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2020-12-19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

發展史

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泥人像

大吳泥塑以人物塑像為主,題材豐富,門類繁多。既有取材於潮劇、民間傳說、古代小說精彩場面的文身、武景、大斧批、臣景、文寸等,又有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造型達120多種的「泥頭絹衣」臉譜頭像;既有各路仙、佛、神的造像,又有俗稱「雜錦」,充滿童真奇趣的胖娃娃、雙童、鯉魚童等玩具塑像。

大吳泥塑尤以即時為活人捏塑肖像最具代表性,為名師高手方有的超群技藝,傳說當年吳潘強大師為地方名流塑像,其畢肖酷似傳神,令真人無不驚嘆稱絕。

製作藝

大吳泥塑專以村西約80畝田中,半米深處的無沙礫、粘性強的米黃色田泥為材料,製作工藝包括煉泥、捏塑、燒坯、彩繪等多道程序,有雕、塑、捏、貼、刻、印、劃、彩等複雜技法。

捏塑工藝中的貼塑是大吳泥塑極具創造性的造型手法和獨特技藝,主要用於古裝戲曲人物的穿戴裝飾。

貼塑是在塑形坯胎上沾貼各色衣袍冠履佩戴,製作方法先把泥團輾成薄至一毫米的泥片板,再用模具印出各種衣袍式樣,經修整後裹在泥坯身上,然後又以各式各樣精心雕刻的大小模具,在薄泥片上壓印出千姿百態的形紋圖案浮花雕,再非常細心地分別粘貼在各類行當角色塑像的衣袍、衫裙、官冠、頭盔、鎧甲、披肩以至腰帶、袖口上。

貼塑的像坯經煨燒和彩繪,產生了特別強烈的浮雕藝術效果,更顯出貼塑的精美精巧精緻,堪稱絕活。

大吳泥塑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工藝精湛,貼、印、彩完美結合,自成一體。臺灣吉特利美術館典藏的一批清末大吳彩塑,雖逾百年,至今仍色彩鮮豔,造型完好,就是其自身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活見證。

2008年,大吳泥塑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大吳泥塑傳承人吳維清——讓古老味道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潮州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並稱「中國三大泥塑」。大吳的「塗翁仔」,不單是用來把玩的小擺件,更被廣泛應用於民間各類喜慶、祭祀活動之中,生產規模一度遠超其它兩個流派。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學做泥塑 體驗非遺
    ↑8月18日,小朋友體驗製作泥塑作品。暑假期間,許多小朋友來到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老街的安徽省級非遺淮北泥塑傳承基地,了解淮北泥塑的文化歷史,動手體驗泥塑製作,感受傳統非遺魅力。新華社發(萬善朝 攝)↑8月18日,非遺淮北泥塑傳承人李繪娟指導小朋友製作泥塑作品。
  • 潮州大吳泥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去年12月,大吳泥塑榮幸地列入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名錄,吳光讓、吳聞鑫、吳宏城三位民間藝術家共20件泥塑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評鑑委員會評議通過並收藏。  今天,中國美術館送來了收藏證書,這是大吳泥塑的喜訊,也是潮州民間藝術的喜訊!
  • 寶雞鳳翔:泥塑展演競風流
    寶雞新聞網訊「之前就聽說鳳翔六營村的泥塑做得好,名氣大,借這次邀請展來鳳翔交流學習,真是收穫不小。」來自山東菏澤的泥塑大師趙東民對參加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頗有感觸。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
  • 河南焦作:中學生泥塑非遺館體驗感受「非遺」魅力
    2020年6月12日,河南焦作,溫縣第二實驗中學學生在一家泥塑非遺館參觀。當日,溫縣第二實驗中學師生來到當地一家泥塑非遺館參觀,了解泥塑文化,體驗泥塑製作,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當日,溫縣第二實驗中學師生來到當地一家泥塑非遺館參觀,了解泥塑文化,體驗泥塑製作,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當日,溫縣第二實驗中學師生來到當地一家泥塑非遺館參觀,了解泥塑文化,體驗泥塑製作,感受非遺文化魅力。6月12日,河南焦作,溫縣第二實驗中學學生在一家泥塑非遺館參觀。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 「新春走基層」大吳泥塑傳承人:盡己所能 留下傳統文化之根
    他幾乎成天扎在十幾平米的工作室裡,置身一堆材料之中,在燈光下一點一滴地繪製廟會用的泥塑。他手中的彩筆翻飛遊走,泥塑小人身上的色彩漸漸地豐富起來。(央廣網發 林露攝)吳維清是「大吳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65歲的他做了40餘年泥塑。
  • 非遺傳承人劉昌偉的泥塑藝術:塑造文化的經緯
    泥塑藝術非遺傳承人劉昌偉  從希臘雕塑典雅而高貴的靜穆與單純,到法國雕塑嚴謹而浪漫的藝術之風,人們都可以從中感悟到人本精神的詩性表達劉昌偉對泥塑的鐘情是他與生俱來的宿命,泥塑的彌久藝術張力和視覺直觀效果可以說是他性靈的物化傳達。中國傳統泥塑藝術有著恢弘的歷史積澱,其渾厚大氣與非凡的浪漫氣質,令後來者沉迷不已。在繼承的基礎上,如何尋求當代泥塑語言的創新,是今天的泥塑藝術家也是劉昌偉面臨的新課題。劉昌偉在學習古代與當代、西方和東方的泥塑藝術實踐中,實踐著他精益求精的創造和恬然淳實的人生。
  • 非遺地圖|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
  • 史月明:傳承古泫泥塑的「大把式」
    泥塑這東西啊,得慢慢來,慢工出細活……」這位將泥塑過程娓娓道來的師傅,就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雕塑藝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高平民協雕塑協會副主席史月明。提起名字,也許你並不熟悉,但如果看一眼他的泥塑作品,你一定會記住那些從他手中誕生的泥人兒,誇張地笑、放肆地哭,栩栩如生。
  • 非遺文化進社區 宿遷40多名少兒感受泥塑製作魅力
    「今天參加這樣的活動,讓我在玩中學,學中玩,既學到了什麼是非遺文化,又增強了我的動手能力,做出了自己喜愛的泥塑作品。」11月15日下午,在宿遷宿城區幸福街道礦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張凡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泥塑作品很開心。
  • 非遺博覽會的濟南元素:皮影戲、魯繡、泥塑等5項非遺項目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濟南皮影戲、泥塑兔子王、賈家窪村傀儡戲等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本屆博覽會線下展覽。據了解,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採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廣大人民群眾線下線上共享精彩。其中,線下展共有「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展三個主題展。
  • 泥塑「達人」劉進潮創作抗擊新冠疫情泥塑
    他是世界非遺傳承者;他為人世間平凡人立過傳;他為抗疫英雄鍾南山塑過像;他為紅色旅遊景點添過色;他為「天下第一莊」組織百人迎過親;他被《大眾日報》《鳳凰衛視》等媒體「推捧人物」;他曾雕塑過《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等2000餘人像;他有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現在, 大吳泥塑的傳承人有很多名師如:吳光讓,生於1948年,號光合,大吳泥塑第23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大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民間文化技藝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
  • 鳳翔泥塑「百鍊成金」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新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胡新明曾帶鳳翔泥塑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舉辦的陝西月活動上展出,受到了追捧。「我當時就想,一定要把鳳翔泥塑傳播到海外去。」 那次出國交流,胡新明帶了兩箱泥塑作品和80公斤泥巴,泥塑作品被迅速搶購一空,80公斤泥巴做出來的泥塑,完成一件就被買走一件。「我當時就立志要把鳳翔泥塑發揚光大,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泥娃娃不是泥,它是金。」
  • 高密市泥塑藝術進校園 傳承之花處處開
    在高密市,泥塑藝術已經融入到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孩子們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可以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們從小學習、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熱情,從而使泥塑藝術在年輕一代中得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