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衛星詳解: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銜接協調?

2020-11-13 京師律師學院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侵刪




全文共2042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草案」)面世後,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其所規定的內容和《民法典》原有規定之間如何進行規範性的協調?

11月5日,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在北京召開。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圍繞這一問題,在大會「個人信息保護」分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個人信息保護的規範協調與體系展開——從《民法典》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演講。


申衛星指出,上述問題既是立法者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也是未來法學研究和執法、司法的重點所在。「只有協調恰當,才能構建出一個科學的個人信息保護統一體系。」


一、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的規定不一致,怎麼辦?


草案立法說明中強調,起草工作應把握權益保護的立法定位,特別是與《民法典》等有關法律規定相銜接,充實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規則。


由此,申衛星提出了兩個基礎問題:「目前的草案與《民法典》之間在具體規範上如何銜接與協調?在規範協調的情況下,又如何進行個人信息保護的周密體系設計?」


要判斷如何協調兩部法律之間的規定,需先確定兩部法律的適用關係。


而從立法時間上看,《民法典》制定在前,《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定在後,根據《立法法》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在二者重合的範圍內,《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的規範如何協調?


《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之間的規範需要協調的主要原因,即為二者出現了不少針對「同一事項」的規定,比如個人信息的定義就在兩部法律中有著不同的表述。

申衛星提到,《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定義從《民法典》的「識別說」拓展到「關聯說」,並排除「匿名化信息」,總體而言擴大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

就拓展的理由,申衛星分析道,「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定位是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綜合立法,它的保護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民法中的授權,還包括行政處分。如果充實這些內容,我覺得個人信息保護範圍的擴大不無道理。」


此外,兩部法律對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同意問題的定義與規定也存在差異。


《民法典》中要求行為能力不健全的自然人,不論成年與否均只能由其監護人同意。在草案中,上述主體則被具體化為「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並不包括行為能力不健全的成年人。


「十四歲到十八歲之間的未成年人怎麼辦?」申衛星提出疑問,「這一部分未成年人是可以本人同意還是需要其監護人同意,立法者最好給出更明確的回答。」


除以上兩個問題外,申衛星還提到,兩部法律中關於個人信息的委託處理規定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草案第22條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委託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與受託方約定委託處理的目的、處理方式、個人信息的種類、保護措施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並對受託方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監督。同時規定,未經個人信息處理者同意,受託方不得轉委託他人處理個人信息。


「它沒有明確在轉委託時要不要得到信息來源主體的同意。」申衛星指出,「這也是立法中有必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據草案,受託者因不能「自主決定」個人信息處理事項,故不屬於信息處理者,「告知—同意」的詳細規則也無法適用。

而在《民法典》中,除有效的委託合同外,受託人處理個人信息需取得信息主體或其監護人的同意。「為了充分保護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權益,我覺得應該將委託處理納入知情同意原則」,他表示。

三、個人信息保護的周密體系如何設計?


在規範協調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等相關法律之後,又該如何進行個人信息保護的周密體系設計呢?換言之,草案如何在個人信息保護體系上對《民法典》作出進一步的發展呢?


「從《民法典》到《個人信息保護法》,其實都在變化的過程當中,在立法中進一步強化和細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申衛星說。


據草案總則第一條,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權益,規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保障個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促進個人信息合理利用。申衛星對此持肯定態度,他表示,「既要保護個人信息,更應該促進個人信息包括自由流通在內的利用,這是很必要的。」


他還將視線聚焦於法律對私密信息和敏感信息的定義和規定。「敏感信息的範圍可能要比私密信息寬一些」,據《民法典》,私密信息被定義為具有「不願為他人知曉」的性質,而草案將敏感個人信息定義為「一旦洩露或者非法使用,可能導致個人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危害的個人信息」。


「我覺得要表揚《個人信息保護法》對敏感信息判斷的基準,就是信息洩露導致的歧視問題,這是最核心的。」申衛星稱,「這種敏感信息的敏感度就在於它本身會產生歧視。」


他還提出,敏感信息要不要受到與私密信息同等的保護程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私密信息在《民法典》中被納入隱私保護的範圍,而隱私的保護標準是最高的。同時,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它的要求是必須明確的。


相似的,草案中規定敏感信息是需要單獨同意的。申衛星表示,「這所體現的就是敏感信息較高的保護標準。所以在敏感信息上,要明確目的和使用的充分必要性,同時強化告知義務和同意要求。」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原標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表示,該草案沒有具體列舉個人信息範圍,避免了立法重複;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
  • 法工委發言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人臉識別等 作出專門規定
    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在記者會上介紹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的專門規定。  嶽仲明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 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由此可見,個人信息的保護並非一個單純的禁止他人使用或排除他人侵害的問題,而是需要在自然人的權益保護與信息自由之間進行協調。顯然,這與隱私權主要是禁止他人侵害隱私,不存在對隱私進行使用的規範路徑有所不同。二、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的發展我國最早對個人信息收集、利用和保護加以規範的法律是刑法。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表示,該草案沒有具體列舉個人信息範圍,避免了立法重複;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陝西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王浩公認為,以往立法中以能否「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作為對個人信息判斷標準,草案將其擴展到了「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增大了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同時,草案對個人信息的界定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使立法保護的對象範圍更明確。
  • 數據被收集 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表示,該草案沒有具體列舉個人信息範圍,避免了立法重複;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陝西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王浩公認為,以往立法中以能否「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作為對個人信息判斷標準,草案將其擴展到了「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增大了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同時,草案對個人信息的界定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使立法保護的對象範圍更明確。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什麼是個人信息?本條採用了「概括+列舉」的定義模式,同時「等」的使用保持了個人信息定義的開放性,為個人信息的未來保護預留了空間。
  • 八大看點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個人信息安全
    雖然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 【提醒】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表示,該草案沒有具體列舉個人信息範圍,避免了立法重複;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程嘯  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格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領域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
  • 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⑥個人信息保護
    這部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典,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就一起走進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推出的專題策劃——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系列普法動漫,來了解民法典要義,普及民法典知識吧。今天推出系列第六集《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⑥個人信息保護》。
  • 行政法如何對接民法典?產權續費、信息保護仍需具體規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行政法如何對接民法典?產權續費、信息保護仍需具體規範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審議通過,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被稱為法典的法律,1260個條文涵蓋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的三種請求權進路
    1890年,當布蘭代斯和沃倫在《哈佛法律評論》發表《論隱私權》一文還只是討論照相技術和報刊侵入私人領域的隱私保護問題時,或許沒有想到,他們所討論的隱私權問題在一百多年以後會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而備受矚目,並且會超越傳統的隱私保護實踐而轉向更為豐富的個人信息保護實踐。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基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民法典的規定,我們應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策略、目標和限度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民法典是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階段性立法回應。鑑於個人信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民法典人格權編採用專章的方式對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一併予以保護,並對個人信息的類型、收集、更改或刪除做了初步規定。
  • 王利明、申衛星……法學大咖雲集,一起探討了這件事
    通過三個課題組的論證,我們了解了各課題組擬研究的內容、方向和需求,開題論證已達到預期目標。對大家高度關注的民法典司法解釋,最高法院非常重視各位專家教授的研究建議。民法典中大量制度需要研究,新舊法之間如何對接,如何應對司法審判及各級法院法官的需要,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
  • 實錄|2020烏鎮·網際網路檢察論壇: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
    馮小光表示,在民法典即將正式實施的時候研討有關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特別是司法權在其中的作用恰逢其時。他從現實案例、司法狀況和相關法律制度三個方面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救濟途徑和制度安排的理論背景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點出了關於個人信息的侵權事實大量存在,但司法案例卻很少的怪圈源頭。最後,他從檢察工作實際出發,建議檢察機關融合「四大檢察」職能,形成保護個人信息的合力。
  • 民法典與百姓生活|多種法律手段保護個人信息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到類似的騷擾電話,從推銷房產到育兒養老,花樣百出,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個人信息遭到洩露。  隨著網絡科技及信息交互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料的記錄方式花樣翻新,信息獲取、保存、使用、流轉變得更為方便快捷。人類社會已經從簡單的信息保有社會向大數據信息利用社會轉變,使得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不斷擴大,相關利益關係呈多樣化、複雜化。
  • 忠言法意|丁宇翔: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的三種請求權進路
    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在大數據加持的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的保護已經成為保護自然人人格尊嚴的世界性課題。法與時轉則治。在全球範圍內的個人信息保護浪潮風起雲湧之際,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首次從法典的高度,表達了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鮮明立場,並充分藉助其科學體系和規範,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請求權進路,較為嚴密地編織了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之網。
  • 共學民法典(四十五)!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民法典將會在我國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發揮核心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國的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人民權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將獲得本質的提升。」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民法典!
  • 民法典來啦:個人信息被出售怎麼辦?
    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較現行法律,有哪些新變化?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江西頭條、北京市盈科(南昌)律師事務所特別策劃「民法典來啦」,用短視頻的形式帶領大家學習更多民法典小知識,為你的生活保駕護航。上周是江西第七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個人信息保護再次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