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位列「中國三大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的「大吳泥塑」,可謂大名鼎鼎。它就是從大吳村這片土地上誕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的故鄉前畔李與大吳村田園接壤、雞犬相聞,解放初期還曾同是一個行政村。在故鄉度過童年的我,在大吳村讀過幼兒園和小學。少小離家,近二十年來每次回鄉,目睹這片土地發生的變遷,「鄉愁」也在發生著變化。
起先,「鄉愁」是那首《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後來,「鄉愁」是城鎮化衝擊下鄉村日漸凋敝的風土人情,令人感到鄉情已無處安放.....近些年,回鄉的潮汕公路兩旁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樓房變多了、變高了,好幾次回家竟然差點認不到讓的士停車的站點。
今年回鄉,這裡的大吳村更是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個巨變讓人欣喜,令我振奮!
高鐵機場路前的石牌坊
近年來,高鐵潮汕站與潮汕機場相繼落成。作為配套建設,從潮汕公路前往高鐵潮汕站、潮汕機場的「高鐵機場路」開闢建成,其入口就在大吳村口對面。「高大上」的「高鐵機場路」成為村民走向廣闊天地的陸空通途。從大吳村開車到高鐵站不到十分鐘、到飛機場不到二十分鐘,方便快捷。
新年伊始,沿高鐵機場路進入潮汕公路,引人矚目的當是大吳村口剛建成的嶄新而又古樸的石牌坊!
牌坊橫額由書法家撰寫的「大吳村」三個金字光彩奪目,背面則書寫著大吳村古時的名稱「鳳書隴」。石牌坊前面原有的水泥橋修築成石橋,石橋兩側的石欄上刻著「中國泥塑之鄉」「廣東藝術名村」的大字,像名片般向來客昭示著大吳村的歷史和底蘊。
走入村道,更是眼前一亮!
原先年久失修的村道拓寬了,一眼望去豁然開朗。人行道上鋪設了彩色步道磚,豎起了中式古典路燈,村道北邊溝渠旁佔道經營的小攤檔不見蹤影,南邊原來參差不齊的鋪面也變得整齊劃一,裝修為統一的簡式中國風門面,落地玻璃門上一對對充滿祝福的大紅春聯散發著歡樂祥和的喜氣。
眼前這些,是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在大吳村的部分落地成果。根據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建設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的規劃,大吳村因其原有的建設基礎與文化底蘊,被甄選為潮安區五個示範點之一,政府撥款2000萬用於建設。大吳結合村民的實際需要與鄉村的文化特色,將專項經費規劃用於村容美化以及飲水工程的完善,形成了眼前這一煥發現代活力而又不失古典底蘊的鄉村新貌。
正值中午,我在村道找了一家餐飲店吃飯。店主阿叔熱情好客,寒暄了幾句發現原來他還是我家中長輩的老相識,一下子聊得更歡了。談起新年村裡的這一新氣象,他更是開心地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我,作為這裡的村民,他為家鄉的發展感到開心。他說,村道的拓寬和改造使得很多路邊的鋪戶都需要無償拆掉原來店面的違建部分,村幹部動員,村民配合,大家都在規定日期前自行完成拆遷。一來這是支持自己村的建設,另外也是政府這一政策真正讓村民感受到實惠。村民們的大力支持與淳樸民風令政府行政人員讚嘆不已。
「再過不久,潮汕公路邊的綠道就會建成連接到村道口,規劃中的『潮汕環線高速』也將從村邊經過,好像還有個出口在附近!」阿叔高興地說,此時又來了幾個顧客,他興奮的訴說、嫻熟麻利的廚藝還有炊具上那升騰的蒸汽,交織成了一幅蒸蒸日上、安居樂業的動人場景。
飲水思源話鄉賢
村道旁的店鋪百業興隆,主要源於村裡的松昌中學和松昌實驗學校眾多學生群體的帶動。大吳一個村就擁有著兩座具備規模的學校!這不得不提及大吳村的鄉賢對家鄉建設的巨大貢獻。
在村道上,隔著圍牆就能看見松昌中學內一棟棟新建的校舍拔地而起,與原來的老校舍形成了鮮明對比。松昌中學是國家示範性高中,松昌實驗學校也是潮州市標準化學校,這兩座學校為附近區域提供了較為優質的教學資源,三十多年來為高等學府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材,如此成果首先應歸功於鄉賢吳清亮先生。
吳清亮先生就是國際品牌「立邦漆」的創始人,是根在大吳的新加坡華僑。吳先生在異國他鄉事業有成後,不忘根本,秉持一顆赤子之心多次支援家鄉建設,報效祖國、故鄉和親人。他先後以其父母親的名字命名,在大吳捐建了松昌中學、松昌小學、秀英公園、秀英醫院、秀英樓、秀英亭等造福桑梓的公共項目,為大吳村的城鎮化建設打下了重要基礎。
大吳村是著名的僑鄉,像吳清亮先生這樣熱心家鄉建設的鄉賢不勝枚舉。在村裡「華僑之家」的捐資芳名榜上,鐫刻著一行行旅居海外的吳氏子孫的名字,銘記著他們為家鄉發展所做的貢獻。
上世紀九十年代捐建大吳村第一棟現代化高樓「耀玉樓」的吳耀玉先生也是率先捐資建設家鄉的典範。早在1987年,他就與其兄弟吳松俊先生聯合捐資建成了鳳書敬老院。
在敬老院裡,我看到幾位老人正在入神觀看著潮劇。一提起華僑,老人們如數家珍給我講起起像吳清亮、吳耀玉等僑胞的事跡,談到他們在家鄉的建設,更是讚不絕口。「大吳的發展幸得有華僑的支持!」自豪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一位位在外鄉賢飲水思源反哺家鄉,而他們也為父老鄉親所感恩和惦記。濃濃的鄉情和親情成為村民與鄉賢的紐帶,凝聚成家鄉建設的重要推力。雖然他們遠在異國他鄉、大洋彼岸,但仍是關心家鄉和參與建設的地道「大吳人」。
耕耘文化的熱土
因為「大吳泥塑」遠近聞名,大吳村成了眾所周知的「藝術之鄉」。自宋末元初以來,大吳泥塑在手工業時代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到了近代,在工業化的衝擊下,許多手工藝逐漸衰落,但大吳泥塑憑藉其藝術性得以成功轉型,在藝術品市場日漸受到關注和青睞。
從孩童時期,我就對大吳泥塑頗有興趣,出外求學之後也一直關注著大吳泥塑的發展。此行原計劃造訪大吳泥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光讓先生,遺憾的是他剛好外出不遇。雖沒從光讓先生的交談中了解大吳泥塑的近況,但近些年大吳泥塑傳承和發展的好轉已是不言而喻,藝人們的收入和待遇比起過去也真不可同日而語。
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視推動了文化部門對非遺的挖掘與弘揚,昔日的民間藝人逐漸成為公眾的文化焦點。去年,我還看到吳光讓先生亮相在一部以「用心沉澱品質」為主題的商品廣告片中。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提高了大吳泥塑在文化市場的價值,緩解了「難為無米之炊」這最基礎、最現實的傳承困境。
駐足光讓先生的工作室門前,我看到一塊大吳泥塑的宣傳欄。從宣傳欄得知,除了老先生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的大兒子吳聞鑫、小兒子吳宏城已經分別成為省級和市級的傳承人,儼然形成了傳承梯隊。
讀大學時,我參觀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曾特地前往非遺區參觀大吳泥塑,就是吳氏兄弟熱情地接待了我這位老鄉,我觀看大吳泥塑的身影也剛好被深圳《晶報》的記者拍攝成為新聞圖片。轉眼6年過去,放眼當下,更加為吳先生一家以及大吳泥塑的發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回程的車上,我還看到了像吳維清、吳利強等泥塑藝人工作室的招牌,大吳泥塑後繼有人!
激發道德正能量
聰明的大吳人用小泥巴捏出了大藝術,而他們身上更沒有丟失泥土的質樸與敦厚。在大吳村裡,活躍著一群熱心慈善公益、踐行優秀傳統道德的志願者,他們是修德善堂福利會的會員。
「善堂」是潮汕地區類似古代「義莊」的慈善組織,大吳修德善堂至今已有115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修德善堂積極適應現代慈善事業規範化發展的潮流,註冊成立了公益慈善福利會。福利會弘揚中國古代慈善家、潮汕先賢——北宋大峰祖師扶危濟困的精神,在民間開展救助貧困、施財濟物等公益事業。他們的善舉得到了遠近善長仁翁的支持,也帶動許多村民在工作之餘成為福利會的志願者。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己所能行道德、獻愛心、做好事。
在福利會門口,我遇到了正在忙活的福利會理事吳煥光先生。煥光先生高興地把我帶到上一年公示的資助公益芳名榜前,認真介紹善款的收支明細,詳細述說公益活動的開展,臉上洋溢著助人為樂的喜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疑,他們是幸福的!
共治共享大家園
在新建成不久的村委會大樓上,「大吳村文化活動中心」九個大字金光閃閃,兩個小孩在村委大樓前的樹下專注地下棋,身旁的單車上還放著籃球,這大概是他們下棋後的第二玩伴。村委大樓對面就是一個寬敞的文體活動廣場,嶄新的健身器材與寬闊的球場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前來鍛鍊。這些是在村委的帶領下,大吳村民自籌經費建設起來的。
沿著廣場前的新路過去,是村裡新規劃的工業區。在路口旁邊,宣傳欄裡掛著展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宣傳畫。宣傳欄邊一塊慶祝前陣子在大吳村舉行的「潮汕地區吳氏宗親聯誼會」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旁邊迎風飄揚的彩旗上書寫著「崇德尚賢」「謙讓開拓」「恢弘先緒」「至德流芳」等詞語。這些詞是傳統美德,也是吳氏宗親對先祖精神的概括與弘揚。
在宗族觀念深厚的潮汕地區,由鄉村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組成的宗族理事會「老人組」是鄉村基層社會自治的重要力量。「老人組」在傳承民俗、宣揚道德、維護鄉風等方面是村委會的輔助,村委與宗族理事會一道,帶領村民凝心聚力建設共同的新家園。
在村裡,我還看到一首中秋節村民記敘活動、抒發情感的「藏頭詩」。勞動人民用最樸實的話語描繪出對幸福日子的熱愛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紅紅火火、吉祥如意的圖景躍然紙上!
後記
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離不開對「鄉土中國」的繼承,城鎮化的進程繞不過鄉村建設。面對現代化的衝擊,鄉村如何立足傳統實現良好轉型,是亟需我們去關注和探索的課題。安頓好鄉村,留得住鄉愁,也是在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大吳村就是可資參考的藍本。
大吳的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其長久的基礎積累以及政策的傾斜和時代的機遇,有其「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性,並非所有鄉村都可以複製。但其背後自強開拓、崇文尚賢、積德行善、敦親睦族等內生性基因,以及外部政策支持、風貌規劃、文明教化、民間公益以及僑鄉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建設和運營模式,卻是值得借鑑的,這也印證了當下國家正在推進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塑「新鄉賢」、培育文明家風鄉風等政策正當其時。
走訪採風的當天,恰逢立春節氣,這是農民播種開荒的起點,是新一年孕育生機和活力的又一輪開端。我期待,在國家和人民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遼闊的華夏土地上能夠湧現出更多像大吳這樣的新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繹春天的故事!
作者:李迅馳本文寫於2017年新春,為參加人民網2017「回鄉看中國·青年觀察員」採風活動而作。刪節版被評為該活動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