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部下發《關於規範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 2016年,教育部審議通過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開展任何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說明「要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遵循幼兒身體發展規律,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合理安排幼兒生活作息。」
近年來,中央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各類監督檢查工作,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但是現實中幼兒園小學化卻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如今,不少家長重視兒童學前教育,但卻走進一個誤區,認為:
重視=提前!
可事實告訴我們:
學前教育≠小學知識,
重視≠提前!
幼兒園小學化對兒童有多麼大的危害?
1、扼殺孩子的天性
3—6歲兒童天性好玩好動,對自然萬物都充滿好奇與探索欲。此時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孩子遊戲和成長空間」,保持孩子難得的天馬行空的思維。但幼兒園小學化卻是剝奪了孩子體驗遊戲的機會,扭曲甚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將原本的好奇心變成固化的「只知道唯一答案」,想像力退化。
2、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劃分,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能力進行劃分的,其教育內容及方法適用於特定年齡層。可是,提前教授超前的,高於孩子思維發展與認知接受水平的知識,無益於拔苗助長。每天面對「壓力」時,會讓孩子產生「太難了」的心理,從而使孩子開始厭學。
3、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幼兒園作息時間上,孩子有一小時之久的區角遊戲時間,他們可以想像、表達、操作、遊戲。而小學化後,孩子要做到「雙手背後,不許插嘴、腰背坐直、握筆寫字······」此時,孩子正處於機體與神經系統都較弱階段,長時間的坐、集中注意力、「上課寫字」會造成身體上「近視」「駝背」「多動」等現象,阻礙兒童大腦發育。
案例:
教育進展國際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創造力卻倒數第五。中國孩子用一切時間來做題→訓練→做題→訓練。數學物理知識競賽上中國孩子獲獎最多最會考試,但是動手與創造性競賽中國孩子卻鮮少參加。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孩子在最該玩兒的年紀被識字、算數、背詩所淹沒,失去了探索與創造的機會,根基不穩,沒有了後勁。
所以「脫離生理自然成熟的規律,過度追求所謂的心理成熟,是不可能的事情。」
站在科學角度,在幼兒園應該學什麼?
學自理能力
自我照顧,自我服務。從自己吃飯、自己穿鞋到自己整理個人物品,孩子收穫的是自主性與生活能力。
學社交能力
懂得尋求幫助,懂得分工合作。融入集體,不膽怯不退縮。
養成良好習慣
愛閱讀,有禮貌,懂得傾聽,遵守規則。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順應孩子天性,讓孩子以對知識原始的好奇與渴望感知世界。學前階段,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搶跑」,而是為之後的學生生涯打好基礎,為將來踏入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