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
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潮州泥燒是類似交趾燒的捏塑製作,最大的不同是只燒一次且溫度不高,雖可做出較細的作品,但相當容易破損。
大吳泥塑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到南宋末年。該村始祖定公(吳靜山)攜眷自福建漳浦南遷至鳳書隴(今大吳村)定居。定公自幼隨父於江蘇無錫經商,並浸染泥塑技藝。他定居後以製作泥塑玩具為生,主要是制「大斧批」泥塑人物,如《趙雲救阿鬥》,其長子繼承此藝,世代相傳,發揚光大,使泥塑逐漸成為潮州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到了元朝,泥塑藝術未能有所創新與發展。明朝中期,大吳泥塑得以初步繁榮。每年的民間傳統佳節、遊神賽會、或婚娶生男,人們都到大吳請丁(丁即泥塑安仔)、購買「喜童」等。明代潮州盛行元宵賽花燈傳統習俗,製作花燈的藝人都要到大吳購買「紗燈頭」(即製作紗燈的人物頭像)。
清末時期,潮州人習慣將皮影與木偶戲合稱紙影(「紙影」原稱「皮影」)。由於木偶戲的發展,將「皮影」稱為「白竹紙影」,而將木偶稱「圓身紙影」。此時,「圓身紙影」取代了「白竹紙影」,加上民間遊神賽會日盛,「圓身紙影」班林立,促使泥塑木偶頭像的生產迅速發展。
大吳人一年四季忙個不停,除農忙外,農閒時挖泥土、練泥、雕塑作品、燒坯、彩繪等,每逢正月元宵節前後,是泥塑製品銷售最旺之時。那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各自採購熱銷的泥塑製品,全村形成一個泥塑製品的自由貿易市場。來大吳採購「泥塑安仔」的商人絡繹不絕,泥塑製品近銷鄰縣近鄉,遠銷東南亞各國。
大吳泥塑源遠流長,其藝術造詣大多都是終日在田中勞作的泥腿子們,用自己腳下的泥土,寄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泥土藝術。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彩,色彩鮮豔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