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2020-12-19 未知世界探索者

在小時候,每到春節後正月初在浮洋鎮安仔街就有大吳村民挑擔賣「土安仔」, 種類很多, 有戲劇人物, 動物、胖娃娃、鯉魚童、觀音, 彌勒佛, 有現代也有古裝, 神形逼真, 有大的尺寸和小的尺寸, 大的一對要一塊錢, 但在那個時期, 社會經濟不好, 每月工資最多也就三十多元, 如果是學徒工每月也就五元而已, 買一對安仔確實是要掂量掂量.

「土唏胡」,是一種用土做的然後過行燒制彩繪,土唏胡有兩個孔可以吹出響聲,口技好的人可以吹出曲子,小時候最喜歡,一個才一分錢,可以玩好久.以前潮汕民間對塗安仔的需求量很大。對新婚人家來說,在勞熱期間上燈,全村的兒童都可以上門討要塗安仔,新婚人家則必須多買些塗安仔送給小朋友以求吉利.拜老爺,保佑生丁。有錢的時候買精緻的,沒錢的時候就買普通的。塗安仔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批量生產,銷往潮汕各地,生意好得不得了.

「大吳安仔,銀湖小姐」。「是潮州的俗語,是稱讚浮洋鎮大吳村的

「土安仔」,巧奪天工,美妙絕倫,比臨村銀湖小姐都美麗.

大吳泥塑的用泥特別講究, 需要經過 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個環節. 會用到雕、塑、捏、貼、刻、劃、彩等多種創作技法。泥土在潮州話裡被叫作「牛腱土」,隨處可尋,但質地好壞不一,需要經過老師傅的判斷。泥塑從制胚開始, 把麵團般柔軟的泥巴,固定在胚盤的一根細柱上,這個時候的人偶,男女未分、角色未定,必須一點點塑出姿態,並保證這形態能一直維持下去。泥巴不能太溼,也不能太軟,這是泥塑安身立命的基礎。

九十年代製作一套精品泥塑,從捏塑成型、煅燒到彩繪,一個泥塑人像需要5天完成,製作時只能用原始焙烤方法,成品率較低。難度最大的要耗費一個月。最難的地方是貼塑、給人像穿衣服。泥土碰一下就壞,一個泥塑很可能要做三到四次,做完後還必須等它自然幹,不能曬太陽。幹透後才能燒制,以前樹葉圍成一個坑來燒.燒制完成後再進行

彩繪,彩繪講究的是色料而色料都採用礦料,不是水泥漆也不是水彩色,必須要調配好,否則就會出現開裂的現象,影響這一套作品的價值.

現在, 大吳泥塑的傳承人有很多名師如:

吳光讓,生於1948年,號光合,大吳泥塑第23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大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民間文化技藝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

藝承其父吳來樹(大吳泥塑知名藝人,號裕合),50年來臨藝不綴,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藝術的研究創作。

承祖輩古風,吳光讓泥塑技藝傳統純正,深具潮州民間藝術神韻。作品人物文身生動傳神,衣帶流暢飄逸,深具民間戲劇的韻律美感和濃鬱的潮州鄉土氣息。

吳聞鑫,生於1974年,號鍾記,金合。大吳泥塑第24代傳人,中國民協彩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吳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6年度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第十屆廣東省「新世紀之星」,潮州市第七屆拔尖人才,首屆潮州市民間藝術大師,潮州市最美工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潮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獎者。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大吳泥塑卷》編委。

師從其父吳光讓,追求大吳泥塑古風技法,以「讓作品說話」的務實創作理念為其座右銘。

吳漢松,男,生於1951年,大吳泥塑第二十四代傳人,製作臉譜、安仔頭、紗燈頭、戲劇木偶頭的代表性藝人。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師承父親吳傳家,現是祖傳字號——大吳泥塑「文合」作坊負責人。其作品在粵東地區、閩南地區、東南亞地區等傳統泥塑巿場具有較高影響力,多次獲得展覽評比金、銀、銅獎。

吳宏城,生於1975年,大吳泥塑第二十四代傳人,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潮州市民間藝術大師,潮安縣第五屆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潮安區第六屆拔尖人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

師從其父吳光讓.

大吳村的泥塑傳統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吳靜山帶著家眷從福建漳州到大吳村定居,以製作、售賣泥塑維生,從此,這門手藝世代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全村出現了一百多位泥塑藝人,皆為吳氏後人。

其中,光緒年間的吳潘強是公認的高手。據說,只要一團泥巴在手,吳潘強能在幾分鐘內捏出人像。大吳村當年家家會捏泥、戶戶有作坊的盛況,就歸功於吳潘強將自己捏制的塗安仔翻模供村民沿用。

「大吳泥塑」是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的中國三大泥塑之一。

吳光讓的「金陵十二釵」是怎麼捏成的,「金陵十二釵」中每一尊泥塑從捏泥到成坯大約需要3至4天,給人物彩繪上色也需要3至4天。這樣下來,製作每尊泥塑大約需耗費一周時間,這中間還不包括採泥、陰乾和燒制的過程。如何繪製《紅樓夢》中這12位女子的服裝呢?賈元春的服裝是雍容華貴的皇家服飾,而妙玉的服裝卻是清淨脫俗的佛家衣物,每人都有各自特色。在描繪妙玉的服裝時,胸部和腰間菱形的形狀和大小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一些褶皺處更是難以處理,吳光讓硬是憑著多年的經驗和豐富的想像力將之勾勒出來。正是由於泥塑製作的精細和複雜,加上每尊泥塑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藝術價值極高。

大吳泥塑被列入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大吳泥塑的漸受重視,大吳泥塑工藝品的市場價格也越來越高。泥塑市場潛力得到充分挖掘,為大吳泥塑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些原本不再捏泥塑的藝人也重拾昔日行當,大吳泥塑的從藝人員悄然增加,這門古老民間工藝正迎來新的春天。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新春走基層」大吳泥塑傳承人:盡己所能 留下傳統文化之根
    他幾乎成天扎在十幾平米的工作室裡,置身一堆材料之中,在燈光下一點一滴地繪製廟會用的泥塑。他手中的彩筆翻飛遊走,泥塑小人身上的色彩漸漸地豐富起來。(央廣網發 林露攝)吳維清是「大吳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65歲的他做了40餘年泥塑。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泥塑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泥塑的材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
  • 菏澤麵塑(曹州面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附:山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9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2諸城市文化館20民間文學嶗山民間故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2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21民間文學舜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3諸城市文化館22民間文學莊子傳說山東省東明縣3山東省東明縣文化館
  • 大吳泥塑傳承人吳維清——讓古老味道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捏「塗翁仔」,聽起來似乎只是尋常小玩意兒,然而,歷經700年的傳承發展,潮州民間藝人卻把一樽「塗翁仔」捏得出神入化、巧奪天工。潮州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並稱「中國三大泥塑」。如今,大吳泥塑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塗翁仔」身價隨之倍增。作為該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吳維清卻說,傳統藝術的發展不應受商業經濟影響,一定要保留住古老的味道。
  • 馬應龍眼藥製作技藝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海報 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四百年歷史的「馬應龍眼藥製作技藝」成功入選。近年來有關馬應龍八寶古方適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的臨床實驗論文屢見報導,其獨特功效正不斷被發掘,堪稱我國民族醫藥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科學保護,發揚光大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企業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新的動力和資源。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發展史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
  • 700年傳承,潮州一樽「塗翁仔」捏得出神入化、巧奪天工,馬化騰家鄉...
    捏「塗翁仔」,聽起來似乎只是尋常小玩意兒,但是,歷經700年的傳承開展,潮州民間藝人卻把一樽「塗翁仔」捏得出神入化、鬼斧神工。潮州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並稱「中國三大泥塑」。大吳的「塗翁仔」,不單是用來把玩的小擺件,更被普遍應用於民間各類喜慶、祭奠活動之中,消費範圍一度遠超其它兩個流派。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坎門花龍有了自己的「家」
    11月30日下午,「坎門花龍」傳承活動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台州玉環縣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自己的「家」。  台州玉環縣文廣新局、縣宗教局、坎門街道等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據悉,發源於玉環縣漁區的坎門花龍,是一種富有漁鄉風格的布龍,以大幅度跳躍和「龍繞柱」為主要特色。當地民眾又稱其為「滾龍」或「弄龍」。
  •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華勇 眾所周知,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藝,所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歷史文明。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沒有悠久的歷史。
  • 西華胡辣湯、老子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網訊 12月22號,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周口市西華縣申報的胡辣湯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傳統技藝項目,鹿邑縣申報的老子祭典成功入選民俗項目。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將在北京榮寶齋舉行 嘉賓合影    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廳、榮寶齋共同主辦,榮寶齋、廷懷窯承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展將於2014
  • 紫陽縣文化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2019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
  • 香港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4-12-05 21:23:565日發布消息說,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等4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列入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亮相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臺北消息 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於2015年1月27日12時至2月9日12時在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01大樓F32中華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次展覽共展出木版年畫、剪紙、風箏、琉璃、刻瓷、內畫瓶、麵塑、泥塑、葫蘆雕刻、木雕、玩具、翻花、布偶、魯錦、彩印花布、錫雕、錫鑲、黑陶、砂陶、鋦藝、膠東花餑餑、東阿阿膠、長島砣磯硯、柘溝澄泥硯、青州紅絲硯等60多個非遺項目近兩千件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