如果不知道如何結束,那麼,什麼時候買都是...
    昨天的這根陽線很大程度上是兩融資金給推起來了,大家要注意,兩融資金如果在底部開始加大的話是好現象,但是現在是突破位,加大槓桿。大家試想是什麼資金?一定是突破的,這種短線資金是博弈資金,這種資金一定不會太長,因為如果是長線的,它不會加槓桿,加槓桿必然是短線。一般就是一兩天兩三天三五天,一衝一撞,到達一個位置,人家就先了結,把槓桿就還了,加槓桿的意思就是加大一下短線獲利的幅度。
  • 在線股票配資公司鼎豪股票配資平臺線上槓桿炒股配資公司:短線莊家...
    怎樣識破莊家短線?鼎豪投資是中國最安全的網絡配資平臺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獲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實名示範誠信網站】的稱號。通過與證券公司、銀行合作,做到保證金銀行專戶監管、交易帳戶證券公司監管、帳戶資金銀行託管,為廣大股民提供安全、快捷的股票融資服務平臺。我們的優勢按天配資:5-10倍槓桿,支持盤中提盈,按天計費,周末節假日免費,資深股民的選擇。
  • 股票動量指標是什麼?動量指標計算公式
    什麼是動量指標?動量指標(MTM)也稱為動力指標。在證券市場上有類似於物理學上的恆速原理的現象:如果股價的上漲(下跌)趨勢在繼續,則股價的上漲(下跌)速度會大體保持一致。動量指標(MTM)正是從股票的恆速原理出發,考察股價的漲跌速度,以股價漲跌速度的變化分析股價趨勢的指標。  計算公式  1.MTM=當日收盤價-N日前收盤價  2.MTMMA=MTM的M日移動平均  3.參數N一般設置為12日參數M一般設置為6  應用法則  1.MTM從下向上突破MTMMA,為短期買入信號。
  • Excel炒股票:這個策略沒虧過.
    我們知道,在策略執行過程中最難的是人,就像某某大師所說:賺錢的策略很多,賺錢的人很少,策略多到隨便一條系統自帶的均線線上買、線下賣都能賺錢。好吧,攤牌了,這話是我說的。         網友大鬼說,如果策略每年都是賺錢的那就好了,這樣執行起來心裡輕鬆。我說這位網友,老哥,你也……,好吧,你說的很對。普及一下段子公式:鋪墊製造預期,笑點揭示意外。
  • 炒股為什麼賺錢大多數是長線投資?
    所以,炒股做短線,從局部來看有輸有贏,但是如果一個輪迴下來,多數情況是輸多贏少。如果做短線能發財,那些股評自己辭職炒股票,也不用把股評當作一份職業了。  而做長線的就不同了,現在做長線的主要是機構投資,因為他們手中的資金雄厚,船大難調頭,至少是做中線,短線頻繁進出肯定是做不了的。即使是這樣,機構投資者賺錢概率肯定要遠比只做短線的股民要強得多。
  • 炫多配資股票配資網站開戶:什麼是短線操作技巧?
    何為短線?  短線炒股是一種市場上比較盛行的說法,其意義便是一次買賣進程的時刻比較短,詳細到多少短也沒有一定的規則,能夠從一個買賣日到幾周乃至更多。炫多配資公司認為,短線一般是指在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以內的時期,出資者只想賺取短期差價收益,而不去關注股票的基本狀況,主要依據技能圖表剖析。
  • 我的13年股票投資心得
    1995年進入股市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腦,更別說坐在家裡看股票了,所有的散民們都聚集在大廳裡,看紅盤綠盤,看股票漲跌,都是沒有太多連貫性的,要看一點點個股資料都要到外面買股票方面的雜誌,我很仔細地研究雜誌裡介紹的股票,每期必買,並且進行個股跟蹤,發現有的股票確實有投資價值,也發現有的股評專家說得很離譜,有的專家說得很對,雖然說的股票不一定很快漲,但過段時間真的就起來了。
  • 基金投資,如何做到短線和長線通吃?
    基金是一種中長線投資工具。但作為基民,不免有心為波段行情所動的時候。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短線和長期通吃呢?驚豔的答案是:有!用指數基金和主動基金構建基金投資組合來實現。股票指數,一般都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股票組成。我常把指數作為衡量行業風險、投資回報和發展動向的參考工具。指數基金通過追蹤指數獲得收益,漲跌主要取決於指數成分股,不求超越市場,但求複製指數表現。
  • 動量因子與諾貝爾獎得主Thaler |金融英語
    接著,Jegadeesh和Titman兩位教授由於懷疑「過度反應」這種行為偏差的存在,「一不小心」發現了「動量因子」。歷史就是如此的有趣!動量是一種優異的超額收益策略。過去 1 年表現不好的股票,在今後的幾個月中,往往會繼續下跌;而過去 1 年表現好的股票,往往會繼續走高。既然堅信市場有效性的諾獎得主都這麼肯定動量(Momentum),那麼動量到底是什麼東西?
  • 如何按原則選股股票選股原則
    大盤處於上升趨勢時買入股票較易獲利,而在頂部買入則好比虎口拔牙,下跌趨勢中買入難有生還,盤局中買入機會不多。還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制定投資策略,是準備中長線投資還是短線投機,以明確自己的操作行為,做到有的放矢。所選股票也應是處於上升趨勢的強勢股。 (2) 分批原則: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投機者可採取分批買入和分散買入的方法,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買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