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艦,定遠艦的武器都位於甲板之上的三層。遊客們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
登上武器層,首先看到的是4門75毫米口徑的克虜伯舢板炮,船身兩側各兩門,成矩形分布。這種火炮主要供海軍陸戰隊上岸後使用,也可臨時布置在艦上的適當位置。
沿舢板炮看向船尾方向,是艦上射程最遠的克虜伯150毫米口徑火炮。定遠艦首尾各裝備有一門。大炮有效射程1.1萬米,被安在一個可以轉動的封閉炮塔內,火炮的轉動、彈藥裝填完全依靠12名水兵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黃海海戰中,定遠艦尾炮的彈片,擊中了日本赤誠艦艦長長坂元八郎太頭部,使其當場斃命。
遊客躍躍欲試轉動舵輪卻紋絲未動
從船尾沿甲板往前,在頭頂上方懸掛著兩艘小艇。
其中一艘紅黑相間的是交通艇,艇上裝有燒煤的鍋爐,因而塗成耐髒的黑色。底部的紅色則是船底防鏽漆的顏色。另一艘是白色救生舢板,沒有動力,可搭載15名水手。
在交通艇往前,頭頂即出現一座4平方米左右的露天指揮臺,上面裝有辨別方向的羅經、傳話筒等設備。1895年2月5日凌晨,日本魚雷艇發動偷襲,外籍顧問戴樂爾就在這裡目睹了「定遠」被魚雷擊中的全程。
繼續向船頭行進,即能看到與指揮臺配合使用的備用人力舵輪組--3個被串在一起的直徑1.9米的輪盤。
「它的作用,是在軍艦上的水壓舵輪失效後,由6名強壯的水兵分列兩旁轉動人力舵輪,從而來扳動水底巨大的舵葉操縱軍艦。」講解員說到這裡,不少遊客都上前試圖轉動舵輪,卻紋絲未動。
舵輪前方,是黑色的37毫米口徑的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這種射程2778米、射速每分60發的武器需要3個人操作:一人搖動把手,一人裝填炮彈,第三人射擊。
有遊客饒有興致地用肩膀頂住速射炮後面的木製炮託,指扣扳機,朝著大海的方向做瞄準射擊狀。
繼續向船頭行進,登上一架短梯,出現一個長廊般的甲板層,便是軍艦上的指揮所--飛橋。
「甲午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就是在飛橋指揮作戰而身負重傷的。」講解員向遊客介紹。
站在飛橋向兩側張望,左右兩側各一塊圓形炮塔下,分別伸出兩桿車輪般口徑的炮管。這就是定遠艦的4門主炮,在軍艦兩側成斜對角布局。大炮可以240度旋轉,射程7800米。而操作4門炮,共需128人。
沿飛橋繼續向前,即是與尾炮一樣的克虜伯炮。
揭秘
重建去掉奢侈感「別衝淡教育意義」
複製定遠艦,其實源於偶然。
據定遠艦景區所屬的北洋水師旅遊公司副總經理李松介紹,威海市發改委原副主任鍾雲飛,偶然看到一篇有關打撈定遠艦的報導,獲悉定遠艦因被日本拆解運回,已無打撈可能,於是策劃了複製方案,上報威海市。
威海市對此批覆:「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於是威海港務局(後改為威海港集團)投資5000萬元,接過了該項目。
複製艦於2003年年底開建,一年後船體合攏,又用了半年來製作船體的細節和各式火炮的設計。2005年4月底,定遠艦景區開業。
「造船之前,我們就按照每門火炮的大小、位置等問題進行了論證。也曾想給船加上動力設備,但是很快就否掉了,因為這麼大的船,讓遊客上去玩感覺太奢侈,另外也會衝淡教育意義。」李松說,複製定遠艦最初只想單純作為一個博物館性質的戰艦,但考慮到後期的維護支出,在當時威海旅遊業的帶動下,便轉型成了景區。
在複製定遠艦之前,威海港務局將「靖遠」「致遠」等8大遠字號的北洋軍艦都進行了商標註冊,試圖將北洋水師整個艦隊全部複製出來,但項目並未獲批。
屈辱
船艙列甲午歷史優越感瞬間化為恥辱
甲板上的槍炮讓人嘖嘖稱讚,但船艙內的展廳卻讓人心情沉重。
— 本章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