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2021-01-07 騰訊網

晶片產業已經意識到,依循摩爾定律的工藝微縮速度已經趨緩,而產業界似乎不願意面對晶片設計即將發生的巨變──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轉變

文︱立厷

圖︱網絡

消費類電子產品和移動通信設備的一個重要趨勢是朝著更緊湊、更便攜的方向發展。今天的用戶要求更多功能、更高性能、更高速度和更小尺寸的解決方案;而軟體系統和數以十億計的聯網設備正在迅速形成一個巨大的物聯網(IoT)。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所有這些進步使得IC封裝密度顯著提高,並為電子產品的研發打開了新的機會。讓我們來看看IC封裝行業的最新技術和市場趨勢,以及最先進的封裝和解決方案對於開發尖端產品和保持技術領先有什麼重要意義。

封裝與摩爾定律息息相關

摩爾定律是一種成功的經驗預測,無非是讓IC中電晶體的密度每兩年翻一番。主要由於柵極長度收縮的減緩,電晶體的集成密度在2D處受到了限制,那麼,人們就開始用3D繼續推進集成密度。作為3D晶片的堆疊式存儲器就是一個例子,相同技術的多層堆疊在一起,進一步增加了集成密度。

為什麼晶片製造一直在追求先進IC封裝?一個突出目的是為了「超越摩爾定律(Moore than Moore)」。當晶片擴展在每個節點變得越來越困難和昂貴的時候,工程師們只能將多個晶片放入先進封裝中,作為晶片擴展的替代方案。

幾十年來,半導體加工技術穩步地將特徵尺寸從幾十微米降到幾納米,有效地使每18個月組件密度翻了一番。然而,與此同時,設計和製造成本上升,臨界利潤率收窄,許多其他挑戰似乎阻礙了進一步的進展。此外,單個晶片中電晶體密度的增加在將晶片連接在一起時產生了問題,例如限制了I/O引腳數和晶片到晶片互連的速度。

事實證明,這些限制在人工智慧(AI)邊緣和雲系統等需要大量高帶寬內存的應用中問題尤其明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繼續提高組件密度,行業開發了幾種先進封裝技術,將多個晶片在一個緊湊、高性能的封裝中互連,而封裝則作為單個組件在板上運行。

市場需要先進IC封裝

對於許多應用來說,摩爾定律已不再具有成本效益,尤其是對於異構函數的集成。「超越摩爾」,如多晶片模塊(MCM)和SiP已經成為將大量邏輯和存儲器、模擬、MEMS等集成到(子)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替代方案。然而,這些方法過去和現在都是針對特定客戶的,且需要花費大量的開發時間和成本。

所謂「超越摩爾」指的是功能密度的增加,即將多種技術集成到一個複合器件中。這可能包括晶片和/或封裝的堆疊;使用多種半導體材料和各種電子布線技術,如球柵陣列(BGA)、矽通孔(TSV)、中間層和引線鍵合。一個超越摩爾的器件可以通過異構集成將來自不同前道製造節點的邏輯、內存、傳感器和天線集成到一個單獨的封裝中。

利用先進IC封裝「超越摩爾」的方法有很多,這裡介紹幾個主要的技術。

SiP的普及確保IoT增長

許多人認為IoT是第三波技術浪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個人電腦熱潮是第一波,手機是第二波。在第三波中,工程師們在前兩次浪潮的經驗和基礎上,使日常瑣事更加緊密相連。

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估算,到2023年,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全球IoT市場規模將達1570億美元,半導體增量機會明顯,封裝技術將在未來系統開發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Amkor Technology高級產品營銷和業務開發高級總監Vik Chaudhry認為,IoT的爆發推動了SiP封裝的普及,使之成為集成IoT解決方案的流行方式,因為它為製造商提供了機會,可以非常快速地組合不同技術,並通過使用「現成」組件來降低成本。IoT解決方案的尺寸也可以通過集成封裝而減小,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Vik Chaudhry

他解釋說:「IoT封裝要求低成本、良好的功耗(低功耗的矽部分)並支持多種RF標準(如BTLE、Wi-Fi或ZigBee),而且封裝具有良好RF屏蔽。當使用傳感器時,基於腔的解決方案很受歡迎,特別是當有感知傳遞要求時,例如麥克風。IoT封裝還必須生產就緒,因為上市時間的限制,等待新的定製封裝通常是不可行的。最後,不管解決方案是分立的還是集成的,佔用空間必須很小。」

對IoT應用來說,SiP是將傳感器、嵌入式處理器和RF連接集成到一個小尺寸的完美方式,即傳感器融合,而且,這也給製造商提供了一個很快將不同技術結合起來的機會,而無需花費大量資金購買新的掩模組。除了快速上市外,SiP方法還允許製造商使用現成組件來構建解決方案,因為所有構建塊都已經以產品形式存在,所以對工程師來說,重新排列組合就可以輕鬆獲得天線位置、功耗等方面的最佳性能;還可以利用封裝集成將IoT解決方案的尺寸減少40%。

SiP技術的優勢在於:

融合多種技術

能夠在一個封裝中集成多種技術和組件,例如組合MEMS和CMOS。這種組合對於傳統IC是不可能的。雖然MEMS和CMOS器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關鍵區別。首先是需要一種方法將感知傳遞給MEMS器件,因為它們必須與環境相互作用;其次,MEMS器件的擴展方式與CMOS不同工藝的擴展方式不同。

採用多種工藝

SiP技術提供的集成對可穿戴設備、智能燈或智能家居等應用特別有價值,因為這些產品的空間和尺寸非常重要。從實際應用看,SiP設計方案融合了晶圓級封裝(WLP)、2.5D或3D結構、倒裝晶片(flip-chip)、引線鍵合、封裝體疊層(package-on-package)等工藝;還可以嵌入無源器件、共形屏蔽、濾波器和天線。

典型IoT方案的幾種SiP封裝

融合MEMS傳感器

MEMS傳感器需要與環境交互以進行聲音、光或氣體檢測。使用MEMS封裝通常要從QFN封裝遷移到基於層壓板的封裝。層壓板設計可以採用腔基封裝或混合腔封裝,其中封裝的一半是模壓的,另一半是為MEMS器件提供一個空腔。這種模壓器件更能承受惡劣的環境。

幾種腔基MEMS封裝

實現IoT標準化封裝

目前,MEMS、傳感器及IoT器件的封裝設計還很零散。設計人員希望多個項目重用相同的封裝,即使這些封裝並不總是與特定應用兼容。MEMS、傳感器封裝的標準化將有助於降低成本和加快MEMS的採用,增強制造商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的信心。

FOWLP實現極致性能

摩爾定律在工藝技術上似乎已走到了盡頭,所以先進封裝技術正在接棒,如扇出晶圓級封裝(FOWLP)就可以提高組件密度和性能,有助於解決晶片I/O限制。不過,成功的關鍵是從晶片設計開始。

現在,FOWLP已經在行動裝置的批量生產中使用。其封裝過程包括將單個晶片安裝在稱為重分布層(RDL)的中間層基板上,該層提供晶片之間的互連以及與I/O焊盤的連接,所有這些晶片都封裝在一個模壓成型中。

所謂扇出封裝,是將連接件扇出到晶片表面,以便實現更多外部I/O,使用環氧模壓化合物完全嵌入片芯(die),因此不需要晶圓植球、熔劑、倒裝晶片組裝、清洗、底填料注入和固化等工藝流程。這反過來又消除了中間層,並使異構集成的實現更加簡單。

扇出技術可以提供比其他封裝類型更多I/O的小尺寸封裝。早在2016年,蘋果就憑藉臺積電(TSMC)的集成扇出(integrated fan-out,InFO)晶圓級封裝技術,將其16nm A10應用處理器與移動DRAM集成到iPhone 7內部的一個封裝中,為應用處理器提供更好的熱管理。TSMC的InFO使蘋果實現了非常薄的封裝體疊層(PoP,Package-on-Package)。

TSMC的InFO技術

InFO平臺的再分布層技術將矽片直接連接到PCB層,而無需另一層基板。臺積電設計的互連通孔(TIV)可以提供支柱,使用混合垂直和水平互連技術連接不同的矽片或組件。InFO體現了其短垂直和長水平連接之間的連接,加速了信息的傳播。

作為對WLP的改進,FOWLP技術可以提供更多與矽片芯的外部接點。它將晶片嵌入環氧模壓料中,然後在晶圓表面製造高密度RDL和錫球,形成一個重組晶圓。

通常,它首先將前道處理過的晶圓切成單獨的片芯,然後將片芯在載體結構上隔開,其空隙被填滿形成一個重組晶圓。FOWLP在封裝和應用板之間提供了大量的連接。此外,基板基本上比片芯大,因此片芯間距更為寬鬆。

傳統多片芯封裝與FOWLP

FOWLP有幾種變體,每種都使用稍有不同的製造步驟。FOWLP組件可以使用模壓優先(mold-first)流程創建,片芯面朝下或面朝上安裝,或者使用RDL優先(RDL-first)組件。

模壓優先方法

片芯使用臨時粘合層或熱釋放層連接到載體上,然後將其模製到封裝中。如果片芯面朝下安裝,接下來的步驟是釋放臨時層,連接RDL,形成完成封裝的焊球。如果片芯面朝上安裝,則需要一些附加步驟。

首先,單個片芯I/O連接必須通過在其上添加銅柱來擴展,然後再進行二次成型。成型後,嵌條的背面必須接地,在連接RDL和形成焊球之前露出支柱。

RDL優先方法

RDL使用臨時釋放層連接載體,而片芯連接到RDL。然後是組裝成型、載體釋放、焊錫球成型。這兩種方法的最後一步都是將組件分開,使這些組件整體形成單獨的器件。

FOWLP技術的兩種方法

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成本和性能權衡。在成本方面,模壓優先面朝下方法避免了製作銅柱和研磨,因此製造成本較低;最適合低I/O數的應用;但是,存在著片芯移位、晶圓翹曲等問題,限制了在複雜多晶片封裝中的應用。

面朝上的方法減少了這些問題,並在熱管理方面有優勢,因為晶片背面完全暴露,有利於散熱。

在性能方面,與其他兩種方法相比,面朝下的方法的連接路徑更短。這兩種方法都有銅柱,可以將連接延伸到RDL,同時在晶片下有一層材料,增加了連接之間的寄生電容,從而影響了其高頻性能。

2.5D到3D IC封裝的關鍵是TSV

在2.5D封裝中,片芯採用堆疊或並排放置在基於矽通孔(TSV)的中間層頂部。底部的中間層提供晶片之間的連接。2.5D封裝技術是傳統2D IC封裝技術的一個進步,它使跡線和空間更加精細。

2.5D封裝通常用於高端ASIC、FPGA、GPU和內存。2008年,Xilinx將其大型FPGA分成了四個更小、良率更高的晶片,並將這些晶片連接到一個矽中間層上,從而誕生了2.5D封裝,最終成為流行的高帶寬內存(HBM)處理器集成。

TSV連接的功能完整的3D封裝

在3D IC封裝中,邏輯片芯堆疊在一起,通過銅TSV在矽晶片之間實現垂直互連,並使用有源中間層連接片芯。與通過導電凸點或TSV將元件堆疊在中間層上的2.5D不同,3D IC封裝採用多層矽晶圓並通過TSV將元件堆疊在一起。

TSV是2.5D和3D封裝解決方案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它提供了一種穿過片芯矽晶圓的垂直互連。這種封裝是以晶圓形式製造的,裡面填充了銅。TSV是一種穿過晶片整個厚度或基板延伸的長通孔電氣連接,它創建了從晶片一側到另一側的最短路徑。然而,TSV除了自身顯著的電氣特性外,還對其附近的器件和互連的電氣行為產生間接影響。

為了精確地模擬一個2.5D/3D異構系統,設計者需要從這些2.5D/3D元素的物理結構中提取精確電參數的工具,然後將這些參數輸入行為仿真器。利用完整組件裝配的3D數字孿生模型,設計者可以準確地提取出2.5D和3D模型中的寄生性,以分析性能和適當的協議遵從性。

值得注意的是,2.5D和3D堆疊都會產生各種偶然的物理應力,例如在安裝過程中基板翹曲和碰撞引起的應力。設計人員必須能夠分析這種晶片封裝交互作用引起的應力及其對器件性能的影響。一旦封裝接近完成,需要導出精確的3D封裝熱模型,以便在詳細的PCB和全系統熱分析中使用,進而對系統外殼進行最終調整,並優化自然和/或強制冷卻。

3D IC封裝的熱仿真

芯粒為3D IC封裝錦上添花

還有一種使用芯粒(chiplet)的3D IC封裝,是由AMD發明的,臺積電、英特爾、華為海思都在研究。它可以實現CMOS器件與非CMOS器件的異構集成,或許有助於讓摩爾定律繼續下去。這個想法是將一個大的SoC分解成更小的芯粒,以提高良率和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客戶的可重用性。芯粒模式允許設計人員像搭積木一樣製造晶片,利用各種IP而不考慮它們是在哪個節點或用什麼技術製造的;它們可以構建在各種材料上,包括矽、玻璃和層壓板。

芯粒有望延續摩爾定律

下一代IC設計人才必須懂封裝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教授、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數字暨混合信號設計專家Arijit Raychowdhury表示,先進IC設計的新疆域在於封裝。

Arijit Raychowdhury

他說:「封裝是一個設計工程師必須了解的。」先進IC設計的重點已經從工藝技術轉向封裝技術,但問題在於「業界對於這種轉移將如何進展的了解不夠。」他認為臺積電是一家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好的公司。

他指出:「晶片產業已經意識到,依循摩爾定律的工藝微縮速度已經趨緩,而產業界似乎不願意面對晶片設計即將發生的巨變──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轉變。」

現在,電晶體微縮已經接近極限,但從技術上來看,也許微縮演進的速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快。以內存製造技術或後道工藝電晶體技術為例,他認為還會有很多新的東西出現,產業界應該在這個特定領域快速行動起來,去探討這方面的「黑魔法」。

面對封裝的技術演進和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從實際使用角度看,摩爾定律可以理解為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集成電路集成度越高,電晶體的價格就越便宜,這也就自然的延伸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意義,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電晶體要10美元左右,但隨著電晶體越來越小,小到一根頭髮絲上可以放1000個電晶體時,每個電晶體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也即當初價格的百萬分之一。
  • 摩爾定律何去何從之二:More Moore or More Than Moore?
    • 「More than Moore (超越摩爾)」做的是發展在之前摩爾定律演進過程中所未開發的部分。 • 「Beyond CMOS (新器件)」做的是發明在矽基CMOS遇到物理極限時所能倚重的新型器件。
  • 摩爾定律還能繼續嗎?
    其中一些將使我們幾乎永遠都能繼續擁有越來越小的晶片尺寸。但是,最經濟的折衷可能是更好的系統工程,多晶片封裝,以及各種技術的結合,以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不斷提升能力。」這些變化集中體現了對於半導體設計和製造方面所取得進步的衡量基準的不同看法。ARM的執行長Simon Segars說:「從根本上講,摩爾定律每年都會提供更強的性能和擴展功能。
  • 摩爾定律的盡頭,Chiplet冉冉升起
    CUcEETC-電子工程專輯這絕不是否認超越摩爾定律的必要性,我們當然可以採用各種獨特的方法來榨出摩爾定律的最後一點價值。恰恰相反,我想提出的警告是,要想維持這些技術半個世紀以來的創新曲線,我們要做的遠不止晶圓工藝和矽晶片級別的集成。我們的機會不僅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
  • 摩爾定律續命至1.5納米 未來十年誰將從中得利?
    一來怕 ASML 的 EUV 光刻機技術研發不出來,二來更怕 ASML 的新光刻機技術研發出來了,但因為自己沒參與投資,讓競爭對手撿個便宜。   2015 年,摩爾定律歡慶 50 周年,摩爾本人在接受 IEEE 期刊《Spectrum》專訪中透露,當年他在發表摩爾定律的文章時,只是想分享趨勢觀察,沒想到該理論後來變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定律。而後人陸續將摩爾定律解讀為是一種經濟定律,它並不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技術鐵律。   為什麼摩爾定律是一種經濟定律?
  • EDA365:先進IC封裝,你需要知道的幾大技術
    先進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是「超越摩爾定律」上突出的技術亮點。在每個節點上,晶片微縮將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昂貴,工程師們正在把多個晶片放入先進的封裝中,作為晶片縮放的替代方案。 然而,雖然先進的集成電路封裝正在迅速發展,設計工程師和工程管理人員必須跟上這一關鍵技術的步伐。
  • 高密度先進封裝(HDAP)急需從設計到封裝的一體化利器
    作者 王瑩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7/362285.htmHDAP的挑戰  有人認為摩爾定律在
  • IT未來十年枯榮變數:摩爾定律與消費主義
    而新世紀的過去10年是網際網路的時代。但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拖累下,IT業的頹勢難以挽回,巨頭們業績紛紛報虧。現在又是移動網際網路獨領風騷,蘋果、三星等公司在這一輪周期洗牌中紛紛崛起。未來十年呢?IT未來十年枯榮變數:摩爾定律與消費主義十年一循環,IT業命運如此流轉。
  • Zen之父幫Intel重定義摩爾定律:10nm工藝實現50倍電晶體密度
    作為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及捍衛者,Intel一直是不肯承認摩爾定律已死的,哪怕半導體行業很多公司及研究人員都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有望給摩爾定律續命的可能是Jim Keller,他之前在AMD公司幫助設計了Zen架構,被人稱為Zen架構之父,去年跳槽到了Intel公司。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區別於3nm和5nm製程所採用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這次2nm改用了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這一架構是以環繞閘極(GAA)製程為基礎的架構,可以解決FinFETch因為製程微縮而產生的電流控制漏電等物理極限問題。可以說,GAA製程工藝的出現,相當於又給摩爾定律續命了五年左右。
  • 摩爾定律會不會終結_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克勞說,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貝瑞特的老東家)在1965年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每過18個月左右,我們的計算能力就會增加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現在仍然適用嗎?還是象很多人所預言地那樣,摩爾定律已經走到盡頭了?
  • 半導體封裝測試製程介紹 (日月光)
    點擊標題下的藍色字體「半導體行業聯盟」關注 icunion
  • 摩爾時代集成電路發展的三大支撐技術使得後摩爾定律得以繼續
    打開APP 摩爾時代集成電路發展的三大支撐技術使得後摩爾定律得以繼續 中國電子報 發表於 2019-09-11 15:11:26
  • 應材將攜手新加坡 發展先進半導體技術
    這座耗費 1.5 億美元的聯合實驗室,將設置於A*STAR在啟匯二 (Fusionopolis Two)的新研發綜合大樓內,並設有面積400平方公尺的Class 1無塵室,採用應用材料公司量身設計與打造的最先進半導體製程設備。
  • 長電科技李宗懌:先進封裝的協同設計與集成開發
    長電科技中國區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李宗懌李宗懌表示,一些主流媒體與專業諮詢公司通常將採用了非引線鍵合技術的封裝稱為先進封裝,主要是指FC、Fanin/Fanout、2.5D、3D、埋入式等先進封裝技術,據Yole Developpement的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4年,先進封裝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8.2%,預估在2025
  • Chiplet的意義:超越摩爾定律!
    看到有文章聲稱Chiplet代表了某種新進展,這將使我們回到理想化微縮和更高性能生成的時代。 但這個框架有兩個問題。首先,雖然這不是完全錯誤,但它過於簡單,並且模糊了Chiplet與摩爾定律之間關係的一些重要細節。其次,嚴格按照摩爾定律推動Chiplet時,忽略了一些關於如何在將來使用它們的最令人振奮的想法。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轟動世界的摩爾定律因此誕生。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被IT行業推崇為「聖經」的摩爾定律,正在無可辯駁地走向沒落。當摩爾定律不再發揮其神奇功效,控制著每臺電腦和手機的半導體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 摩爾定律未死?臺積電研發負責人:電晶體還可縮小至0.1nm
    胡正明團隊的 45 納米 FinFET 器件性能優良,甚至打破了大多數人認為 35 納米將是「摩爾定律」盡頭的迷思,並且他大膽預測該器件能將摩爾定律推廣到 20 納米以下。而他的預言也在十幾年後得到了驗證,2011年 Intel 推出了首批商用的 FinFet 處理器。
  • 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Jensen Huang)的名字命名的新定律——黃氏定律(Huang『s Law)似乎正在取而代之,而這也正是英偉達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巨頭Arm的重要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有一種趨勢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它也被稱為摩爾定律。實際上,摩爾定律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摩爾的預測,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物理定律。摩爾定律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也意味著,這些晶片以及它們所驅動的計算機的性能在大致相同時間內會有實質性的提高。
  • 盛美半導體設備為先進封裝客戶打造晶圓級封裝工藝設備產品系列
    (NASDAQ:ACMR)作為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晶圓級封裝(WLP)製造領域領先的設備供應商,今日強調其為先進封裝客戶打造廣泛的溼法工藝設備產品系列,可滿足新生的先進技術要求。盛美的成套定製、高端溼法晶圓工藝設備,可支持實現銅 (Cu) 柱和金 (Au) 凸塊等先進晶圓級封裝工藝,以及矽通孔 (TSV)、扇出(Fan-out )及小晶片等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