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泥塑藝術:人像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像是鄰家二大爺!

2020-12-16 瑞視覺

2017年12月2日上午,河南省鶴壁市濬縣伾山街道西楊玘屯村,民間藝人正在製作泥塑藝術品。濬縣泥塑藝術是以黃河故道淤積的膠泥為原料,手工捏制人或動物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產保護名錄。(王子瑞 攝)

寫實的人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小編仿佛在哪裡見到過這個人。濬縣泥塑顏色以黑、赭石、白等為底色,藍、綠、白、黃、紅為花紋圖案顏色,顏色不經調和,是用原色直接繪畫,很具有民俗鄉村韻味。

看到戴著老虎頭帽的兒童頭像,令小編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濬縣泥塑主要集中在楊玘屯,據史料記載,在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的戰爭中,雙方為爭奪黎陽倉,有一員叫楊玘的大將在此屯兵,故後人將此村命名為楊玘屯村。當時,為了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戰友,將士們常捏制一些鴣鴣、戰馬、騎兵等以表懷念之情。

農村老人頭像,很像是鄰家的二大爺。現在,濬縣泥塑的創作題材有了很大拓展,又出現了獅子、小鳥、十二生肖等。其特點繼承並發展了古代雕塑的傳統工藝,顯得古樸、活潑、誇張而又豪放,這是它們的共性。

像不像農村的私塾先生,或者是商鋪的帳房先生?濬縣泥塑發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藍田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張」張希和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學海、宋慶春為代表的泥玩派。

很富態的大爺,若有所思、很享受的樣子。

咬著旱菸袋的大爺,顯得十分悠閒。

這個,這個,神化了的街坊大爺。

三個大爺開會呢?

這不是那誰嗎?聰明絕頂,二目炯炯有神。

楊玘屯名字來自隋唐之交在此屯軍的大將楊玘。 濬縣城東二裡地的楊玘屯,這裡全村幾乎家家都精於泥塑,素有「泥玩具之鄉」之稱。

濬縣泥塑藝術。【《高麗半島影像》百家號發布的照片全部是原創作品,盜用必究,歡迎關注、轉發、評論或收藏!王子瑞繼續為您奉獻獨特視角、有溫度的紀實影像大餐!】

相關焦點

  • 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立人:藝術即生活 生活即藝術
    2009年開始,張立人涉足紫砂陶塑,用他的話來說是「半路出家」,但因為有著幾十年的泥塑底子,他對紫砂陶塑「誇張生動,變形諧趣」的藝術處理,已臻「意趣神會,生動灑脫」的自由之境。紫砂陶塑這種工藝突破了傳統的雕塑方法,用泥片捲筒、連綴,捏合成型,自然中空,便於燒制。
  • 泥塑「達人」劉進潮創作抗擊新冠疫情泥塑
    他是世界非遺傳承者;他為人世間平凡人立過傳;他為抗疫英雄鍾南山塑過像;他為紅色旅遊景點添過色;他為「天下第一莊」組織百人迎過親;他被《大眾日報》《鳳凰衛視》等媒體「推捧人物」;他曾雕塑過《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等2000餘人像;他有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 青海40名泥塑藝人「上大學」接受熱貢藝術(泥塑)培訓
    圖為熱貢藝術(泥塑)培訓班開班儀式現場。熱貢藝術是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2006年青海熱貢藝術入選中國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雕塑在熱貢藝術中佔有顯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磚刻等,泥塑最為普遍和出名。
  • 半小時現場塑人像,虎丘泥人的魅力吸引觀眾圍觀
    蘇州農人遠在 6000 年前用太湖粘性土培育栽種了水稻,蘇州工匠還用太湖粘性土創造了傳承千年的泥塑藝術。」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社長顧華明在現場說道。 捏像是虎丘泥人的藝術巔峰。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 葉培賢:土鄉泥塑者的藝術情懷
    泥塑,俗稱「彩塑」,是中國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  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有這樣一個人,他以自己深厚的藝術底蘊、靈動的表現手法,用泥塑展現土族民俗風情的魅力,他叫葉培賢,是一名普通教師。
  • 泥塑:小眾藝術品的現代式生存
    鳳翔泥塑與天津的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泥塑的三大流派。胡鵬飛來北京之前,就暗下決心要靠自己的泥塑手藝養活自己。泥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基。女媧用泥土創世的神話,使得中國人與泥土有著更為親近的聯繫。胡鵬飛對這門手藝是「純粹的喜歡」,他記得一段對「泥人張」創始人的描寫:「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
  • 非遺文化:形神兼備的竹刻
    竹刻又可以稱為「竹雕」,竹刻是指在竹製品上雕刻多種圖飾或者字的雕刻藝術,極具觀賞價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刻的歷史悠久。據《清秘藏》記載,宋高宗時,有一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他能在竹片上雕刻官殿、人物、鳥語,形神兼備,精妙絕倫。
  • 頭像教程|頭像結構體系:從石膏像到人像如何轉變?
    經過一段時間的集訓不少同學對石膏像有了一定的基礎那從石膏像到人像如何轉變?小藝精心整理了一篇教程頭像結構體系:從石膏到人像明暗專題 話不多說,上乾貨~No.01 人物頭像基礎知識要畫好素描頭像,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徵,避免公式化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發展史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栩栩如生,泥捏拉祜
    用泥塑來表現拉祜族傳統文化藝術,展現拉祜族與葫蘆文化的歷史淵源,是扈魯先生傳承弘揚拉祜族葫蘆文化藝術的又一個閃光點。拉祜族泥塑葫蘆藝術與拉祜族民族信仰緊密融合,拉祜神話傳說中魚、蟹、龜等每一種泥塑形象都與葫蘆有著絲絲聯繫,特別是拉祜人手持蘆笙載歌載舞的生動場景,既充分展現出拉祜族人能歌善舞的民族風格,又寄託了拉祜族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 泥塑的童年:陶瓷兒童玩具
    陶瓷兒童玩具,是造型藝術園地中一株亮麗的小花。它像別的兒童玩具一樣,通過巧妙的設計和有趣的造型來贏得孩子們的歡心,並在被兒童玩耍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其在德育、智育、美育諸方面的啟蒙作用。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面貌。
  • 畫家梁健戲曲人物畫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古雅秀潤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北京水線墨採書畫院院長中國煤炭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市場報》藝術總監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特邀導師山東省泰安理工副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人物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青春立功三等功
  • 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
    新華社武漢10月22日電 題: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新華社記者李偉一塊泥巴,經過手中捏、搓、補、雕,呈現出清晰的五官,神形兼備,惟妙惟肖。22日,武漢市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為來自埃及的胡信(中文名)手捏泥塑肖像,不到一個小時,活靈活現的肖像就成型了。「作為一名老兵,來到軍運會現場展示我們的泥塑文化,很激動。」今年60歲的胡作林是一位有15年軍齡的退伍老兵,出生在「泥塑之鄉」武漢市黃陂區,從小跟著父親學做泥塑。
  • 指尖藝術 創意童年 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探秘甌窯文化
    12月15日,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葉芳林老師的帶領下,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的孩子們走進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探秘甌窯文化。在葉老師的介紹下,孩子們仿佛走入了一部甌窯古陶瓷歷史畫卷,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元代甌窯古陶瓷各類代表性器物,展現了溫州數千年來的文化創意和手工業藝術發展史。孩子們認真聆聽、細心觀察、用心交流,驚嘆於前人的巧手創作,館內豐富的藏品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了甌窯文化的魅力。泥塑是「立體的畫,無聲的戲」。瞧!
  • 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構建「形神兼備」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體系
    客觀正視存在問題,科學借鑑外部經驗  雖然我國的商業銀行基本都已建立「三會一層」的公司治理框架,決策的科學性以及監督的有效性均有了較大提升,但離「形神兼備」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在治理路徑方面,商業銀行要著力構建「形神兼備」的公司治理體系。  1.持續「塑形」,構建完善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框架體系,推動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的有機融合。建立健全既有我國特色又符合國際規則的現代企業制度。
  • 中國80後「素描狂人」,3天畫1幅超寫實人像,精緻細膩、栩栩如生
    中國80後「素描狂人」,3天畫1幅寫實人像,精緻細膩、栩栩如生素描是西方繪畫造型藝術的基礎,素描基礎紮實與否,直接會影響到對形體、造型的理解與描繪,對於學習西畫的愛好者和畫家們來說,素描是最重要的基礎訓練,沒有之一。
  • 「新春走基層」大吳泥塑傳承人:盡己所能 留下傳統文化之根
    他幾乎成天扎在十幾平米的工作室裡,置身一堆材料之中,在燈光下一點一滴地繪製廟會用的泥塑。他手中的彩筆翻飛遊走,泥塑小人身上的色彩漸漸地豐富起來。(央廣網發 林露攝)吳維清是「大吳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65歲的他做了40餘年泥塑。
  • 知名人像攝影大師「張郎小強」攝影作品賞析
    ·高級合伙人、易白音樂·演藝中心人像攝影顧問、G63人像攝影創始人、5星文學網攝影顧問、中聯社·融媒體中心視覺編輯。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遇見,都鞭策著他往藝術的道路上奔馳。在大灣區這片土地上,他漸漸地成為一名出色且為許多人熟知的攝影師,且拍攝足跡走遍全國各地。 他說過:我今天所有的努力和經歷,與所有執著於夢想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曾經讓我熱愛的,付出汗水的事業,因為喜歡,在我的生命中痛並快樂著。喜歡它,就要服務於它帶給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