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任何一個地域或民族的民間音樂在形成上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在民間音樂旋律進行上與方言聲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通俗地說,方言聲調對音樂旋律的進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當民間音樂中的民歌轉化為器樂旋律時,其中的方言聲調元素也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其中很大一部分元素成為樂器的演奏技巧呈,本文以傣味葫蘆絲中的「抖指斷音」為例,從音樂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視角探究了此種技巧產生的根源,希望能夠給葫蘆絲吹奏者一定的啟示。
一、什麼是抖指斷音
在龔家銘、龔茂莉編著的《孔雀神韻—葫蘆絲演奏實用教程》一書中提到了「抖指斷音」這一技巧,指的是在同度音(同音反覆)進行中,為了區別兩個音,在第二音之前加入一個抖指音以斷開同度連接,如11(dol),為連續同度音,為了進行區別,在第一個dol之後、第二個dol之前,快速抖動一下手指,以示區別。從這一解釋上看,我們可以讀出如下信息:
1、葫蘆絲吹奏者都知道,在同度音進行時,為了能夠區別兩個音,有非常多的辦法,如吐音、打音、疊音等,其目的是使旋律的進行更加俏皮、活潑、詼諧,或者連接地更有律動效果。抖指斷音也有這種功能,所以這一技巧和吐音、打音、疊音等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2、什麼是「抖」,《現代漢語辭典》解釋為「顫動、哆嗦、振動、甩動」,實際上和我們常說的疊音相似,即「快速開合音孔」,在手指動作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疊音」。
3、在葫蘆絲吹奏中,抖指斷音技巧中的「抖指」,要抖哪一個手指。衛巍《跟我一起學習傣味技巧》以及「傣鄉戀」《抖指斷音技法學習》兩篇文章做了闡述,簡述如下:
(1)低音sol\la\si以及中音dol四個音抖動第五孔(自下而上計算),也就是左手中指(左手上位、右手下位),音高在中音降mi左右。
(2)中音re抖動第六孔,音高在中音升fa左右
(3)中音sol和la不用抖指
上述所列音階各音為傳統七孔葫蘆絲中的各音,所提到的降mi、升fa並非十二平均律絕對音高,可能是微升、微降,可能偏高、偏低,因為在民間音樂中,音高由於受到多種律制以及不同地域方言運用差別的原因,在音高上不一定是絕對值。
二、產生的疑問
以上是對抖指斷音的論述以及總結出來的信息,可以說葫蘆絲吹奏者根據以上說明,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掌握這一技巧,但是為什麼會產生這一技巧,為什麼各音會「抖」各自固定的手指,這些在筆者所能夠查到的教材以及論述中都沒有詳細解說。如果你是一名葫蘆絲教師或者學生,遇到這個技巧時,你也會產生相應的疑問,你應當這樣理解或者如何給學生解釋。所以就以上問題,筆者展開了思考。
筆者認為,針對「抖指斷音」技巧這一概念,可以從中羅列出如下問題,這也是所要探索的關鍵點,即:
(一)「抖指斷音」作為解決同度音的一種方式,是傣味葫蘆絲中的重要技巧之一,所以在傣味葫蘆絲樂曲中,為什麼會有「同度音」。
(二)為什麼低音sol/la/si以及中音dol四個音抖動第五孔,即降mi左右音高
(三)為什麼中音re的抖動音高在中音升fa左右。
現從以上三個問題出發,探尋抖指斷音的根源以及運用情況。
三、答疑解惑
(一)同度音的產生—傣族風格葫蘆絲樂曲中的同度音與傣語聲調之關係
民族民間音樂中的旋律之所以形態各異、風格各異,與方言聲調淵源頗深,傣族民間音樂也是如此,與漢語普通話四聲(平上去入)不同的是,傣族方言有六個聲調,又稱為傣語六聲,按照高低排序,分別是高平調、高降調、中升調、中平調、中降調、低平調,即某字可以有多個聲調,而表現為不同的意思,當不同的字相連時,由於在讀音聲調上的差別,所以可形成不同音高的相連,成為產生旋律的因素之一。
按照楊錦和《試談傣族語言詩詞與民歌曲調的關係》一文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傣族風格音樂旋律中「同度音」的產生。即「高平、高降為一個調值範疇,中平、中升、中降為一個調值範疇,低平為一個調值範疇」。所以當兩個相同調值範疇的字相連時,在聲調上可以作同度音的進行,這也是為什麼在傣族風格音樂中出現同度音的原因。
文中還說到,在作同度音的進行時,「或中間加以二、三度音的裝飾」,其原因在於一個調值範疇的字,由於聲調區別所在,可以加入一定的聲調變化,如兩個高降字相連時,無需加入裝飾音,而高降字和高平字雖為一個調值範疇,但是一個是降、一個是平,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所以兩個字的聲調之間要加入裝飾音,由此可以理解為在葫蘆絲吹奏中,為什麼會有打音、疊音、倚音、滑音技巧了。
二、篳贊哈調中的特殊調式與抖指斷音的關係
在傣味葫蘆絲抖指斷音的概念中,提到低音sol\la\si以及中音dol四個音抖動第五孔,即降mi左右音高,原因是什麼,這就涉及到「篳贊哈調」這一民歌體裁。
在傣語中,「贊」指的是「能人」,「哈」指的是「歌唱」,在西雙版納地區,「贊哈」是對民間說唱藝人的統稱,而「贊哈調」就是由民間說唱藝人歌唱的民歌。「篳」是傣族人民的簧管吹奏樂器,有鼻音效果,無共鳴箱,葫蘆絲即是在篳的基礎上而衍生出的樂器,又稱為「篳南叨」。所以「篳贊哈調」指的是用篳作為伴奏的贊哈民歌,後來也形成了篳曲,即篳獨奏曲。由此可知,葫蘆絲樂曲與民歌之間的密切聯繫。
現在要說的是,在篳贊哈調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調式,即在旋律進行中常出現半音或者微升高的dol、re、la三個音。筆者認為,這三個音應當是民間調式中的色彩音,如同湖南民間音樂中的微升sol、陝西民間音樂中的微降si等,為方言音調的結果。
在此,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升re這個音,從音高上辨別,這個音和降mi音高相似。按照傣族方言聲調與旋律進行多為小三度的密切關係,可知在中音dol上,為什麼採用中音降mi作為抖指音,一是降mi這個音為色彩音,應當在旋律中強調;二是降mi和dol之間為相似小三度關係(因為降mi這個音有音高游離性,不固定,所以稱為相似小三度),符合傣族方言習慣。
如果按照以上的分析,既然在傣族民間音樂風格中注重小三度,為什麼在低音sol、la、si上也用降mi音做抖指音呢。
以低音sol為例,如果按照小三度抖指音理解,應當是將低音降si作為抖指音,但是在傣族民間音樂五聲或六聲音階中,沒有降si這個音,所以排除;
以低音si為例,如果按照小三度抖指音理解,應當是將中音re作為抖指音,但是在傣族民間調式中,si這個音是轉調音,所以在葫蘆絲樂曲中出現si這個音時常常意味著轉移到的上方五度調上,也就說明在一個調式調性範圍內很少有兩個同度音si連接的情況。
以低音la為例,如果按照小三度抖指音理解,應當是將中音dol作為抖指音,所以當兩個低音la相連時,可以用中音dol,也可以用中音降mi。
以上分析的是低音sol\la\si以及中音dol四個音抖動第五孔,即降mi左右音高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葫蘆絲中音re採用抖指斷音的情況。
按照小三度抖指音理解,在葫蘆絲中音re上運用抖音應當是中音fa的音高,為什麼會選擇升fa這個音,原因如下:一是在傣族民族音樂中,fa音的出現與si一樣意味著轉調,如果在中音re上加入fa的抖指音,則有轉調之感,使旋律進行中調性變得十分的模糊;二是之所以採用升fa的音高,原因為在傣族民間音樂中存在大量的六聲調式,其中就包含升fa音,如流傳於瑞麗、章風一代的傣族民歌「喊楞檔」,其調式音階為六聲,裡面包括升fa,當然也可以當作調式的色彩音,所以在中音re上運用這個抖指音就順理成章了。
四、推論與啟示
(一)抖指斷音是傣味葫蘆絲中的一個特殊技巧,多在同度音(同音反覆)中運用。
(二)抖指斷音在演奏方式與疊音相同,但是在音程跨度上有所不同,按照浙派笛子宗師趙松庭的說法,江南風格笛子曲中的疊音講究「疊不過三」,即江南風格中疊音在三度或者三度以內。傣味葫蘆絲樂曲中的抖指斷音全部為三度及以上音程,所以與我們常說的二度音程疊音是有區別的,在吹奏傣味風格葫蘆絲樂曲時,應當注意這一點。
(三)抖指斷音的形成與傣族方言、民歌旋律、民間音樂調式音階、色彩音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實際上也應當包含有民歌潤腔因素,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四)在很多傣味葫蘆絲樂曲中,在中音mi這個音上常運用虛指顫音,即有意識地降低mi的音高,達到降mi的效果。可以看出降mi這個音在傣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盡之處,甚至有的地方仍需要斟酌、甄別,還望大家多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