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2021-02-15 許興華數學

40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

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


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

幾十年後,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幹政患上精神疾病,一個「神童」時代自此落下帷幕。


40年的風雲變幻中,少年班不乏人才輩出的學生,超過70%的校友活躍在全球經濟、IT、金融和製造領域。

直到現在,整個社會對少年班的討論仍未中斷,但每每提起這三位「神童」的命運軌跡,都格外引人深思……

前排左一為寧鉑

圖片來源:科學網

「神童時代」

1978年,全中國電視、報紙和雜誌鋪天蓋地的報導,都聚焦於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


這年年初,13歲的江西「神童」寧鉑與方毅副總理下了兩盤圍棋,並獲全勝的傳奇故事,成為了當年最吸引讀者的新聞之一。


1976年恢復高考前,美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給中科院寫信,要求快速恢復發展科技和教育。

他的這一提議獲得了當時兼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贊同。


整個國家對科學的熱忱,使得全社會對寧鉑的各種讚美也達到了最高峰,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不熟記著寧鉑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


在方毅的批示下,當時的中科院下屬單位中國科技大學,開始著手籌備少年班的建設。


「少年班」的出現,見證著百廢待興後,人們對知識與人才的重視,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焦慮。

少年班同學

在媒體熱烈的報導中,寧鉑在中科大校園葡萄架下讀書的照片被廣泛刊載,甚至連學校的葡萄架都成為新生和外來客必來瞻仰的地方。


翻閱當時的紀錄片資料,還能看到寧鉑率少年班同學仰望夜空、為同伴們指點星象的鏡頭,這一畫面也一度留在了很多人的記憶中。


然而對寧鉑來說,伴隨著天賦而來的,還有來自國人的希望和時代的使命。

他身上的這份「天賦」不僅屬於寧鉑自己,還屬於家庭、家族、學校與社會。


面對來自教育界、媒體、社會的簇擁,寧鉑被推到了一個他的年齡無法承受的高度。


這一切,讓寧鉑喘不過氣來,其後從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後離開科大,他在這25年間不斷想要離開,卻始終沒有成功。


寧鉑照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25年的漫長逃離

在接受一次媒體採訪時,多年後的寧鉑曾說,自己是時代需要的產物。

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讀少年班。


雖然在輿論中無比風光,但入學後的寧鉑過得並不愉快。

當時,他被安排攻讀中國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理論物理,但這並不是寧鉑的興趣所在。

他對班主任汪惠迪說:「科大的系沒有我喜歡的。」


汪惠迪打了一份報告,請求按照寧鉑自己的興趣,轉到南京大學學習天文。

「但是科大不願意放走這個名人。」

在校期間寧鉑一直想逃離但又無計可施,不得不服從人們安排好的所有事情。

在對天文學的求學之路阻斷之後,他很少做物理學科的研究,而是轉向了對「星象學」的研究,把大量時間用於圍棋、哲學和宗教。


多年後,寧鉑私下裡回憶說,自己當時的痛苦還來自於輿論的過分渲染。


「在很多場合,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

他說,「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心。

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本科畢業後,19歲的寧鉑拒絕了研究生考試並留校任教,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

不過,這已經是他能創造的最後一個記錄了。

沉浸於練氣功、吃素的寧鉑,已經與他人常見的生活軌道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98年,寧鉑受邀參加央視的《實話實說》欄目,在當年的一則報導中寫道:「節目錄製期間,寧鉑頻繁搶過話筒發言,語速很快,情緒激烈,猛烈抨擊『神童教育'。」


坐在臺下的很多年輕人早已不認識他,他們對眼前這位嘉賓的舉止感到怪異,並發出陣陣鬨笑。


神童的肺腑之言無人聆聽,屬於他的時代也正煙消雲散。

4年後,38歲的寧鉑於五臺山出家為僧。

人際關係,無法擺脫的宿命

和寧鉑一樣,許多天賦異稟的「神童」贏在了起跑線上,卻無法「笑到最後」。


10歲考上大學的遼寧神童張炘煬,在碩士論文答辯前賭氣,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就不參加答辯不考博士。


13歲考上大學的魏永康,在碩博連讀期間,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等原因被學校退學。


14歲考入大學時的王思涵,畢業考試時僅有一門英語及格,也遭遇了被退學的處罰。




張炘煬和父母

圖片來源:天涯


事實證明,在學習能力之外,這些過度被「追捧」的少年大學生在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著一定問題。

素質問題的欠缺,在後續的成長中持續影響到了他們的學業和事業發展,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讓一些曾經設置少年班的大學,在後來取消了這項措施。


對於這些天才少年來說,褪去「神童」的標籤,「缺失的情商」成為了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

回憶起少年班的學生,當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說道。

「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美國兒童心理和行為矯治專家們的一系列研究證實,神童的超常智力,有時甚至成為他們社交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礙。

儘管這些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卻未必一定高(在許多情況下甚至還可能低於一般同齡孩子),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


由於這些孩子展現出的強烈求知慾、廣泛的興趣以及與眾不同的處事方式讓他們更容易遭到身邊人的曲解,反而讓他們會成為同齡人中不受歡迎的「另類」。


在現實社會中,他們終將面對一個由個人魅力和性格決定成敗的世界。

當分數和年齡變得不再重要,「情商」則與成功密切相關,這些變化都讓他們措手不及。


赴普林斯頓求學的謝彥波和幹政,遇到的也正是同樣的問題。

考入美國普林斯頓,卻鎩羽而歸

1982年,還只有15歲的謝彥波提前一年大學畢業,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跟隨於淥院士讀碩士,18歲又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讀博士,並被人們看好,有希望在20歲前獲得博士學位。


只是,這段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光,卻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開始。


「他沒能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博士拿不下來。」汪惠迪說,「於是轉而去美國讀博士。」


早期少年班師生

圖片來源:中科大少年班網站


然而在美國,同樣的事情仍在發生。

在普林斯頓的中國同學圈子裡,謝彥波與導師不睦,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師從諾貝爾物理學家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教授的他,卻在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上選擇了與導師對立的學派,這讓安德森十分為難。

不久,謝彥波被告知,由於學派問題,學校拒絕同意他以這篇論文在安德森門下拿到學位。


然而,執拗的謝彥波堅決不相信導師會拋棄他,表示要堅定追逐、死不回頭,即使安德森給出建議,讓他轉到另一位導師名下答辯,他也沒有改變想法。


這一槓就是9年,直到轟動一時的北大留學生盧剛殺死美國教授事件發生。




由盧剛事件改編的電影《暗物質》

圖片來源:豆瓣


當人們意識到應該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時,謝彥波開始被懷疑為潛在的危險。

中國科技大學一位副校長決定讓謝彥波回國,留學生涯也就此結束。


幹政的軌跡與謝彥波有著驚人的巧合,兩人都在完成國內學業後前往普林斯頓攻讀理論物理,也都因與導師關係緊張,鎩羽而歸。


當多年的努力最後化為了泡影,回國後的幹政拒絕了校方繼續讀博的請求。

在此之後,幹政的精神疾病不斷復發,並長期找不到工作,甚至還有消息傳出——「幹政被自己禁錮在與母親共同居住的家裡」。

「腳踏實地,讓人成長得更接地氣」


40年來,「少年班」的軌跡如一面鏡子,見證著中國教育的摸索發展。

人們由此以這樣「戲劇」的方式注意到,中國社會正從重視少數精英的成長,轉而投入到關注每位學生高品質成長的過程。


與此同時,中國對「神童」們的操作方式,美國也曾實踐過。


20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特曼L.M.Terman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實驗,他通過智力測試將智商大於等於140分的孩子劃分為天才,並以此為標準篩選出了一千二百名「天才兒童」。


L.M.Terman

圖片來源:Google


隨後,美國政府負責為這群孩子提供最前瞻的教育資源、最優質的師資,並對他們精心培養,人們期待著從這1200位孩子中,產生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一般的偉大科學家。


五六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可以追蹤到的其中800多名「神童」的現狀。

經調查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並沒有成為科學家,而那些被世俗定義為「成功」的人,反而都是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人格特徵的人。


英國教授瓊·弗裡曼從1974年起跟蹤210名極具天賦兒童的成長,她發現其中只有6人(3%)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原本的「天才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迭,某種程度上來說,「天才養成計劃」讓天才成為了受害者,當人們過於強調神童的特殊性,這種天賦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幸。

假若忽略了孩子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必然會使神童教育走向彎路。


數十年後的今天,《人物》雜誌採訪到當年被稱為「奧數神童」的付雲皓,並以一篇《奧數天才之隕落之後》的報導,將人們的視線重新聚焦到了同樣年少成名的他身上。


面對輿論的喧囂,此時的付雲皓以一篇長文回復。

《人物》報導和付雲皓的反駁


事實上,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後,曾經的奧數神童付雲皓已經安定於教師這一職業,戰鬥在基礎教育的第一線。


在信中,付雲皓寫到:

「也許的曾經「好運氣」讓我漂在空中,

後來的「壞運氣」也讓我飛流直下,

然而現在的我就是穩穩地在平地耕耘的我。」


相信此刻,對付雲皓來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已然懂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能讓人成長得更接地氣些」。

(由《深圳師者情懷》選自:精ogeoge 精英說)

相關焦點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原創 小林君 精英說42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幾十年後,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幹政患上精神疾病,一個時代自此落下帷幕。
  • 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40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曾銷聲匿跡,如今現狀如何
    中國歷代都出現過不少天才,有的天才一生榮耀結局美滿,有的天才出過名後,則慢慢退出民眾的視線,落得個悲催收場。據說,中國早在42年前就出過三個天才神童,他們的天賦令人稱讚不已,人們都以為他們今生絕對不平凡,可惜造物弄人,3位天才神童往後的路卻很不如意,並且逐漸被人所淡忘了,如今他們人在哪裡,在做著什麼呢?
  • 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一個出家,一個精神失常
    雖然我們倡導的是人人平等,可是我們卻默認的將孩子們進行了等級劃分,成績好的和成績不好的不僅學校不同,還會根據成績進行分班,連老師的教育水平也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其實早在40年前就已經發生了。
  • 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
    四十多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出21名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這21名少年,當時年齡最大的才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在這21個孩子中,有三個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而當時中國這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呢?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反觀同時代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寧鉑、謝彥波與幹政(我們也曾寫過他們的故事,點擊此處即可閱讀),幾乎都在成年人的期待下,朝著「最小高材生」的方向一路狂奔,結果,有的出家為僧,有的精神失常……早期智力的先發優勢,並未讓他們笑到最後。跟那些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成年人推動著前進的神童相比,陶哲軒無疑是幸運的。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養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
  • 10年前「書法神童」,如今過得怎樣?何世龍:網上賣字比打工強
    這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時間翻回到10年前,一個名叫何世龍的小男孩就因書法走紅,他還被人們予以「書法神童」的光榮稱號。大家一定好奇他如今過得怎麼樣?那麼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驚訝於他的書法創造能力,開始稱呼他為當世的「書法神童」。
  • 80年代,中國人盡皆知的三大「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儘管我們覺得不公平,但是卻又不得不承認,有一些人他們一生下來就比普通人要聰明得多,這些人往往就被我們稱之為「天才」,如方仲永就是一個天才,他五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寫頗具文採的詩篇了。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在80年代中國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輝煌了一時,可現狀卻一個比一個慘澹。
  • 被「毀掉」的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智商超群,為何難逃悲劇?
    雖然他的成績未必是最出眾的,但在公眾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神童。1978年,全國的報紙、電視和雜誌都在鋪天蓋地報導寧鉑的傳奇故事。 報紙上有一段關於寧鉑的描述:2歲半熟背30多首毛著詩詞,3歲能數100個數,4歲能識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自學《中醫學概論》,8歲能下圍棋,熟讀《水滸傳》。
  • 16歲天才神童,曾放出豪言「懶得考清華北大」,如今怎樣了
    16歲天才神童冼奇琪,如今怎樣了要知道,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可並不是那麼好考的,是國家重點培養超常少年的地方,2020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一共才錄取了48名學生,從整體上來看,甚至比「清華北大」這些一線大學還要難看。
  • 神童8年前任性逼父母買房,如今看來,16歲博士不負天才之名
    神童是指那些天賦異稟,自小不同於人展露出極大聰明才智的孩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小孩是個神童,但是神童之所以被很多人追捧那是因為能稱為神童的人很少。說到神童我們不免想到張炘煬,十六歲的大學生,還因逼迫父母買房一度上熱搜,那么九年過去了,當年的神童,16歲的天才現如今怎麼樣了呢?
  • 16年前,18歲保送清華大學,橫掃各路大賽的編程天才,如今怎樣了
    「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在2004年9月,年僅18歲的他,成功地拿下了IOI的冠軍,橫掃各路大賽的編程天才,成為了編程界的又一新星,並被保送清華大學。也因為他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又橫掃各路的大賽冠軍,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就獲得了清華大學的保送資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天才。
  • 14歲連續跳級的河南「高考神童」,750分考入清華,如今怎樣了?
    如今的她出落得大方美麗,下面一起看看這位美女神童吧。下圖這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麗女士就是當年以750分考入清華大學的河南高考神童何碧玉。考進清華大學的那一年,何碧玉才14歲,她的成就刷新了人們對學霸的認識。
  • 他是曾經的高考神童,11歲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如今生活得怎樣?
    如今的高考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風雨,在這段時間內則是誕生了無數的神童,比如說14歲的天才何碧玉,如今已經在美國專心搞科研,而今天說的這個人就是許恆瑞,他在11歲的時候就憑著高考走紅,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 3年前10歲「神童」考上大專,如今畢業成為了一名老師,月薪兩千
    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天才兒童」,他們具有很高的學習天賦,需要其他人花幾個月時間學習,也許他幾天就能搞定。2017河南一10歲女孩參加高考,並最終以352分進入一所大學,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十歲上大學的「神童」這姑娘叫張易文,4歲起,就上了自己父親的私塾,沒有在學校呆過一天。他父親打算把她培養成一個神童,讓她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全部課程。張易文的父親說,她從小就很有天分,4歲時就會讀書,5歲時就會學習中學知識,9歲時就參加第一次高考,但分數太低沒考上。
  • 13年前,那個13歲以659分考入中科大的太原神童,後來怎樣了?
    一位位高考狀元被很多家長與學子追捧的,可是在山西有這麼一位神童,他在1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著名的中國科技大學,一時間震驚全國,被譽為當代神童。他為什麼在小小年紀就能考上這麼一所985高校呢?沒有真正的天才,天分只是一方面,孫天昌比較有天分,更為關鍵的是家庭教育氛圍比較好,所以才有這樣的成功。
  • 3年過去了,10歲就考上大學的那位「天才少女」,如今怎麼樣了
    能成為神童,固然令人羨慕,但是也不是每一位神童,最後都能取得大的成就。宋代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中,也記錄了幾歲就能寫詩的神童方仲永,然而,方仲永的父親,卻沒有讓方仲永進行正規的學習,而是依靠仲永的天資,讓他成為了掙錢的工具,由於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方仲永最後成為了一名普通人,讓人唏噓不已。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伴隨而來的,是社會對於神童的想像也在不斷膨脹:十年前我們塑造天才是宣揚其「3歲能背唐詩三百首」,而今卻到了「1歲徒步暴走」「小學解決癌症難題」「16歲能日更300首詞牌」之類荒唐又誇張的說辭。神童的不幸一個更值得討論的問題是,神童就意味著人生的成就將大概率地高於常人嗎?在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們的確持有這樣的假設。他們認為人類具有一種「一般智力」,這是完成其他活動的底層智力。因此,從大概率上來說,「一般智力」突出的個體在各個方面都將更容易取得成功。
  • 13年前的書法神童,一幅書法作品賣11萬,如今現狀如何?
    書法在我國的古代就非常的受重視,而且產生了很多知名書法家,最為有名的書法家就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寫出了書法藝術美,因為千年無人超越,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在我國各個朝代書法家的努力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一位13年前的書法神童,他的名字叫何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