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的感染性炎症主要有三種類型:急性、慢性分泌性和慢性化膿性。急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侵入途徑有三條,經咽鼓管、外耳道或中耳。隨著人們身體素質的下降,致使較多的人身體抵抗力越來越低,伴隨著較多的人患上了急性中耳炎。那麼急性中耳炎的症狀有哪些呢?
急性中耳炎的臨床主要表現是突然發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或咳嗽。患者若是嬰兒便會哭鬧不止,並揉擦患耳的耳垂。發熱,體溫可高達39攝氏度。可能出現嘔吐,或者耳道可能流軟耳垢或膿液。患耳可能聽覺失靈。急性中耳炎的症狀主要有突然發生的耳部疼痛,常伴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數患者在穿孔前疼痛較劇烈,穿孔後患耳有膿液流出疼痛可緩解,耳鳴、耳悶並伴聽力輕度下降。發熱,體溫一般在38℃左右,兒童可伴高熱,並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急性中耳炎的併發症
急性中耳炎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會發展為慢性中耳炎,同時會引發其它疾病的發生。
1、急性中耳炎會伴有忽然發作的耳痛,或許感冒、咳嗽等,患耳能夠聽覺失靈。
2、耳痛:急性中耳炎的臨床表現為患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繼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不分明。急性中耳炎常伴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加重。
3、耳鳴:中耳炎的臨床表現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呈現氣過水聲。
4、聽力減退:中耳炎的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自聽加強。頭位前傾或傾向健側時,因積液分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稀薄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化而改動。
5、耳流膿:急性中耳炎臨時不治可為粘液、粘膿或純膿性。非風險型流膿較稀薄,無臭味。風險型流膿雖不多,但較稠,多為純膿性,並伴有異臭味。
中耳炎的檢查診斷
當患有中耳炎時,應立即到醫院進行耳內鏡檢查,看看是否有鼓膜充血腫脹,如有穿孔,可見膿液從穿孔處溢出。耳後乳突部可有壓痛。血象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加。
還可以進行聽力學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樂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正負不一,重者可達40dB HL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閾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於中耳船生結構及兩春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後聽力即改善。聲導抗肯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聽力障礙顯著者,應進行聽性腦幹反應和耳聲發射檢查,以確定是否對內耳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