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
發展史
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泥人像
大吳泥塑以人物塑像為主,題材豐富,門類繁多。既有取材於潮劇、民間傳說、古代小說精彩場面的文身、武景、大斧批、臣景、文寸等,又有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造型達120多種的「泥頭絹衣」臉譜頭像;既有各路仙、佛、神的造像,又有俗稱「雜錦」,充滿童真奇趣的胖娃娃、雙童、鯉魚童等玩具塑像。
大吳泥塑尤以即時為活人捏塑肖像最具代表性,為名師高手方有的超群技藝,傳說當年吳潘強大師為地方名流塑像,其畢肖酷似傳神,令真人無不驚嘆稱絕。
製作藝
大吳泥塑專以村西約80畝田中,半米深處的無沙礫、粘性強的米黃色田泥為材料,製作工藝包括煉泥、捏塑、燒坯、彩繪等多道程序,有雕、塑、捏、貼、刻、印、劃、彩等複雜技法。
捏塑工藝中的貼塑是大吳泥塑極具創造性的造型手法和獨特技藝,主要用於古裝戲曲人物的穿戴裝飾。
貼塑是在塑形坯胎上沾貼各色衣袍冠履佩戴,製作方法先把泥團輾成薄至一毫米的泥片板,再用模具印出各種衣袍式樣,經修整後裹在泥坯身上,然後又以各式各樣精心雕刻的大小模具,在薄泥片上壓印出千姿百態的形紋圖案浮花雕,再非常細心地分別粘貼在各類行當角色塑像的衣袍、衫裙、官冠、頭盔、鎧甲、披肩以至腰帶、袖口上。
貼塑的像坯經煨燒和彩繪,產生了特別強烈的浮雕藝術效果,更顯出貼塑的精美精巧精緻,堪稱絕活。
大吳泥塑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工藝精湛,貼、印、彩完美結合,自成一體。臺灣吉特利美術館典藏的一批清末大吳彩塑,雖逾百年,至今仍色彩鮮豔,造型完好,就是其自身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活見證。
2008年,大吳泥塑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