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台州9月9日電(記者 範宇斌 實習生 周悅磊 通訊員 蔣虎雄 孟倩楠)從移民下山脫貧致富,到步入小康生活。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四世同堂的曹家的發展歷程是當地眾多山區移民家庭的一個縮影。
圖為:仙居縣橫溪鎮曹溪村一景 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90歲的曹欽池是仙居縣橫溪鎮曹溪村人,與老伴麻細花育有3兒3女。眼下,整個大家庭已有54人。近日,橫溪鎮永豐路的一處民房裡,曹欽池、麻細花夫婦和幾個老夥伴一起,坐在電視機前有滋有味地看越劇《五女拜壽》。年輕時有點越劇功底的曹欽池,看到高興處還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幾句。
圖為:仙居縣橫溪鎮曹溪村民居 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橫溪,最漂亮的村是移民村,最漂亮的房子是移民房。曹欽池一家是下岸水庫移民,所在的曹溪村是橫溪最早的移民村之一。安度晚年的曹欽池夫婦身體硬朗,精神很好。
圖為:仙居縣橫溪鎮曹溪村民居 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撫今追昔,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黨的政策好,我們享福了。」從以前的艱難度日,到移民下山步入小康生活,兩位老人邊回顧往事邊由衷地感嘆。
「上廚不接下頓」
「上廚不接下頓」是一句仙居俚語,形容家境困難,吃了這一餐,不知道下一餐怎麼辦。
很長一段時間裡,曹欽池一家就過著這樣的日子。他們原先生活在溪港的曹溪村,守著貧瘠的山地,全村絕大多數人溫飽都難以解決。曹欽池上有老母親,下有6個子女,更是如此。
圖為:板凳龍民俗表演 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那時候就一個想法,無論如何也要把幾個孩子拉扯大。」麻細花說,為了貼補家用,她和村裡其他婦女一起,經常上山割巖茅(一種長在巖壁上的草,可用來做繩子)去賣,存點錢就到橫溪去買點米,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跟別人家借米,開不了口,而且也沒幾戶人家有餘糧。」
時至今日,麻細花還記得割巖茅的辛苦。「穿著解放鞋長時間在巖壁上幹活,雙腳很痛。」
曹欽池說,那時候買來米做了飯,自己和麻細花捨不得吃,都給孩子們吃。有一次麻細花去橫溪,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錢和糧票被人偷走,心疼得不行,回家哭了好久。
大兒子曹忠明13歲的時候,就輟學到大隊賺工分了;二女兒曹彩丹小學成績不錯,想繼續上初中,曹欽池夫婦實在供不起,沒有同意。為此,二女兒哭鬧著要離家出走。
「幾個孩子從小到大,吃了不少苦。」麻細花說,「不過,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他們都能體諒我們。現在我與二女兒講,那時候不讓她繼續讀書,很對不起她。她說你們把我們養大就不容易了,我們孝順都來不及,怎麼會埋怨你們呢!」
移民下山天地寬
改革開放,改變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曹家也一樣,日子開始變得越來越好。
分田到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起早摸黑,一門心思把自家的田地侍弄好。一年水稻能收2000多斤,小麥800多斤,溫飽問題解決了。」曹欽池說。
「學手藝」成了一個熱門詞。曹欽池和麻細花給二兒子和小兒子找了個師傅,學當篾匠。雖然當學徒收入不高,但至少能自食其力。與此同時,3個女兒相繼出嫁,家裡不再緊巴巴,日漸殷實起來。
下岸水庫建設,讓曹家走出了大山,給曹家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2000年,曹家告別故土,移民到了橫溪鎮區。「當時很擔心,怕移下來後沒土地,沒賺錢路子,也怕自己是山裡人受到別人的欺侮。」曹欽池笑著說,「結果發現,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
確實如此,為了讓移民能夠移得下、住得好、富得起,橫溪鎮黨委政府下足了功夫。比如,為了保護移民權益,暢通移民的民意表達途徑,鎮裡專門設了「移民選區」。
移民下山天地寬,也開闊了大家的眼界。當時有不少人看到商機,外出賣油漆,曹家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大膽走了出去,賣過油漆辦過廠,如今分別在廣西和江蘇養蝦,事業小成。
和和美美大家庭
2005年,曹溪村被評為小康示範村。村裡建有文化禮堂、文化公園、紅旗渠公園等公共休閒活動場所,家家戶戶都住進整齊寬敞的房子,用麻細花的話說:「移民下山後,百樣都好!」
前幾年,曹欽池和麻細花參加了失土農民養老保險,現在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養老金收入。「住在這裡,買菜、孩子讀書、醫院看病都很方便,山裡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麻細花樂呵呵地說。
如今,曹家四世同堂,發展成了一個54人的大家庭。曹欽池和麻細花的孫輩們,有當小學教師的,有在銀行上班的,有開店經商的,也有自己創業辦廠的。曹家的第四代中,年齡最大的已經18歲了。
在曹溪村,曹家是公認的和美大家庭。村黨支部書記曹洪生說,曹欽池和麻細花的兒女和孫輩們都很孝順,平時與老人交流時,連說話都輕聲輕語的。
子孫滿堂,合家和睦,正是兩位老人最為欣慰的事情。天氣熱了,家裡有空調,也有電風扇,但麻細花手裡常用的還是一把孔明扇。「我習慣了用蒲扇,孫媳婦就特意給我買了這把扇子。」說這話時,她的臉上寫滿了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