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瀋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全面、全方位,表面上看是「振興」二字的修飾語,實質上揭示出新時代東北振興的真諦與要義。圍繞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相關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常修澤。
全面全方位振興是新時代東北振興應有的新氣象
遼寧日報: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什麼強調全面、全方位?
常修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其中的深意。
首先,從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大邏輯來看,「全面」是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全面」一詞出現了近百次。我在學術研究中深深感到,東北振興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其目標與進程從屬於黨和國家整體事業的戰略目標與戰略安排,即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一個歷史大邏輯。新時代新目標新徵程的關鍵詞是「全面」,必然要求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其次,從東北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任務來看,我認為,全面、全方位是有針對性的,它針對的是對東北振興的狹隘認識甚至錯誤認識。不錯,東北振興首先是經濟振興,要把經濟搞上去,但經濟振興不是東北振興的全部。這就好比鄉村振興,其中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中央要求「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也好比全面深化改革,強調的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東北振興是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都得到有力改善和發展。特別是中央還對東北的戰略地位作了新概括,即「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這「五個安全」凸顯了東北應有的責任擔當,都是振興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
再次,從東北振興的「病症」和「藥方」來看,全面、全方位是堅持問題導向——把脈東北振興病症得出的必然結論。藥方是根據病症而開的。我在過去40年的跟蹤調查研究中體會到,東北的問題不是一個病,而是症候群、併發症,舉其大者,主要包括體制病、結構病、發展方式病。既然是症候群、併發症,就必然呼喚全方位的改革和轉型。
總之,新時代東北振興到了必須全面、全方位振興這樣一個新階段。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東北振興戰略,近十年的積累,為東北全面、全方位振興奠定了一定基礎。進入新時代當有新氣象,全面、全方位振興就是東北振興應有的新氣象。今天,我們就是要通過全面、全方位振興,讓東北實現「鳳凰涅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遼寧日報:全面、全方位振興對我們提出哪些注意事項?
常修澤:現在有兩個標準提法:一則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二則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全方位振興東北,就要從這樣的高度去把握並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把深化改革作為首要任務,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但需要注意,這裡講全面、全方位,並不意味著不講重點和主要矛盾,等量齊觀、平均用力、搞一刀切。需要抓住癥結和要害,正如中央要求的,「在解決突出矛盾問題上下功夫」。在這次重要講話之前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著力」「三個推進」等,實際上就是抓住突出矛盾問題。因此,要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辯證關係,必須抓住癥結性問題,特別是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等,從而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全面全方位振興需要系統推進改革創新開放
遼寧日報:全面、全方位振興要求我們如何謀劃和推動工作?
常修澤:這涉及中央精神落地問題。全面、全方位振興要求我們系統推進改革、創新、開放,加快結構調整和新動能培育。結構調整與新動能培育是關聯的。這裡有個「兩鳥」戰略:一個是「騰籠換鳥」,一個是「鳳凰涅槃」(鳳凰更是大鳥)。這8個字,實質就是新舊動能要轉換,包括產業結構調整。
遼寧日報:動能是個大問題,全面、全方位振興尤其需要新動能。從全面、全方位振興視角出發,您如何看動能問題?
常修澤:人們通常比較關注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商業模式。這些對於新舊動能轉換確實非常重要,但如果從全面、全方位的視角看,還應加快形成新體制、新供給、新組合、新主體。
構建新體制,這是東北振興第一位的問題,是短板中的短板。東北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首要問題便是創新體制機制,現在一些地方並未抓住這個問題,顯得「捨本逐末」。應針對這一最大短板,緊緊抓住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第一重點,「完善產權制度」;第二重點,「要素市場化配置」。以這兩個重點為導向,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為新舊動能轉換創造有利條件。
創造新供給。我曾說過,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等都屬於供給側。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使創新成果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讓機構、人才、市場、資金都充分活躍起來,為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插上翅膀,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形成新組合。新組合是指新的資源要素組合方式。更好地整合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和管理等要素,比單一技術創新的作用更大、效果更顯著。要推動經濟發展由過去主要依靠土地、資本、低成本勞動力轉向主要依靠創新、管理、高素質人力資本。
培育新主體。東北的新主體比較弱,尤其缺乏企業家精神,在全國民營經濟500強中比重很低。應完善人才評價、保障、激勵機制,激發和弘揚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讓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新成果得到肯定,讓各類人才在東北安心安身安業。
遼寧日報:全面、全方位振興必然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東北在開放方面可以有哪些作為?
常修澤:2018年以來,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緩和,東北亞外部環境趨好,我們面臨東北開放發展的新契機,甚至說是百年難逢的機遇。在此形勢下,我認為要實行對外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雙線並進,實現內外貫通+南北互動。
要實現內外貫通,就要積極融入東北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辦好自由貿易試驗區。此外,東北要加強對國內兄弟地區的開放。
要實現南北互動,區域內,應培育發展大的現代化都市圈,打造「東西邊道」多條經濟帶;區域外,必須做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
全面全方位振興應強化「金三角」結構的動力支撐
遼寧日報:推動東北實現全面、全方位振興的根本動力在哪兒?
常修澤:根本在人。任何偉大事業都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鬥。同樣,實現東北振興根本上要靠人的接續奮鬥。沒有能動的人,就不可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動能、動力。
因此,東北要振興,必須以人作為戰略支撐。既然要全面、全方位振興,戰略支撐也要全面、全方位。我主張從民眾、企業家、政府組成的「金三角」結構出發來分析和把握。
遼寧日報:是的,東北人民是有光榮歷史傳統的。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東北都為國家作出過突出貢獻。今天,東北遇到困難,有些人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個別人甚至「唱衰」東北,習近平總書記這次調研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鼓舞民心和鬥志。無論是普通民眾、企業家還是政府都應乘勢而上,為振興東北擼起袖子加油幹。
常修澤:普通民眾方面,築牢「金三角」結構的支撐基礎。要「鼓起」一億東北人的民氣,改善一億東北人的民生,驅動一億東北人的自身發展。民生是東北振興的關鍵問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除解決好教育、醫療、就業、收入、社保、食品安全這六大共性問題外,需著力解決以下幾大個性問題,即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工礦區、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問題,「廠辦大集體」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等。
企業家方面,鍛造「金三角」結構的支撐骨幹。要提高對企業家群體的社會尊重度,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環境,堅持社會容錯和企業家自我糾錯並舉。
政府方面,搭建「金三角」結構的「指揮塔臺」。要淨化政治生態,建設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關鍵是黨政幹部應有戰略擔當和新作為,從而更好地發揮黨的指揮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遼寧日報:就是說,全面、全方位振興要求我們對振興不能做單向度的理解,而要有全面深刻的把握。
常修澤:是這樣。東北振興,最終落腳點在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只有抓住人這一根本要素,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才能匯聚起推動振興發展的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