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是個極為突出的人物,不僅是個文壇中會吃會做的萌吃貨,他更是個詩、詞、文、書、畫的通才,在以上領域都有不俗的建樹。據悉,當時的文壇大哥歐陽修讀到他的文章,都不由得驚嘆道:「吾當避此人一頭地。」
蘇軾之才可見一斑。除了良好的家世薰染(一門父子三詞客可不是鬧著玩的)、和天賦的聰穎之外,他獨創的八面受敵的精讀讀書法也在他不朽的文學成就上貢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軾認為,人們在讀書時,往往會感到處處都是有用的知識,就像「八面受敵」一樣,不知從何下手,落得讀中歡欣讀後卻無所得的現象。每次讀書,只在單一主題下求知,比較容易深入,就像打仗那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對這一讀書方法作了詳細介紹:「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讀之。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讀,但得其所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也就是一本書特別是一些經典的被公認為好書的書,包含著多層次的非常豐富的內容,人們可以從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出發反覆研讀,以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層層推進,就能將整本書籍化為己用。
蘇軾在談到他讀《漢書》經驗時說:「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這是蘇軾運用「八面受敵」精讀法的一個範例。
如果每次走馬觀花般地瀏覽一遍,每次的注意力都會被書中豐富的層次所分散,則容易停留在表面,雖然看了很多書,但還是無法在任何領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一書作數次讀,每次有個主題或者重點,少而精,仔細研讀,則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久而久之就能「八面受敵」而遊刃有餘。《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有個重要原則,叫「我專而敵分」。如八面受敵,則不應八面迎擊,而要集中優勢兵力以眾擊寡,分散敵方勢力。蘇東坡的精讀法正是對兵法中這個戰略的拓展。
清末學者李慈銘稱之為:「誠讀書之良法也。」毛澤東則稱讚說:「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歷史,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今天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也要用個『四面受敵』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四個部分來研究,得出中國革命的結論。」
這個方法在我最近看一本書時也深有體會,我看的是一本相對來說比較專業的書籍,本來就覺得有點難度,很多專有名詞理解起來就比較費勁,然後它包含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分了大概三條主線,但是我還沒看到這個方法,就硬著頭皮從頭到尾的讀下來了,讀的過程中偶爾有些思想的電光火石覺得還蠻過癮的,但是讀完之後,再去概括這本書或者說仔細去想自己得到了什麼,覺得收穫不是很大,這個讀法可以一試,人的腦袋真的是不能多線程同時運作。
雖然有的人會覺得這種讀書方法有點笨,但是這可是一個孕育了大文豪的方法哦,我們眼見的天才無非是沒見過他背後的努力罷了,高樓大廈也無不是來自一磚一瓦的累積,我們只見得那高樓大廈的奇偉瑰麗便以為是用了什麼奇方妙法絕頂天賦造成,也不過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