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種燦燦 棗莊報導
為加強對2020年度棗莊市社科聯立項研究課題的管理,全面了解掌握立項課題進展情況,積極推動社科成果轉化,棗莊市社科聯重大課題成果轉化研討會於8月28日在嶧城區中國石榴博物館舉辦。研討會由棗莊市社科聯主辦,嶧城區委宣傳部、嶧城區社科聯協辦。
與會人員共同觀摩了課題成果轉化現場棗莊榴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良種繁育中心和中國石榴博物館。
研討會上,嶧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褚洪濤,宇興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彬先後致辭;棗莊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金殿國介紹課題立項有關情況:棗莊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安廣池代表課題組作主題發言,介紹課題進展及成果轉化情況;重慶市豐都縣農業農村委高級經濟師代朝輝代表成果轉化單位發言;最後,棗莊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棗莊市農業農村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徐存震等三位專家作總結髮言,對該項課題及研討會給予高度評價,並提出了意見建議。
研討會雖然規模不大,時間不長,但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務實高效,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有益嘗試,必將有力推進市社科聯應用課題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為廣大社科工作者提供可資借鑑和複製的成功範例,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科學事業做出積極貢獻。市社科聯將跟蹤服務,會同課題組和有關單位積極向社會和有關部門宣傳、推介研究成果,拓寬研究成果進入黨和政府決策的渠道,促進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充分發揮市社科應用課題研究成果在黨和政府決策諮詢及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附:石榴良種微體快繁及高規格容器苗建園技術簡介
石榴良種傳統育苗一般採用硬枝扦插和嫁接的方法,繁殖速率低、生長慢、移栽成活率低且浪費珍貴的良種接穗資源。近年來,石榴生產上一般採用裸根苗植苗建園,建園者多喜歡購買大苗建園,一是購苗成本高(株價15~20元),二是苗木品種難以保證純度,三是栽植成活率低,這也是石榴產區多年來良種推廣步伐緩慢的根本原因。
在棗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支持下,棗莊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農村土地碎片化狀況調查與規模經營》課題組提供的「石榴良種微體快繁及高規格容器苗建園技術」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為棗莊石榴良種大規模快繁和高標準建園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也為全市的石榴產業發展開闢了一條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新途徑。
微體插穗長度僅為一般綠枝扦插育苗的五分之一,扦插密度卻為其2.5倍,平均每平方米育苗密度為100~200株,成活率在95%以上,每25天可出圃一批,每年的生長季節可繁育3~5批,榴興公司12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每批可繁育良種苗木20萬株,每年最多可繁育苗木100萬株,能夠滿足1.2萬畝高標準石榴園的建園需求,而1200平方米的傳統育苗面積產苗量僅為2萬株左右,兩者相差50倍。
微體快繁苗木經移栽後,在營養缽中培育5~6個月,苗高60~80釐米,粗度0.6~0.8釐米,完全可以和市場上的兩年生石榴大苗相媲美,但其建園成活率卻高達100%,較裸根苗建園提高30個百分點左右,且購苗成本可節約50%以上。建園後苗木沒有緩苗期,栽植當年幼樹高度可達2.5米以上,當年即可成園,第二年即可形成可觀的經濟產量(畝產300公斤以上),較傳統栽培提前達產見效3年以上。
《農村土地碎片化狀況調查與規模經營》課題組專家劉和風研究員為植物微體快繁技術體系開創者,安廣池研究員為國內知名石榴產業專家,感謝他們為榴興公司石榴良種快繁中心所提供的技術支持。
棗莊榴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