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流產,當初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規劃拿到的工業用地指標可能轉為純粹的房地產開發,「後者對政府來說更加有利,由原來的工業用地變為商業用地,這樣就可以增加存量資產,作為投融資平臺。」某投資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李建軍 見習記者 張賢愷 曾霖 發自成都
文化產業近期政策利好不斷,截至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已累計安排142億元,各級地方政府再次興起建設文化產業園的浪潮。但在成都東郊,號稱「史上最牛規劃」的東村文化創意產業園,卻因其極不明朗的開發現狀遭受到外界的質疑。
這個三年前不惜耗巨資在央視和浦東機場進行廣告宣傳的重點項目,一度被管理層和業內人士寄予厚望,如今卻因融資困難、缺乏產業支撐和入駐慘澹而走到了岔路口。最近,該項目還被質疑有跡象轉為住宅開發。創意園區運營商獲利心切、準入和退出機制寬鬆等問題,或將成為這座「鬼城」復甦過程中繞不開的阻礙。
「鬼城」之春
「成都東村」的全稱是「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位於成都市中心城區東南部,總規劃面積41平方公裡。在「成都東村」的名號未叫響之前,該區域是成都落後破敗的東郊工業區,2010年,工業區調整外遷後,這裡成為了成都著名的「鬼城」。因此,東村文化創意園區啟動之初,不少人對其寄予了厚望。
2010年,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成都市規劃了13個市管產業功能區,作為高端產業的重要載體。其中,「成都東村」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建設城市商業副中心。
公開資料顯示,優越的區位、生態和交通條件成為當年催熱「成都東村」的重要原因。它是成都繞城高速內唯一一塊未經開發的土地,該地塊還包括面積達1600畝的青龍湖和水量充沛的東風渠,區域內的東客站是西部最大的現代化軌道交通樞紐,每天承接70萬的客流量。對於一座新興城區而言,這裡的優勢似乎是得天獨厚的。
各大房產開發商的爭相入駐,使這一地區的價值進一步坐實。東村規劃亮相後,許多敏感的開發商都嗅到了這一商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5月,就有首創、綠地、世茂、龍湖、隆鑫、華潤、招商、合能、朗詩、信和、伊泰、保利、萬科、鑫苑等十餘家地產開發商籤署了意向協議。
尤其是韓國SK集團和中國保利計劃共同注資254億元進行開發的傳聞,為東村熱再添了一把火。在這期間,成都市政府還花重金在央視和上海市浦東機場出入口投放廣告宣傳片,進行招商引資。
據成都市文產辦預計,到2015年,「成都東村」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超過40億元,稅收貢獻將達到10億元左右;到2020年,通過完善產業鏈,建設複合性的產業組團,「成都東村」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15億元,稅收貢獻將達到25億元左右。
創意「受創」
然而事情的進展遠沒有想像中順利。據知情人士透露,自去年以來,陸續有開發商和投資商退出「成都東村」項目,先是韓國SK和保利藝術品拍賣中心項目低調退出東村,然後是華熙民間博物館項目縮水。龍湖影音娛樂項目涉及拆遷難題,項目地塊已經被收回。最後,又有相關人士表示,「傳媒集團由於在成都其他區域還有閒置土地沒有利用,所以傳媒東村已經暫停推進了」。
而前期負責土地整理的成都興城投資公司及後期負責項目包裝運作的「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均未就上述傳言予以直接回應。成都市文化產業協會一位不願具名的負責人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目前成都東村周邊板塊尚未成熟,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至少這兩年發展文化產業還不夠成熟,政府方面仍在等待最合適的時機」。
目前,緊鄰成都東村的攀成鋼和大面板塊均以住宅項目為主,交房時間多集中在2016年之後,眼下的商業、人文配套都還不成熟,與規劃中的東村並不匹配。另據公開數據顯示,僅成都市錦江區已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便有1300餘家,但多以點狀分布,各自為戰,並沒有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成都東村文化產業現在基本是零的狀態,文化產業是一個鏈條,一個領域,現在東村連鏈條上的一節都沒有形成,要讓文化創意產業憑空而起還必須考慮多重因素。」業內人士直言。
成都日新偉業戰略顧問中心總經理賴瀚林認為,上述入駐商之前跟政府籤的基本上都是「意向協議」,對雙方的約束力有限。有接近政府的人士指出,下半年中央突審地方債,而自2009年以來四川省債務始終領跑全國,首期地方債還款期限到期,使得東村融資問題遇到障礙。「三年前臨時組建的工作組人員,後來陸續調回原工作單位,而之前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舊城改造和打造天府新城上。這或是導致東村項目舉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上述人士分析稱。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隨著各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流產,當初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規劃拿到的工業用地指標可能轉為純粹的房地產開發,「後者對政府來說更加有利,由原來的工業用地變為商業用地,這樣就可以增加存量資產,作為投融資平臺。」某投資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
按照上述人士的估算,這41平方公裡的工業用地轉化成商業用地後,將是一筆極具誘惑力、數額龐大的財政收入。成都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辯解稱,「政府有能力兌現三年前的承諾,成都東村文化創意產業絕不會演變成單純的房地產項目,目前正準備重啟新一輪的廣告宣傳,數十個新項目正處於談判階段。」
但據數據,目前東村文化產業園真正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項目只有兩個,一個是綠地集團開發的「成都綠地中心」,該大型綜合體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佔地面積448畝,其最大亮點是468米高的西部第一高樓,還未開盤就已成為傳奇,這是「成都東村」項目迄今為止唯一的功臣。另一個是上海長峰的「龍之夢」綜合體項目,但據記者走訪得知,該項目直到去年底才正式動工,目前對外宣傳極為低調。
文化產業困局
近期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重申,振興文化產業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要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記者梳理發現,國內文化產業園區雖然起步晚,近年來也出現了深圳華僑城、西安曲江、蕪湖方特等較為成功的文化園區,但這些有限的成功案例越來越被整體泛濫的現實所掩蓋。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國文化創意園超過10000家,總體水平不高,能夠真正稱得上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到5%。這些文化產業園名目繁多,有「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歷史文化產業集聚區」、「動漫產業基地」等,但大多有名無實。
業內人士認為,與產業結合的房地產開發不僅可以拿到相對廉價的土地、優質低價的開發貸款,項目審批更迅速,還可以進行合理避稅,這是眾多開發商和投資商扎堆文化產業的根本原因。
「導致東村文化創意產業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產業支撐,入駐商短期內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就剩下兩種選擇:要麼轉向房地產,要麼退出。」成都市文化產業協會某負責人稱。
上海創意地產研究室主任戴承良認為,文化產業市場目前急需準入和退出的法律規範,建立遵循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這不僅是治理文化產業園有名無實頑疾的一劑猛藥,也將給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肆意行為戴上『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