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東明教育集團開發與實踐生命教育課程
2020年5月以來,學生溺水事件頻發,一個個少年花季夭折讓人倍感痛心,新聞報導上一句「已無生命體徵」六個字屢屢成為遺憾而痛苦的生命句號。為保障青少年生命安全,社會各界聯動,上到政策制定下到行動研究,各部門、各環節緊密配合,層層落實。東明教育集團借鑑「3+N」社會融合教育解決上放學難題的解決思路,從學校層面深究原因,發現安全教育雖然課程體系相對完善,但教師、家長認識不夠到位,導致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實施路徑存在一些不足,局限於「講過了、安排了、學習了」,學生的安全意識、求生技能沒有深入內心,安全教育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教育的主體,必須從當前學校安全教育教學現狀出發,深入研究安全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師生安全意識,提升安全自護、自救能力。為切中肯綮,東明教育集團率先行動,決定研發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改進教學模式。聚焦學校和學生特點,遵循針對性、層次性、遞進性的基本原則,規劃和構建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有序開展科學的情境化生命教育,解決家長和學生對安全問題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的問題,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及可貴,形成珍愛生命、享受生命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課程實施以情境化體驗為主要方式,幫助學生識別危險,自覺遠離危險,同時習得學生自我保護的技能,幫助學生在面對意外危險時能夠正確地自救與求救,培養「識險」「避險」「救護」的行為能力。
首先,搭建《生命教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框架。依據框架,分段、分模塊進行主題式設計,每個模塊分為小學低中高、初中四個學段,進行課題的確立及課程內容的設計,設置了「我與自己」、「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個維度,力爭覆蓋學生生活的全方面,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設計成真實情境任務,既能讓學生意識到嚴重後果,以引起警醒,從而促進自覺改進行為,又在提升必備技能上下功夫,切實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所有主題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比如通過對以前頻發的虐待流浪狗、流浪貓和隨意折花、踏草等案例的分析,認識到行為背後是對生命的漠視。結合具體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自覺保護自然界的生命,維護每個生命的生存權,給每個生命以尊嚴,從而培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
再如通過對學生在上學路上逆行、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現象展開追因分析,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通過開展情境化模擬演練及實地體驗等方式,解決學生知道卻做不到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珍愛生命。
其次,組建課程實施模式研發團隊。為了確保課程實施質量,集團成立了由校長、分管校長、教育教學中心主任及骨幹班主任等組成的研發團隊,對標框架,充分挖掘安全平臺、安全教材、生活案例等課程資源,對課程內容及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精細化設計課時教學,以故事悟理,以案例說法,用典型視頻再現、情境創設及情境模擬等教學方式,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同時我們選拔種子教師組成團隊,率先開展模擬講課並打磨形成範例,在全體教師中進行推廣,全面鋪開。
目前,《生命教育》校本化實施課程由東明教育集團逐步延伸到高新區金馬公學,實現高新區校際聯合開發,聯動教研,同時啟動,於開學第一周集中跟各年級學生見面。通過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將提高青少年珍愛生命、享受生命的意識,培養「識險」「避險」「救護」的行為能力,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