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瑤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判斷一個人真正出名的標準是什麼?
可能是百度為Ta建立了一個百科詞條?
或者一出現在公共場合就會引來拍照+圍觀?
最近我發現了另一個判斷標準,那就是給出一個或幾個標籤,你會立刻想起這個人的名字。
比如提起「讀書點亮生活」「培養閱讀習慣」,你要是能想起樊登,那說明我們幹得還不錯。
再比如,提到「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萬有引力」「三大運動定律」,你要是能想起艾薩克·牛頓,那說明他在人類科學史上幹得也不錯。
不錯倒是不錯,可是只通過標籤去了解一個人,就好像吃紅燒肉只吃精瘦肉一樣,是感受不到靈魂的。
我能有此番感悟,完全因為最近讀了一本「奇書」,從方方面面把牛頓這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扒了個底兒透。
看完之後我只想說,牛頓還真是……
和我想得不太一樣呢。
牛頓的性格是什麼樣的?
同時代的人這樣評價他:「這人的脾氣是我所知道最可怕、謹慎、可疑的。」
他一生獨來獨往,從未與人發生過親密關係,一直到他84歲過世為止。他就像一個高度緊張的偏執狂,此生一直在「瘋狂的邊緣」與「陷入瘋狂」之間來回切換。
1664年4月開始,瘟疫席捲了倫敦,劍橋大學被迫停課。二十二歲的牛頓不得不捲上鋪蓋,回到母親的農場幫忙。
就這麼宅了兩年之後,牛頓發明了微積分。
說到微積分,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天才: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人們一直想弄出個究竟——到底誰抄了誰?
其實不存在什麼「誰抄了誰」,兩個人是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當時牛頓在母親的農場幫忙,而萊布尼茨生活在路易十四時期的繁華巴黎。對於「世界的某個角落可能有人在做同樣的事情」這一點,他們根本沒空考慮。
巧合的是,兩人都覺得自己的發現意義重大,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守口如瓶。
1693年,在距萊布尼茨聲稱自己發明微積分近十年之後,牛頓還給他寫過一封滿是溢美之詞的信。1701年,在出席柏林皇宮的晚宴時,萊布尼茨也公開稱讚牛頓把上帝創世以來超過一半的數學成就完成了。
但這些都是場面話,兩人在多年來一直極富心機的表面互相稱讚,私下互相詆毀。他們都曾以「匿名發帖」的形式惡意攻擊對方,然後在聽到別人談起自己造的謠時裝出一副扼腕嘆息的模樣。
牛頓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如果某個問題被他盯上了,不管花費多久,直到解決才算結束,為此他可以不眠不休不怎麼吃飯長達數月之久。
有個朋友為此嘲笑他,「他託盤裡剩下的食物都把貓養肥了。」
為了弄清楚眼球的形狀是否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顏色,牛頓把指甲銼刀的兩端磨平,然後冒著失明的危險將銼刀伸進眼球與骨骼中間,用其末端推擠自己的眼睛。
根據他在筆跡中的記錄,這種擠壓使他的眼前出現了深色和彩色的圓圈。
而且接下來他還利用自己的眼球做了更無情的實驗,比如「持續用銼刀摩擦眼睛」「同時手持眼睛和銼刀」等等。
17世紀是一個對鍊金術狂熱的時代,人人都相信鍊金術可以生成一種名為「哲人之石」的液體,喝下去可以長生不死。但似乎沒有人比牛頓更樂於此道,他用了約五十萬字的筆記來記錄自己各式各樣的鍊金術實驗。
一本《戰爭與和平》差不多也是這個字數。
牛頓一生都想證明,上帝創造了一個完美的世界,但其中的奧妙只能被極少數有智慧的人理解。
而他自己就是這個天選之子。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蘋果落下來砸中了牛頓的頭,這讓他發現了萬有引力。
實際上,這很有可能是牛頓意視到自己未來會「紅」,所以杜撰了一個故事來增添自己的傳奇性。
因為歷史學家仔細閱讀他的私人文件後發現,牛頓是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慢慢理解了引力,並非只是靈光一現。
羅伯特·胡克認為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卷中「引力減弱」的部分是他的發現,二人從此爭鬥不斷。
牛頓因此不想發表第三卷《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甚至在胡克逝世之前遠離皇家學會,在1703年胡克逝世後他立即就任學會主席一職,並在學會搬遷新址時扔掉了胡克唯一的畫像。
要不是發現彗星的哈雷一直寫信勸牛頓,後人就真的看不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卷了。哈雷像秘書一樣負責和印刷商對接,幫他們理清無數深奧的圖片,幫助他們校訂書中的文字,並且能最終能得到牛頓的首肯,讓脾氣古怪的他滿意。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於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海水的吸引力而引起的,這是公認的潮汐現象的科學解釋。
但是牛頓一輩子都沒見過大海。
看到這裡你或許想問,這本書叫什麼名字啊?
答案是《機械宇宙》。
除了牛頓,這本書還讓我認識了其他科學家奇葩的一面,比如發明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定律的波義耳堅信幹糞便粉能治療白內障;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第谷用黃金「墊鼻子」,還得隨身揣著膠水,因為一天至少掉八回……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收聽《機械宇宙》精華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