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S構築創新生態圈 實現全球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近年來,對氣候變暖和碳排放的關注為新能源發展注入了活力。伴隨著穩定的研發投入,相關技術進步明顯,新能源利用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現有能源體系的重要補充接替力量。伴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如何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互補與高效結合,成為國際能源轉型面臨的現實挑戰。與此同時,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高效協同發展,也成為國內諸多能源企業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

    6月初,在第十三屆上海SNEC國際光伏展如約而至,國際新能源解決方案平臺INES(以下簡稱「平臺INES」)也迎來了兩周年發布會,其主題為「創新合作,共建共商,點亮世界」。

    平臺INES 是一個以全球優質資本與領先電力技術為紐帶,通過對國際新能源的全產業鏈整合,將國際新能源產業需求與供給有效集成的利益互補聯盟,是一個各參與方自願組成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合作組織。

    據了解,該組織的誕生,從一開始就基本囊括了光伏、風電、儲能、建設、設計、施工、信保等新能源產業鏈環節的頭部企業。正如其宗旨所述:致力打造創新的全球新能源生態圈。

    平臺INES理事長、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東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能源革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新能源又是能源革命的特徵,它也一定是電力的未來,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衝擊。中國是電力製造大國,在可再生能源及水電世界第一。但同時也要看到,雖然,我們的製造能力第一,但我們在全球新能源的地位並不是第一,而是一直被動跟著西方人打天下。比如,中東的新能源大部分用的是中國產品、EPC和資金都是中國的,但中標的開發商卻不是中國的。

    宋東升說:「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現狀,無論是為了中國電建未來的業務著想,還是為了中國新能源未來的著想,我們都有責任去改變這種現狀。」

    正是基於這種現狀,國際新能源解決方案平臺INES應運而生。

    如今,平臺已有剛成立的7家發展為13家,為中國能源企業抱團出海營造了重要的通道。平臺由電建國際、中信保、華為、金風科技、阿特斯、隆基股份、電建貴州工程等企業共同發起,2019年1月經理事會決議後通過明陽風電、晶澳太陽能、寧德時代、康恆環境、華東院、江西電建加入。平臺秉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價值創造」的理念,聯合有意於全球新能源領域內資源、資產、資本交易的相關企業、機構和個人等,實現全球新能源產業的互利合作共贏,以優質國際資本促國際綠色可再生能源項目落地,以項目落地助國際資本收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全球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而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因其國際地位和市場地位自然成為平臺首任理事長單位。

    宋東升還表示,在全球可持續能源投資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僅要靠自身能力,還要積極尋求全球成功合作夥伴的共同發展。平臺成立之初,成員企業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大家的事一起商量,項目大家一起來開發,項目落地了,大家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悅。我們初衷不變,還是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理念,共同把INES平臺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能源平臺。

    截止目前,平臺間合作項目41個,總容量為7332M,其中已籤約項目16個,總容量共計2665MW,共同推動項目25個,總容量為4668MW。

    談起這些項目,宋東升如數家珍,越南的光伏項目、阿根廷的風電項目、巴基斯坦的光伏和風電項目、歐洲的項目等等。

    宋東升把這些成績的取得,歸結於平臺的力量。他認為,這一切只有平臺的出現,去年中國電建才有這3.7GW的中國企業在海外落地,如果沒有平臺,大家只能各司其職,分散進行,只能做供貨商、設計方、施工方等,但是通過平臺後,我們是一個團隊出海的方式,真正打出了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國方案,真是打出了中國品牌。

    當前,國際能源產業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加快,氣候變化、油價波動、能源革命等事件推動能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發展。

    綠色、低碳、高效、可再生是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源轉型既面臨協調處理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的關係問題,又面臨全球能源結構不均衡,新能源發展區域政策協同等問題。

    短時間內取得成績的並沒有讓宋東升感到滿足,甚至看到了更多的責任和擔當。他告訴記者,在新能源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地球上仍有10億人用不上電。僅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就有近5億人用不上電。

    「中國作為大國,我們是有責任,中國電建作為電力行業的領軍企業,我們也有責任,同樣我們的新能源領軍企業也有責任為全球數億人的用電問題著想。」宋東升鏗鏘有力的表示。

    宋東升分析稱,新能源的出現是解決這10億人用電的最好方式,傳統能源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這10億人口偏遠、分散、交通不便,如果用大電網來覆蓋顯然難度很大,而新能源的出現,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同時,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那麼,就需要一群有志向,有情懷,有擔當的一群人,為之而努力,而我們中國人、中國能源企業恰恰符合這一特質。

    數據顯示,中國電建在全球120多個國家有在建項目,有2600多個在建的合同。無疑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先鋒隊。其海外業務的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其在海外的項目也深度融入了所在國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宋東升也坦承,自平臺成立後,中國電建也是受益者,新能源行業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能源業務發展得到迅速發展,中國電建在新籤合同、營業收入、利潤上我們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在這個增長過程中,新能源佔了較大的比重,與此同時,平臺上的合作夥伴,也共享了這個成果。

    如今,作為平臺的引領者,再次深度整合資源,抱團出海,為全球能源轉型,為解決全球無電人口脫貧,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平臺自成立以來,平臺企業積極性都很高,都爭相舉辦活動,洽談項目,所有的合作都是互相有增值的,模式也都是創新的。」宋東升欣慰的講。

    展望未來,宋東升發出倡議,首先,發起成立新能源綠地基金,其次,加強國別、項目層面合作,研究在重點國別、重大項目等層面上的更緊密合作,甚至可以綁定合作、標前協議等措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相關焦點

  • 車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日產首談三大關鍵詞
    「對於車企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點是環境;第二點是構築安全可靠的汽車交通社會;第三點是不斷地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這是日產汽車最重視的三點。」追求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特別在生態環境、國家政策、汽車行業等都在發生著變革的當下,可持續發展正成為汽車企業戰略中的重要一環。近日,日產汽車正式發布「日產中國可持續發展規劃2022」。作為首個面向中國市場發布的可持續發展綱領,該計劃涵蓋了日產汽車對於環境保護、社會發展以及公司治理層面的多項包容性、多元化舉措。
  • 全球可持續科技創新大會:中國成功經驗值得推廣
    與會人員普遍認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為推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有效解決方案。「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可持續科技創新大會由比利時法蘭德斯技術研究院牽頭創辦。
  • 長興:科技創新促進新能源持續發展
    這個總投資18億元的循環經濟產業園主要用於產品原材料的研發、人才的培養,僅科技創新一項,投入近3億元。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這套裝備的回收率達到99%以上,將有效地促進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天能人將這樣的高回收率生動地形容為「吃幹榨盡」。
  • 潘基文:科技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潘基文:科技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2020-11-11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結伴 以科技創新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全球結伴 以科技創新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 ——訪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達亞·瑞迪  科學家正利用先進科學和技術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在此過程中,全球結成夥伴關係,注重科技可持續創新,對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 伊利獲評聯合國全球契約「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最佳實踐」
    12月10日,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在北京舉辦以「新格局 新發展 新動能」為主題的「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憑藉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等方面的突出貢獻,伊利榮獲「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最佳實踐」,董事長潘剛也入選了「20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先鋒」。
  • 探求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UNLEASH2019招募全球創新人才
    招募全球創新人才-探求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深圳·UNLEASH2019全球青年創新集訓營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從學術界的議論變成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全力支持下,從2017年起,世界上最大的可持續創新項目
  • 高質量、可持續、融合開放!《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劃定產業...
    11月2日晚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指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 斑布受邀參加全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大會(G-STIC)
    G·STIC 2018 BRUSSELS 28-30 November 2018年11月28日-30日,全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大會(G-STIC)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隆重舉行。關於G-STIC▼ G-STIC ,全稱為Global Sustainable Technology & Innovation Conference(全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大會)。
  • 如新以創新持續賦能可持續發展理念
    以創新為基石,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這為新時代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作為一個致力於持久健康成長的跨國企業,如新集團(以下簡稱如新)一直以來就將科技驅動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基礎戰略,並深深根植於整個集團的運營之中。事實上,對於美麗健康企業而言,如何讓已確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真正得到實施,實則不易。
  • 構建全新產業鏈生態圈 台州灣新區舉行新能源汽車推廣活動 
    台州灣新區管委會主任管文新說,舉行本次活動是台州灣新區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化「好產品台州造」活動的生動實踐,也是加快「2+2」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的有力舉措,將進一步促進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是台州的第一大產業,台州以車揚名,是中國民營汽車製造第一城、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國汽車用品製造基地。
  • 八菱科技以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此基礎上公司採用創新的「結果導向型」參數化設計模式,根據產品設計要求達到的各項指標,從基礎資料庫中選擇散熱單元進行設計並進行動態優化,從而快速設計定型。同時有從美國引進的大型風洞試驗臺等系列成套性能測試設備,模擬真實環境下汽車運行的各種環境風速及風溫、冷卻水溫及水流量,在研發階段基本實現產品的定型,大大縮短了新產品的開發時間。
  • 聚焦PT|和包支付以「號碼+」構築支付生態圈
    9月26日,以「智創新動能 數育新生活」為主題的2018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在北京中國國家會議中心正式拉開帷幕。和包支付作為中國移動旗下唯一支付品牌亮相展會。
  • 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如何幫助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為什麼要關注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行動?從吸引投資和新員工到提高聲譽,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有很多。幾年前,亨利商學院(Henley Business School)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了企業投資提高可持續性的動機背後的驅動因素。
  • 上海金山科創園:為兩岸青年構築創業「生態圈」
    短短幾個月裡,專營臺灣有機果蔬的「城市小農」已經和大陸多個電商平臺建立了合作關係,並嘗試開設實體店向線下發展。「我要把麻豆文旦、牛奶蜜棗、甜柿等臺灣有名的有機水果介紹給大陸民眾,明年還計劃引進臺灣優質水產。」廖子瑄說,希望這家小小的公司能為臺灣有機農友搭建起通往大陸龐大消費市場的「橋梁」。
  • 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發布!
    近年來,全球都在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世界各國共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越來越凝聚。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明確了2030年前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掀起了新一輪可持續發展浪潮。
  • 綠色教育+,走在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上
    ◪ 高等學校應當致力於培養服務可持續發展人才和推動可持續科技創新與應用,促進城市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城市共同發展,高校是最好推動者和聯結者。
  • 3M:可持續發展是創新的底色——獨家專訪3M全球高級副總裁羅虎
    該委員會的誕生,是3M作為一家以創新聞名於世的多元化企業,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從以商業回報為導向,向以可持續戰略為導向轉變的力證。如3M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邁克.羅曼(Mike Roman)所言,可持續發展,是3M的核心價值觀。「在3M,沒有可持續性,創新就不是創新。我們是一家目標明確的企業。
  • 2017全國汽車消費創新發展論壇鄭州舉行
    中國汽車市場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躍居全球首位,但伴隨著市場體量的極速膨脹,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庫存壓力、購買力減弱等產業發展問題逐步凸顯。汽車行業正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因此,消費力的促進、汽車金融槓桿力的提升、創新渠道的擴展等方式,已逐步成為解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發展瓶頸的最重要因素。
  • 維聯合國英文演講:滴滴已成立全球新能源汽車服務公司
    程維透露,滴滴已經攜手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GEIDCO)合資成立全球新能源汽車服務公司,通過構建充換電體系、儲電、電池再利用等新能源汽車配套支持服務產業,提供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服務,共創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程維認為,在過去一百多年,汽車的發明是交通領域最偉大的創新,每個家庭都渴望擁有一輛汽車。但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快,汽車越來越多,也出現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