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212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文/管見 主播/張彬
前幾天,一位家長向我諮詢:
管見老師,我孩子5歲,性格偏內向,比同齡人要更「成熟」一點,所以顯得很懂事。
我最近發現,她謙讓的品質在生活中展現太多了,謙讓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二來是因為我自己的教育。
平時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糾紛,我總會勸她,要不我們讓給對方吧?
其實我的勸,也不是發自內心的,但因為對方的父母不說話由著孩子,那總得有個人出來勸,對吧?
可能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女兒慢慢覺得什麼東西都要讓給別人,甚至把好的東西,有利於自己的都讓給了別人。
我跟她談過,我說讓給別人不是必須的,你想讓就讓,不讓也沒錯,自己開心最重要。
沒想到女兒說:我想讓別人開心,我讓別人時,我心裡是開心的。
家裡人也勸她:你要自己先有了,自己足夠了,再去讓別人,不能好的都讓給了別人。
結果女兒就不高興了,扭頭就走開。
有時候,她的謙讓讓我覺得她很大氣,有時候,又擔憂習慣成自然,將來什麼都不爭不搶,會把真正的機會都讓出去了。
我想請教一下老師,對這樣的謙讓有什麼看法?盼回復。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擔憂,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心結:
一方面,按照公序良俗的要求,平時在教導孩子要謙讓,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因為過分謙讓,而不斷吃虧,甚至失去所有的機會。
內心十分糾結。
這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問題是怎麼把握。
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肯定是好的品行,最有名的謙讓故事,就是孔融讓梨,四歲的孔融,把大個的梨讓給了哥哥,還說,我是小的,當然應該吃小梨。
這就是公序良俗的基本道理,當然,作為孔融的哥哥反過來也可以謙讓:我是大哥,應該照顧弟弟,讓弟弟吃大的,好快點長大。
我願意相信,如果孔融家裡每天都吃梨,那麼他們家人一定不會天天讓孔融吃小的。
這就涉及到謙讓的相互性。
如果一個人老是謙讓,而對方無度索取,甚至像螞蝗一樣叮住吸血,這個時候,誰謙讓,誰其實就在受辱。
那麼,該怎麼來判斷謙讓有沒有過度了呢?
我的答案是:就看這份謙讓,有沒有讓當事人感覺到屈辱。
換句話說,你是開心的真謙讓,還是委屈的假謙讓。
這個標準,每個人不一樣,只有自己才能正確感受。
如果用這個標準衡量,文章開頭說的那個女孩的謙讓,就不是過度的,因為她自己說:
我讓給別人時,我心裡是開心的。
我甚至覺得,這個小女孩很大氣,如果一直有這樣的胸襟,一輩子幸福是大概率的事。
但孩子有時也會說謊,至於她是不是真的開心,這要靠父母細心觀察。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謙讓的,有的事是天然不能謙讓的,比如100米比賽,你不能因為謙讓別人,而故意跑得很慢,甚至棄權,而應該竭盡所能,奮勇爭先。
比如考試,你不能為了讓別人都比你好,讓自己成為墊底的那一個,而故意做錯題,甚至裝病不去考試,而應該平時好好學習,考試時發揮水平。
這不是謙讓,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概括的說就是,我可以謙讓,但必須擁有公平。
作為家長,幫助孩子認識到哪些可以謙讓,哪些當仁不讓,就可以了。
另外,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認為謙讓會失去所有機會。
這裡送給大家兩句話,慢慢去品。
一句是思想家老子說的: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另一句是本地的大俗話:
遲來的和尚吃厚粥。
謙讓是美德,當仁不讓是擔當!
一、「熱愛2020」群(群友自己決定一個喜歡的項目,每天堅持並在群裡打卡),目前91人。
二、「思維訓練營」群,目前101人。
三、「每天耕田」(每天寫作)群,目前80人,群裡要求所有的人每天堅持寫作並打卡,還有文壇大咖隨時指導,你來不?
四、「進一寸的歡喜」(英語學習)群,目前130人。
五、「野蠻人之家」(運動健身)群,目前41人。
想進相關群的,請加我微信19857550198。
管見
高級編輯
中國網錢江潮評特約評論員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特約評論員
浙江省電視藝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張彬
主任播音員
浙江省電視十佳主持人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浙江卷】「滿分作文」(2018)
【浙江卷】「滿分作文」
撐下去,贏下來
不見,更是一種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