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女子從這裡走出大山,2020年高考17人六百分以上,創造當地最高升學率……
張桂梅創辦的華坪女子高中取得優異成績刷屏後,一個爭議被頂上了熱搜。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
張桂梅校長沒有迴避,而是做出了正面解釋。
「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問題是孩子們基礎太差,不這麼做是救不出她們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1.
「沒辦法的辦法」
張桂梅的教育方式是填鴨嗎?
的確是的。
在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她給孩子們制定了極其嚴格的規章制度。
一句「沒辦法的辦法」,道出了張校長的無奈。
女孩們早上五點必須起床學習,張桂梅會對著喇叭大聲叫醒她們。
吃飯也有嚴格的時間規範。
飯後三分鐘,她們必須從教室趕到食堂,吃飯時也不能隨心所欲,而是要控制在十分鐘之內,舀湯不能交頭接耳……
緊張的狀態要持續到晚上12點,一絲一毫的時間都要用在讀書上。
拿起書本,要不停地反覆誦背書上的內容;
面對題目,十分鐘想不出答案老師會在旁催促;
即使累的頭昏腦脹,讀不懂題目的意思,也要大量刷題。
深夜走廊背書的學生
老師們同樣被繁重的教學任務壓迫著。
有老師前一天新婚,沒等家裡安置妥當,第二天就來上課了;
有老師做腫瘤手術,當醫生表示能穿衣服了,她立刻放棄休養,來校上課。
張桂梅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每天凌晨5點15分,比孩子們更早地起床;
晚上等12點之後,孩子們都休息了,她才在宿舍樓裡陪她們睡下,白天則不間斷地處理各種事務、家訪和巡查。
學校老師接受採訪
63歲,無房無車的張桂梅說:「我就住這,萬一有事能幫她們擋點什麼。」
學生、老師的苦和累,成就了華坪女中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
與其同時,很多人在質疑:每天只睡五個半小時,他們的身體素質會不會受到影響?
只會應試的「小鎮做題家」,到了大學真的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能正常與周圍的同學交往嗎?
題海戰術早被證明不能培養出「全方面、高素質」人才。
校裡曾有一個孩子距離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只差5分。
那是一個學習很努力的女孩,能夠通背教材,因為沒有更專業的輔導,只差那麼一點點,與中國一流學府失之交臂。
張桂梅痛心後悔,但又別無他選。
原因在於華坪女高的情況複雜,很多女孩,此前未受到系統教育,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從建校起,老師們要傳授的不僅僅是高中三年的知識,而是要根據孩子們不同的學習程度,從小學初中開始教。
靠吃苦追趕落下十幾年的功課
三年要學完十二年的全部課程,在如此艱巨的教學任務下,填鴨式教學是最無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2.
「填鴨式教育」讓農村娃能夠有機會來到大城市
上面那個提問「只會應試的『小鎮做題家』,到了大學真的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嗎」的朋友,你可曾想過:如果不會應試,那些「小鎮做題家」們根本連見大城市、進大城市的機會都沒有!
他們也許到了大學剛開始,並不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但是請相信,經歷過窮困和磨難的他們,會比其他同學有更強的韌性,只要給以足夠的包容和溫暖,他們甚至將來會成為改變這座城市的人。
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農村的學校上的,低年級時甚至都沒有桌椅,用磚頭摞起來上面架著一個長條的木板,同學們一坐都是一排,這就是桌椅。
我初中一年級才第一次接觸到英語,初中快畢業的時候去縣裡參加中考,才第一次「進城」,第一次知道原來學校可以是樓房那樣的啊,可以那麼高,還有那種帶跑道的操場啊!
直到高中畢業我沒有任何娛樂社交,因為我連吃飯有時甚至都不能吃飽。而當時的學習就是「填鴨式教育」,學校也沒有實驗室沒有電腦,所以我直到高中畢業都沒見過電腦。
但這些並不妨礙我、甚至促成了我以縣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學。
我感激當時高中的那種類軍事化管理和「應試教育」,讓我能考上北京的大學,進而改變了我的一生。
「填鴨式教育」改變我命運的同時,也改變著我下一代的命運
誠如張桂梅校長所說「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填鴨式教育當然不是最好的教育。
我剛來到北京上大學時,的確不是很適應、不能完全融入其他同學中間。因為我對這樣偌大而新鮮的環境很陌生,之前的生活太閉塞了、沒接觸過大場面;因為周圍的女同學聊雜誌、聊時尚、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追劇,而這些我完全不懂。
但生活給了我強韌的心靈,並教會我學會珍惜和感恩。大學的一切給了我靈魂豐富的滋養。電腦機房裡我自己練會了盲打,圖書館裡我從眾多藏書中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勤工助學的機會讓我自己解決了學費和全部生活費,當然生活費還是儘量節省到最低。
當我第一次英語四級考試是全班第三的時候,當我第一學期結束拿到了三等獎學金的時候,室友們看我的眼光不一樣了。
每個人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而有的人也許窮盡一生也無法到達羅馬。但只要肯努力,無論起點怎樣,你終會縮短自己距羅馬的距離。
也許我「用了十八年的時間才能和你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但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是填平了我們之間的溝壑呀,未來,也許我能攀登到比你更高的山峰呢!
現在,我的女兒在北京上小學,接受的是非常好的素質教育。她還可以在課外上舞蹈班、美術班,假期她可以去海邊、去其它城市旅遊。
這就是我無比感激當初我所接受的教育的原因:也許它的方式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是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並且它改變了我的命運後,我下一代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她的起點就是我小時所幻想的羅馬。
有的人,也許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而有的人,光是要活下來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所以,當不了解別人的處境、不了解別人的苦楚時,請不要妄加指責。
給人以溫暖的人、指引前行道路的人,應當得到尊敬。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請給予足夠的理解,而不是自恃優勢的隨意評判。
3.
善良和堅持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山區慈善援助中。
他們不在乎條件艱苦簡陋,不在乎人要光鮮體面,不在意外界評說。
為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山區孩子的不易,他們靠著赤誠的心,一點一滴作改變。
就像漆黑暗夜裡的星,可能不夠絢爛,可能沒有一次性把事情做到最好;
但有一份熱就發一分光,足以讓人們看見堅持和希望。
和日夜苦讀相比,困於大山才是孩子們真正的考驗;
人類不是救世主,無法瞬間把孩子從貧困無助的環境中解救出來,
但是,至少不該被責怪。
因為他們已經傾盡所有給孩子們提供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男孩女孩們踏入大城市,走進夢寐以求的學府時,一定會感謝當初指引她們從大山裡走出來的一顆顆啟明星。
同樣,也希望山外的人們帶給孩子們的故事,足夠溫暖,而不是單薄的質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