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見過世面」?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讓無數網友產生了共鳴: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有這樣一個話題:什麼樣的孩子是優秀的?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給人感覺特別「優秀」,他們彬彬有禮,寵辱不驚,性格活潑開朗,不怯場,還非常有主見;
但有的孩子就特別熊,粗魯無禮,害怕生人,唯唯諾諾放不開,什麼事情都要徵求父母的意見。
怎麼會有如此的區別呢?原因就在於「見識」的不同。
孩子的「見識」來源於哪兒?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教給孩子什麼,他就會收穫什麼。
託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身上。
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託底,永遠是孩子觸底反彈的底氣。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傳承。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因為,這會帶給孩子真正的自信和勇氣。
相信大家都看過《爸爸去哪兒》這個綜藝節目,還記得黃磊的女兒多多嗎?那個曾經乖巧可愛的小姑娘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體貼懂事、才藝超群的少女,妥妥的「別人家的小孩」。
多多在7歲時就用英語寫劇本,8歲時首次翻譯了第一本英文繪本,12歲時,已經翻譯了三本英文繪本,後來在一次電影首映禮上,能與電影大師史匹柏用英文順暢交流,毫不怯場。
在去年的一次鋼琴比賽上,多多和小提琴家呂思清的兒子,一舉包攬了鋼琴獨奏、鋼琴四手聯彈、小提琴獨奏五個一等獎。
除此之外,她還喜歡手工、拼圖,編織;學烘焙做甜點,學廚藝做飯給媽媽吃;而且,她還會織毛衣,動手能力超級強。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得不說,黃磊和孫莉的教育真的很成功。比起那些只知道用錢來「養育」孩子的父母,他們真的算是很了不起的。當然了,這跟他們自身的眼界、所處的環境、個人的修養是分不開的。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遺傳,而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每一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運籌帷幄的父母。
是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還有一些父母,儘管他們物質條件並不好,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奮,對萬事萬物的平和,對所遇到之人的真誠,言傳身教地直接影響到孩子身上。
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
父母的見識和眼光,比父母的金錢更重要;
父母的放手和鼓勵,比處處幫孩子鋪路更重要;
父母的高效陪伴,比讓孩子報夏令營出國更重要;
給孩子準備一屋子書,比給他買800萬的學區房更重要。
……
很多事,是不需要花多少錢的。
作家龍應臺也曾說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孩子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後都會成為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海明威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到哪裡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見世面對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維,也決定了孩子能見多大世面。
走在前面的父母,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只要一言一行大方得當、只要積極樂觀過好每一天,你的孩子自會隨行。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