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淮海實業銀行匯兌券」在「南通博物苑志願者」微信群中曬出後,吸引了眾多文史愛好者點讚。這件藏品的主人正是南通博物苑的一位大學生志願者、22歲的大學生朱鎮宇。
1998年出生的朱鎮宇是南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準大三」學生。學習之餘,他熱衷於古錢幣收藏,年紀不大的他已經有了十多年的收藏經驗。截至目前,他共計收藏古錢幣800多枚、紙幣20多張。
歷時3年, 收藏百年前的匯兌券
「這是我所有藏品中價值最高的,收藏過程也最為波折。」談及最新入手的藏品——「淮海實業銀行匯兌券」,朱鎮宇告訴記者,這張匯兌券是他所有藏品中經濟價值最高的一個。為了得到這張匯兌券,他甚至賣出了10多枚以前收藏的古錢幣,將一部分積蓄用於置換這張「價值不菲」的匯兌券。
原來,很早之前朱鎮宇就在《南通地方紙幣》這本書上看到了這張匯兌券的照片,頗感興趣。2017年,他又碰巧在日本東京的一場線上拍賣會上再次看到了這張匯兌券的拍賣信息,於是一直關注,但不慎「跟丟」。去年年底,他第三次在上海的一位收藏家手中看到了這張匯兌券的「身影」,此時,朱鎮宇果斷決定「下手」。由於自己是學生,還沒有收入來源,他跟上海收藏家反覆協商之後,最終分期買下了這張匯兌券。
朱鎮宇介紹,1920年1月,張謇先生所創辦了淮海實業銀行,至今正好一百年。這張匯兌券的正面是張謇先生的兒子張孝若肖像,背面是狼山風景照,具有極強的南通地方特色。
從東京,到上海,再到南通,歷時3年,朱鎮宇終於看到了這張匯兌券的實物。這份發自內心的欣喜,讓他特別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熱衷本土收藏,
是興趣也是情懷
身為南通人,與南通有關的藏品總會成為朱鎮宇的「特別關注」。
不僅僅是這張淮海實業銀行的匯兌券,在朱鎮宇的收藏中,有20多件都是和南通本地有關的藏品。比如,「大生第一紡織公司股東名單」「大生紗廠第一紡織公司副廠的進貨單」「大達內河輪船的船票」等等,很多民國時期和南通有關的股票、紙幣、明信片,都可以在他的藏品中找到極具代表性的東西。「我是南通人,上了大學以後發現這種家鄉收藏很有意義。比如,我收藏的一張與當時的『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有關的明信片,就和我現在就讀的南通大學醫學院有淵源。」進入大學之後,朱鎮宇更喜歡找到藏品和家鄉、自己生活之間的聯繫,印證南通歷史記錄的內容,這讓他覺得這樣的收藏更有價值和意義。
「本土收藏會是我以後主要的方向。」如今,憑藉自己對於南通本土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朱鎮宇也成了南通博物苑的大學生志願者,經常在博物苑的社教活動中給小學生們講關於古錢幣的知識。
父母對於他的這個特別愛好也很支持,「原來,我家裡就有祖輩流傳下來的銅錢,上小學時第一次看到那些銅錢,就莫名地特別喜歡。」
學醫又崇文,
醫學生的跨界之路
在讀初中時,朱鎮宇在同學手中獲得了第一件藏品——一枚背面有龍紋的銅板,這枚銅板也真正打開了朱鎮宇的收藏之路。在他現有收藏的古錢幣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枚可以追溯到先秦。「初中時,常常會在文玩市場的地攤購買,高中的時候則利用網絡,到一些收藏品的交易平臺交流,通過買進、置換等方式,我手上的藏品越來越多了。」朱鎮宇說,現在的他並不追求藏品的數量,而更加注重藏品的質量和意義。
痴迷於收藏和文史,為什麼會棄文從醫呢?「其實,民國錢幣收藏大家中,有很多人都是學醫出身的。在收藏的過程中,我鍛鍊了極強的自學能力,而對文史知識框架搭建的能力,也能夠幫助我更體系化地學習、消化醫學知識。」朱鎮宇坦言,他高中選了理科,加上母親是醫務工作者,受家庭影響,他也選擇了當一名「醫二代」,將來能夠救死扶傷。
談及未來,朱鎮宇表示,他會將錢幣收藏這個愛好繼續堅持下去,這也將成為他在枯燥的醫學知識學習之餘,最大的減壓途徑。
本報記者馮啟榕
本報實習生王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