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2020-12-19 謝家美食驛站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

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潮州泥燒是類似交趾燒的捏塑製作,最大的不同是只燒一次且溫度不高,雖可做出較細的作品,但相當容易破損。

大吳泥塑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到南宋末年。該村始祖定公(吳靜山)攜眷自福建漳浦南遷至鳳書隴(今大吳村)定居。定公自幼隨父於江蘇無錫經商,並浸染泥塑技藝。他定居後以製作泥塑玩具為生,主要是制「大斧批」泥塑人物,如《趙雲救阿鬥》,其長子繼承此藝,世代相傳,發揚光大,使泥塑逐漸成為潮州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到了元朝,泥塑藝術未能有所創新與發展。明朝中期,大吳泥塑得以初步繁榮。每年的民間傳統佳節、遊神賽會、或婚娶生男,人們都到大吳請丁(丁即泥塑安仔)、購買「喜童」等。明代潮州盛行元宵賽花燈傳統習俗,製作花燈的藝人都要到大吳購買「紗燈頭」(即製作紗燈的人物頭像)。

清末時期,潮州人習慣將皮影與木偶戲合稱紙影(「紙影」原稱「皮影」)。由於木偶戲的發展,將「皮影」稱為「白竹紙影」,而將木偶稱「圓身紙影」。此時,「圓身紙影」取代了「白竹紙影」,加上民間遊神賽會日盛,「圓身紙影」班林立,促使泥塑木偶頭像的生產迅速發展。

大吳人一年四季忙個不停,除農忙外,農閒時挖泥土、練泥、雕塑作品、燒坯、彩繪等,每逢正月元宵節前後,是泥塑製品銷售最旺之時。那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各自採購熱銷的泥塑製品,全村形成一個泥塑製品的自由貿易市場。來大吳採購「泥塑安仔」的商人絡繹不絕,泥塑製品近銷鄰縣近鄉,遠銷東南亞各國。

大吳泥塑源遠流長,其藝術造詣大多都是終日在田中勞作的泥腿子們,用自己腳下的泥土,寄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泥土藝術。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彩,色彩鮮豔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焦點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土唏胡」,是一種用土做的然後過行燒制彩繪,土唏胡有兩個孔可以吹出響聲,口技好的人可以吹出曲子,小時候最喜歡,一個才一分錢,可以玩好久.以前潮汕民間對塗安仔的需求量很大。對新婚人家來說,在勞熱期間上燈,全村的兒童都可以上門討要塗安仔,新婚人家則必須多買些塗安仔送給小朋友以求吉利.拜老爺,保佑生丁。有錢的時候買精緻的,沒錢的時候就買普通的。
  • 潮州大吳泥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批大吳泥塑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最高殿堂,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去年12月,大吳泥塑榮幸地列入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名錄,吳光讓、吳聞鑫、吳宏城三位民間藝術家共20件泥塑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評鑑委員會評議通過並收藏。  今天,中國美術館送來了收藏證書,這是大吳泥塑的喜訊,也是潮州民間藝術的喜訊!
  • 大吳泥塑傳承人吳維清——讓古老味道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這個過程中,他還通過修復大量老塑像,從中窺探先輩藝術的特色和精華。雖然在明清時期,大吳泥塑達到鼎盛,村裡「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浮洋鎮還出現過「泥塑一條街」的繁盛。但經歷了「文革」浩劫,大吳泥塑已趨於沉寂,不為世人所熟知。直到九十年代,由於缺乏足夠的知名度,吳維清的泥塑作品銷路並不大,賣不起價錢,經濟收入十分有限。
  • 回鄉看中國:新春裡的新農村-在大吳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下鄉筆記
    耕耘文化的熱土因為「大吳泥塑」遠近聞名,大吳村成了眾所周知的「藝術之鄉」。自宋末元初以來,大吳泥塑在手工業時代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到了近代,在工業化的衝擊下,許多手工藝逐漸衰落,但大吳泥塑憑藉其藝術性得以成功轉型,在藝術品市場日漸受到關注和青睞。
  • 棗莊市薛城區百年洛房泥塑:用泥土講故事的民間藝術
    昔日頗具鄉土氣息、形態各異的洛房泥塑正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日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周訊報社記者一行來到了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洛房村,走進80歲的張玉明老人,走進百年洛房泥塑,聆聽用泥土講訴的那些故事。(張玉明老人)(張玉明老人飽經滄桑的手)棗莊民間藝術瑰寶:小小泥塑百年歷史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洛房村的泥塑有著悠久的歷史。
  • 74歲非遺傳人「泥猴張」:是黃河泥土滋養了泥塑技藝
    手掌大小的泥團在他手中非常的聽話,只見他放在手心搓了搓,然後用手指推、壓、按、點了幾下,不到一分鐘,一隻生靈活現的猴子便出世了。原來,張希和之所以有著「泥猴張」的稱呼,因為他捏的泥猴表情逼真,深受老百姓喜愛。後來人們逐漸忘了他的名字,都稱呼他為「泥猴張」。黃河古道從一望無際的豫北平原彎彎穿過,在濬縣這裡積澱了千年的黃河泥土。
  • 用泥土塑造的鄉村民間藝術,憨態可掬的小泥人!
    他們喜笑顏開,渾身上下透露著農村質樸純真的氣質......一塊平常的泥土瞬間被賦予了靈魂,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這就是泥塑所帶給人們最大的魅力。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
  • 「新春走基層」大吳泥塑傳承人:盡己所能 留下傳統文化之根
    他幾乎成天扎在十幾平米的工作室裡,置身一堆材料之中,在燈光下一點一滴地繪製廟會用的泥塑。他手中的彩筆翻飛遊走,泥塑小人身上的色彩漸漸地豐富起來。(央廣網發 林露攝)吳維清是「大吳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65歲的他做了40餘年泥塑。
  • 葉培賢:土鄉泥塑者的藝術情懷
    泥塑,俗稱「彩塑」,是中國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  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有這樣一個人,他以自己深厚的藝術底蘊、靈動的表現手法,用泥塑展現土族民俗風情的魅力,他叫葉培賢,是一名普通教師。
  • 史月明:傳承古泫泥塑的「大把式」
    泥塑這東西啊,得慢慢來,慢工出細活……」這位將泥塑過程娓娓道來的師傅,就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雕塑藝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高平民協雕塑協會副主席史月明。提起名字,也許你並不熟悉,但如果看一眼他的泥塑作品,你一定會記住那些從他手中誕生的泥人兒,誇張地笑、放肆地哭,栩栩如生。
  • 百年歷史指尖上的藝術——潮汕剪紙
    潮汕,一塊滋養民間藝術的沃土嵌瓷、木雕、泥塑、抽紗、潮繡、麥稈畫……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如一朵朵亮麗的奇葩在潮汕大地爭奇鬥豔潮陽剪紙,便是這些奇葩中的一朵剪紙是我國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各地都有剪紙藝術流傳由於其創作題材和表現對象大部分來源於生活因此各地剪紙風格各不相同▲具有潮汕民俗特色的剪紙
  • 可以試試始於三國時期的萬州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玩」「捏泥人」,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到距今7千年左右,延續至今。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一直沒有間斷過,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
  • 泥塑:小眾藝術品的現代式生存
    鳳翔泥塑與天津的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泥塑的三大流派。胡鵬飛來北京之前,就暗下決心要靠自己的泥塑手藝養活自己。泥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基。女媧用泥土創世的神話,使得中國人與泥土有著更為親近的聯繫。胡鵬飛對這門手藝是「純粹的喜歡」,他記得一段對「泥人張」創始人的描寫:「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
  • 「玩泥土」玩了一輩子!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匠心】 從小迷上泥塑,憑熱愛至今仍創作不輟 普通的泥土到了他的手中 就能變成充滿神韻的藝術品 簡向東出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從小喜歡玩泥土捏動物。
  • 各種泥塑用具的使用方法圖示
    各種泥塑用具。木棒、木槌是雕塑第一步堆大泥時必須用的工具之一。木槌用來敲實泥塊,使泥塊之間密實並相互粘接,增強牢度。木棒即有木槌的功能,也可以用來拍塑塑像的大體形塊結構。尤其在放制大型雕塑泥模時用得最多。一般初學者備一把小號的就足夠了。
  • 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泥塑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泥塑的材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