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課堂能解決好課堂睡覺問題就是一大勝利。職業教育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課堂睡覺問題。「重罰,嚴打,形成習慣就解決了」。可能這只是一廂情願。對於經過千辛萬苦到初級中學請來的學生,這種方式只會造成大量的流失。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要先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通過我多年的觀察,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一、 不按要求作息
不按要求作息,這是造成學生課堂睡覺的重要原因。職校的學生處在半成人狀態,精力充沛卻不能釋放,叛逆特點也很鮮明。對我們的作息制度往往不會認真執行。晚上十半睡覺,他不一定會按要求睡覺。管理到位的學校可能會好些,但也不會100%的學生執行到位。總會有一部分在寢室裡折騰至很晚才入睡,看視頻,聊QQ,刷微信,玩遊戲等等。管理不到位的就更糟糕了,斷電了還在吵鬧,點名後再翻圍牆出去上網,夜市鬼混,天要亮了再翻回來睡覺,或者跑到其他寢室惹事等等。這些行為使這部分學生晚上的休息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中午又不好好午睡,上課出現睡覺就在所難免了。
二、 原有不良學習習慣的延續
進入中職的學生,特別是普招,甚至是下到初級中學請來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聽講,不記筆記,不認真讀教材,自由散漫,不思進取。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吃苦耐勞的毅力,不願思考問題。這些原有的不良學習習慣直接延伸到了中職。
三、 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
網際網路時代讓知識更新較快,編輯在課本上的知識,經過幾輪的審查,再印刷成教材發到學生手中,有些就已經過時了。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學到的相關知識比我們根據教材講授的還要先進。對於這種陳舊知識我們教師不注意更新和補充的話,學生就把我們看扁了。不少時候,我們教學的內容不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只按自己的理想和教材的要求去執行,到致教學內容距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很遠,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人們常說的摘蘋果,跳一跳摘得到,他就會跳,如果他怎樣努力都摘不的話,他就不跳了。我們教學的內容如果無趣無味,也會讓學生不感興趣。如何把教學的內容變得有趣味,就考驗我們教學人員的智慧了。還有我們給學生的反饋太慢,也會使他們失去興趣。
所以教學專家劉良華對學習作的三個比喻「學習就像認地圖,講究體系;學習就像學走路,講究鼓勵;學習就像打遊戲,講究及時反饋。」非常有道理。
四、 對教師失去敬畏
學生失去了對教師的敬畏,老師在學生心目中變成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人,那學生在課堂上不睡覺或者不玩其他東西,可能倒轉來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如果教師人格魅力不能吸引學生,相反成了他們憎惡的對象,可能課堂上就不只是睡覺那麼簡單了。
還有教師的學識問題。他們進入中職的時候,新的環境可能會讓他們心中一動,職校的老師可能會不像原來的老師那麼招人煩吧?職校玩的東西又多?他們試一試的心理其實是我們教育他們的最好機會。但如果碰上一個給不了他們什麼的老師,或者不能承載他們人生希望的老師的話,他們剛剛冒出的那一點火花很快就熄滅了。
再就是教師的教學態度,不認真做準備,不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認真做教學設計,把課堂當做教師自己的表演場地,觀眾的感受考慮得很少,教師自己演完了,教學也就結束了。在課堂中,學生好像成了多餘的人,一節課下來一臉茫然,無所收穫。這種教學態度讓學生失望甚至憤怒。
一些教師表達能力不強,語言缺少感染力和激勵性,學生聽著味同嚼蠟。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教師都應該是語文教師。其實就是強調表達能力要強。不能因為不是語文教師,就可以表達得平鋪直敘,無滋無味。
一些教師自己的人生觀念也讓學生失望。常常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在學生面前常常呈現一些陰暗的東西。或者以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暫時獲得少數不明事理的學生的佩服,但時間一長,這種踏著別人的身體前進的行為終將被學生看不起。這樣的教師會讓學生越來越反感,哪裡還有尊敬可言。
還有教師的教學能力問題。音量、語調、語速,都不注重變化,方式方法單一,把課堂搞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呈現課件的色彩也暮氣沉沉,這樣必然出現課堂睡覺現象。
五、 學習環境不適合讀書
還有我們教室的色彩也很重要,教室的色彩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簡潔而不失活力,莊重而不顯壓抑。教室裡的擺件也很重要,不利於學習的東西不能放在教室裡。即使是有利於學習的東西,也要放在該放的位置。不能影響學習環境的和協。還有學生的座位的設置也很有學問,有些班級人數二十幾個,卻密密麻麻排在前面幾排,後面空起一些雜亂的課桌椅。還有哪些學生安排在哪個位置,多長時間輪換。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我們用擴音器上課,一定要注意音量,音量過大,聲音刺耳,學生會覺得累,即使不睡覺,也不能有效地參與我們的教學。呈現的課件清晰度不夠,或者字太多,字過小,讓學生難看清楚,這些都影響學生參與的熱情。
總之,中職課堂學生睡覺不是一兩個簡單的原因形成的,它是多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聯動,各個部門做好自己的工作,綜合治理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當然這裡面也還有些策略問題,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作專門的闡述。
來源:汪德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