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兩個小寶貝到了吃午點的時間,剛好看到寶貝們正玩得不亦樂乎,就想安靜的在廚房準備一下午點,半個小時後,你們能猜到會發生什麼樣的驚喜嗎?
肯定猜不到吧,也出乎我的意料,等我忙完出來的時候,我受到了別樣的「驚喜」,或者是驚嚇,我的床不但被整個洗了,而且上面還有積水,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米八的床,不但整個浸水,而且還有大量積水。
說實話,看這一幕,我也很崩潰,床單褥子無一倖免,但是內心有一聲音提醒我,
「不要生氣,這是孩子的天性。」
想到這裡,我就被這場狼狽的場面震驚了,因為被我揭起來的褥子都在實實在在滴水。和女兒的對話,更是剛我啼笑皆非。
我:「點點,為什麼要把水倒床上?」
女兒:「洗油(衣)服。」
我:「那要在衛生間裡洗,不能抱床上洗。記住了嗎?」
女兒:「記不(住)了。」
看著女兒回答的有模有樣,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但是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這不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認可孩子的天性,不要急於對孩子做出好和壞的評價
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鬼靈精怪,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難免會做出一些我們成人世界裡,看起來毫無意義,甚至破壞和諧的事情,讓我們這些作為父母的感覺無比憤怒。但這才是孩子的本來樣子。
就像我看到過的一本小學生創意塗鴉筆記,《了不起的小蓋茨》一書中的湯姆.蓋茨,湯姆·蓋茨的生活裡處處充滿了爆笑和搞怪。小蓋茨是一個熱愛音樂,熱愛繪畫,還自詡小天才的「熊孩子」。
在學校,小蓋茨是老師們「關注」的重點對象——每天,他總是踩著點兒到學校,不斷找藉口拖欠作業,策劃各種惡作劇。
但這不代表小蓋茨就是一個被大家厭棄的「熊孩子」,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熊孩子」真可謂是讓人心聲恐懼。
而小蓋茨雖然搞笑無釐頭,卻又是讓老師們呵護有加的「小天才」——小蓋茨年紀不大,卻組建了樂隊,並在畫畫方面顯示過人才華。
可以說,小蓋茨也是很多成長中少年的真實縮影——他們並非標準「好學生」,又調皮,又聰明,又驕傲,又好學,他們有過人的天賦,也更期待家長和老師的讚許和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
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所以在孩子探索的路上,可能會有很多天性使然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急於評價事情本身的好與壞,也不是著急打壓,而是要注意觀察,理性分析,然後運用合理的管教方法。不要澆滅孩子天性裡的「自由之光」。
遏制天性,孩子可能會出現少年老成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裡的老師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今天,我讓班上同學寫下自己的新年願望,我說:「什麼願望都可以,只要是自己真正想法就好。」我以為同學們會一窩蜂的踴躍,結果出乎意料。大部分孩子都說沒想好,只有個別孩子寫下了「希望我考試考得好。」「希望我能養一隻小兔子。」「希望我能有一條小狗。」總之,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我感覺很失望,問孩子們,「你們想要什麼?」只有一個孩子說想要賽車。
我被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因為花朵一般的年紀,本該是有五彩斑斕的世界,但是為什麼我們很多孩子,像被遙控操作了一樣,連夢想都是千篇一律呢?放眼望去,我們多少家長不會嫌棄孩子的搞笑無釐頭;又有多少家長沒有遏制過孩子得天性使然。
「你成天就幹些沒意義的事情,與其做那些沒意義的事,你還不如去都兩本書。」「你太貪玩了,那麼無聊的遊戲,能當飯吃嗎?你指望以後用它來養活你自己麼?」「你看看人家東東,放學就是做作業讀書,從來不自己出來玩。不像你,成天只會玩無聊的遊戲。」
當孩子成天會面對這樣的高壓,試問他的世界裡還有五彩的顏色嗎?這樣的孩子還能像孩子一樣成長嗎?給孩子一個失去色彩的童年,真的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嗎?讓孩子「未老先衰」,看上去,非常少年老成真的是我們的目標嗎?
不是,我相信,我們都希望孩子存在著天性裡的「自由之光」,鬼靈精怪的成長,成為自帶光環的「陽光少年」。就像《了不起的小蓋茨》中的湯姆.蓋茨,雖然平凡普通,但是聰明伶俐,能夠非常有智慧的平息危機,有滋有味的快樂成長著。
營造一個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的環境
1、給孩子一個「抱持性環境」
什麼是「抱持性環境」
「抱持性環境」,用英文講就是「holding environment」。在親子關係裡,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種「情感支持」的環境,以減少外界刺激為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近播出的教育類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爸爸馬皓文讓人很感動。他從不壓制兒子馬文的天性。只會給兒子一種「抱持性環境」。就是在孩子成長中,不斷給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話,就給他幫忙。不貶低、不評價、不限制。抱持性環境的意義,是支撐孩子去發現,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無論面對洪水、質疑還是欺負,他都一如既往,終於兒子從一個人人嫌棄的學渣,逆襲成一名自信的學霸,並找到人生理想,最終成為了一名航天員。
2、「情感投資」,會讓孩子樂觀向上的天性
克萊裡.薩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思想,從悲觀走向樂觀,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發生改觀。
保護孩子的天性離不開父母正能量的引導。消極的心態會導致負能量的結局,而積極的心態才會產生正能量的結局,無論孩子以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或者坎坷,只有父母今天積極的情感投資,才會成就孩子明天順利達到自己想要的彼岸。
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故事裡有一位老媽媽每天都在哭,有個和尚問她為什麼哭,她說: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開染房,一個買雨傘,雨天我替開染房的女兒擔心,晴天,又為買傘的女兒發愁。」
和尚說:
「你為什麼不倒過來想,雨天你想買傘的女兒,晴天你想開染房的女兒,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是啊,人的一生處處都是選擇題,所以在保護孩子天性的前提下,我們要讓孩子學會選擇積極樂觀的一面,當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時候,即使面對挫折,也能堅強勇敢地面對,我們要告訴孩子,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想要什麼樣的活法,要看自己做什麼樣的選擇。
3、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很多時候,在父母的潛意識裡,認為保護孩子的天性,就是由著孩子上天入地,隨性而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就像萊蒙特說過的這句話: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是的,任何事都有它的規則存在,所以在保護孩子天性上,毫無原則地放縱,並不是保護,而是毀滅。
尊重和保護孩子天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告訴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問題,只要不影響別人,不能傷害別人,更不能傷害自己,在不突破上限和底線的範圍內,可以自由發揮。但是過了線就絕對不能支持,就像前段時間裡那個拿火鍋湯潑女孩的「熊孩子」,他的父母覺得他是天性使然,只是一個孩子,但在我看來,這從來不是值得辯解的理由,這個孩子的父母沒有給孩子的天性做過規則意識的引導。所以,孩子的天性沒有了約束。
錢兒媽曾經一本書《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在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事是父母無能為力的,是需要孩子自己摸爬滾打闖出來的,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作為孩子天性的引導者和維護者,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鬼靈精怪的長大。
我是點兒媽媽,是一個二胎媽媽,左手執筆,右手育娃。用學習和思考的態度,努力走在做一個好媽媽的路上,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