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骨粥在廣東地位很高,隨處可見,論如何做好吃,可能眾說紛壇,因人而異了!因為鹹骨粥的做法可分成3大派,即是「廣府鹹骨粥」、「客家鹹骨粥」、「潮汕鹹骨粥」。各派的做法都存在差別,例如廣府派的煲出來的粥粘稠綿香,潮汕的做法則相反,鹹骨粥的特點顆粒分明,鮮美香醇,客家的則喜歡加入菜乾提鮮增香。
但,核心是相同的,好吃的廣東鹹骨粥離不開原料的選擇、搭配、處理,以及煲粥的技巧。
——食材的選擇
●豬骨的挑選:既然是鹹骨粥,那麼主料豬骨的選擇就至關重要。不管是選哪一種豬骨,首先必須是新鮮的,畢竟鹹骨粥的鮮香來源於此!其次,建議選龍骨(廣東人的叫法,龍骨的學名是豬脊骨),或者筒骨(即是大骨)。
對於不熟悉這道粥的人來講,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要選肉少的豬骨,而不是肉多的排骨呢」?
其實,鹹骨粥吃的是「骨香」!意思是說骨頭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粥,通過煲煮將豬骨髓精華釋放到粥水裡,米粒吸收了它的鮮甜與骨香,從而變得可口且營養。所以,並不是為了吃肉,而是它的味道,那麼則要選擇肉少的骨了,味道才夠濃鬱。
●米的選擇:建議不要用陳米,或者秈米,更不能是糯米了。最好是用新米,可以是東北大米之類的。不過,在廣東當地煲鹹骨粥,一般是用珍珠米(粳米的一種)。
為什麼要選珍珠米呢?容我簡短有力介紹下其中的原因:
一是米質油潤,煲粥容易「起膠」。
二是自帶香甜,能結合骨頭的鮮美。
三是價美物廉。
四是習慣使然!
——食材的搭配
●傳統的做法,要加入瑤柱(乾貝)提鮮,它的鮮與味精的鮮不同,前者鮮得自然,鮮得香,鮮得回甘!瑤柱可以說是廣東飲食菜譜中的「常客」,出沒於湯品和粥中,例如各式砂鍋粥,均有它的身影。其它的配料很簡單,生薑片、芹菜珠(芹菜切粒)、香菜。
●當下的做法,演變出了許多新花式,例如客家派做法,在傳統基礎上再加入菜乾,花生之類的,廣式做法有時會加入淮山(山藥),潮汕做法則習慣加入冬菜、蝦米等。
——食材的處理
製作鹹骨的步驟,飯店的做法與家常的不同,前者是為了提高出品的效率,和適應大眾口味,因此對排骨的前期處理相對商業化。
●去腥:排骨先用清水浸泡一個小時以上,漂白排骨內部的血水。
●醃製:加入鹽(10斤豬骨放1.5斤鹽),八角、香葉、拍姜、小蔥拌勻醃製3小時以上。
●蒸製:醃製入味的排骨進行蒸製20分鐘,然後挑出配料棄之。自然降溫後封上保鮮膜放冰箱冷藏,客人點鹹骨粥到時,取出加工,提升了效率,節省時間。但家常的做法不必如此,後面會講到。
——煲粥的技巧
●首先砂鍋:砂鍋煲出的粥口感較好,其次保溫性強。
●煲粥火候:大火猛煲,是潮汕一帶的常見手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煲出「米油」。而廣式講究的是文火慢煲,煲得幾乎不見米粒,綿綿稠稠。兩種哪種好吃?還是那句話,「因人而異,習慣使然」。但不管是小火與大火,都必須控制好時間,以及掌握其中的小技巧,才能煲出一鍋上佳的鹹骨粥。
下面分享做法過程,更清晰了解鹹骨粥的特點。
廣東鹹骨粥(家常美味做法)
主料:豬脊骨1斤,珍珠米適量。
配料:乾貝十幾粒,香菇2個、八角1個、香葉2片、生薑、芹菜、香菜。
調料:鹽、胡椒粉、味精、料酒。
【製作過程】
1、做鹹骨粥最好是提前一晚準備,骨頭才能醃製入味,首先豬脊骨剁成合適的塊狀,然後浸泡清水一個小時,期間多換幾次清水,去除血水和異味。若是嫌時間長,則放流動水衝泡十分鐘。
2、豬脊骨瀝乾水分,放八角、香葉、生薑塊(拍散即可)、50克的鹽、少許料酒,拌勻醃製,封上保鮮膜,放冰箱冷藏至隔天。
3、乾貝洗淨後加半碗開水浸泡15分鐘,然後撈出乾貝,用刀壓散搓成絲備用。注意泡乾貝的水不要倒掉,等會要派上用場。
4、淘米洗淨加水浸泡20分鐘待用。
5、醃製入味的豬脊骨放入砂鍋,加入適量的清水(跟平時煮粥的同等),放入2片生薑,乾貝絲和浸泡過的水,轉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接著上蓋,轉成中小火煲20分鐘。
6、時間到後,放入泡發瀝乾水分的大米,先大火燒開,然後放入少許的豬油,繼續大火沸騰10分鐘,期間要注意攪拌,避免粘鍋了。接著轉成中小火煲15分鐘。
7、將要出鍋時,加胡椒粉和味精調味即可,無需放鹽,拌均勻關火,撒上芹菜粒和香菜,完成。
鹹骨粥怎麼做好吃?個人的觀點解說完畢,相信只要掌握了食材的挑選和搭配、處理,以及注意煲粥的細節,做出一鍋比外面貼心美味的鹹骨粥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