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河南新安縣川軍中原抗戰紀念園,川軍英烈家屬、抗戰史研究者、當地百姓自發趕來,用鮮花、淚水緬懷曾在此掩護友軍、阻擊日軍壯烈殉國的川軍將士。
74年前,時任川軍47軍178師532團團長彭仕復,奉命在河南新安阻擊日軍鐵蹄。在激戰裡,他率將士奮勇殺敵,友軍得以安全撤退,但他們卻從此長眠此地。直到2017年夏,在熱心人士尋找下,彭仕復等川軍將士的埋骨地得以被找到。
對此,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表示,抗戰期間,川豫兩地在抗戰的炮火硝煙中結下了深厚情誼,「當地百姓自發先來緬懷,正是希望以這樣方式,弘揚抗戰精神,告慰犧牲英靈。」
緬懷
殉國74載 百姓自發祭奠
14日上午,新安縣川軍中原抗戰紀念園,人頭攢動。
「提前通過微信、走家串戶的方式告知了村民。」當地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說,今年是抗日川軍,在河南進行「新安阻擊戰」第74周年,不少百姓、研究者、以及川軍後人自發加入到當天的緬懷隊伍中。
他說,這次紀念活動場地,包括紀念園和英烈彭仕復等人的埋骨地。鮮花、默哀,現場井然有序,「這段歷史,當地人大多都知道,也感謝當年川軍。」
此前,在孫保旭四處尋找彭仕復埋骨地時,才在當地人口中得知,有村民一直默默守護著這塊埋骨地,「他們口口相傳著川軍的抗日故事。」
當天,除了當地百姓外,彭仕復的兒媳李曉珍也趕到現場,「去年才找到父輩的埋葬地,也很感謝當地人這麼多年的守護,為此我們一家商量後,決定到這裡支教一個月。」
崢嶸/
掩護友軍撤退 壯烈殉國
成都蒲江人彭仕復,因作戰勇猛,深得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信任,一直都是李家鈺麾下的川軍猛將之一。1937年9月,全面抗戰號角吹響,彭仕復隨李家鈺部出川抗戰。隨後,他們奔赴山西、河南等地,參加反攻太原、中條山戰役等重大戰鬥。
1944年5月,日軍包抄新安境內的中國軍隊,李家鈺奉命掩護數十萬友軍撤離,盡力保存我軍有生力量。同年5月12日,團長彭仕復奉命帶領所屬532團,佔據新安鐵門附近山地,掩護友軍由北向南穿越隴海鐵路撤離。
「這場阻擊無疑是以命相搏。」如果彭仕復率兵撤退,保命其實不成問題,但一旦撤離,友軍將腹背受敵,他選擇了堅守。在牛心寨與日軍激戰,損失慘重後,他率部迂迴到陳村、老君洞、河上溝、馬溝、上河一帶,最終因力量懸殊過重,拼殺到最後壯烈殉國。
傳遞
希望年輕人學習抗戰精神
1988年,彭仕復被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2017年夏天,時隔70多年後,彭仕復等川軍英魂的埋骨地被熱心人找到,彭仕復後人淚灑黃土。當天上午,作為彭仕復兒媳,李曉珍重返昔日抗日戰場,緬懷父輩。
「他永遠是家人心中的英雄。」李曉珍說,為了答謝當地村民這麼多年的守護,他們一家商量後,專程來到當地支教,「已經在當地幼兒園支教一周多了,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全部分享給這裡的老師,讓孩子們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新安阻擊戰,是抗戰史上不容忽視的一戰。」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說,他不僅保存了眾多反攻的有生力量,也彰顯了川豫兩地人民的情誼,「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學習了解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
王婉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