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謙讓,當仁不讓

2021-03-01 管見參考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212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文/管見 主播/張彬

前幾天,一位家長向我諮詢:

管見老師,我孩子5歲,性格偏內向,比同齡人要更「成熟」一點,所以顯得很懂事。

我最近發現,她謙讓的品質在生活中展現太多了,謙讓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二來是因為我自己的教育。

平時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糾紛,我總會勸她,要不我們讓給對方吧?

其實我的勸,也不是發自內心的,但因為對方的父母不說話由著孩子,那總得有個人出來勸,對吧?

可能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女兒慢慢覺得什麼東西都要讓給別人,甚至把好的東西,有利於自己的都讓給了別人。

我跟她談過,我說讓給別人不是必須的,你想讓就讓,不讓也沒錯,自己開心最重要。

沒想到女兒說:我想讓別人開心,我讓別人時,我心裡是開心的。

家裡人也勸她:你要自己先有了,自己足夠了,再去讓別人,不能好的都讓給了別人。

結果女兒就不高興了,扭頭就走開。

有時候,她的謙讓讓我覺得她很大氣,有時候,又擔憂習慣成自然,將來什麼都不爭不搶,會把真正的機會都讓出去了。

我想請教一下老師,對這樣的謙讓有什麼看法?盼回復。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擔憂,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心結

一方面,按照公序良俗的要求,平時在教導孩子要謙讓,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因為過分謙讓,而不斷吃虧,甚至失去所有的機會。

內心十分糾結。

這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問題是怎麼把握。

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肯定是好的品行,最有名的謙讓故事,就是孔融讓梨,四歲的孔融,把大個的梨讓給了哥哥,還說,我是小的,當然應該吃小梨。

這就是公序良俗的基本道理,當然,作為孔融的哥哥反過來也可以謙讓:我是大哥,應該照顧弟弟,讓弟弟吃大的,好快點長大。

我願意相信,如果孔融家裡每天都吃梨,那麼他們家人一定不會天天讓孔融吃小的。

這就涉及到謙讓的相互性。

如果一個人老是謙讓,而對方無度索取,甚至像螞蝗一樣叮住吸血,這個時候,誰謙讓,誰其實就在受辱。

那麼,該怎麼來判斷謙讓有沒有過度了呢?

我的答案是:就看這份謙讓,有沒有讓當事人感覺到屈辱。

換句話說,你是開心的真謙讓,還是委屈的假謙讓。

這個標準,每個人不一樣,只有自己才能正確感受。

如果用這個標準衡量,文章開頭說的那個女孩的謙讓,就不是過度的,因為她自己說:

我讓給別人時,我心裡是開心的。

我甚至覺得,這個小女孩很大氣,如果一直有這樣的胸襟,一輩子幸福是大概率的事。

但孩子有時也會說謊,至於她是不是真的開心,這要靠父母細心觀察。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謙讓的,有的事是天然不能謙讓的,比如100米比賽,你不能因為謙讓別人,而故意跑得很慢,甚至棄權,而應該竭盡所能,奮勇爭先。

比如考試,你不能為了讓別人都比你好,讓自己成為墊底的那一個,而故意做錯題,甚至裝病不去考試,而應該平時好好學習,考試時發揮水平。

這不是謙讓,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概括的說就是,我可以謙讓,但必須擁有公平。

作為家長,幫助孩子認識到哪些可以謙讓,哪些當仁不讓,就可以了。

另外,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認為謙讓會失去所有機會。

這裡送給大家兩句話,慢慢去品。

一句是思想家老子說的: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另一句是本地的大俗話:

遲來的和尚吃厚粥。


謙讓是美德,當仁不讓是擔當!



這是我新開的視頻號,我每天的所見所聞,都會在裡面發布,真實、快速、好看的短視頻,將一直與你相伴,喜歡的話,請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關注

一、「熱愛2020群友自己決定一個喜歡的項目,每天堅持並在群裡打卡),目前91人。

二、「思維訓練營」,目前101

三、每天耕田」(每天寫作)群,目前80人,群裡要求所有的人每天堅持寫作並打卡,還有文壇大咖隨時指導,你來不?

四、「進一寸的歡喜」(英語學習)群,目前130人。

五、「野蠻人之家」(運動健身)群,目前41人。

想進相關群的,請加我微信19857550198。

管見

高級編輯

中國網錢江潮評特約評論員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特約評論員

浙江省電視藝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張彬

主任播音員

浙江省電視十佳主持人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浙江卷】「滿分作文」(2018)

【浙江卷】「滿分作文」

撐下去,贏下來

不見,更是一種深情

相關焦點

  •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味地謙讓真的是好事嗎?
    當我還是年幼的時候,長輩們總是教導我凡事都要謙讓,於是在我印象中形成了謙讓是好孩子的一種外在特徵,而那些喜歡爭取,在別人面前表現地霸道的人是一些不太正經的人,所以在我年幼的時候,就喜歡和一些行為端正,在好處面前懂得謙讓的人玩在一起,雖然這對我品行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好處,因為「近朱者赤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缺少不了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能讓人見多識廣,使人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多一份謙讓,那人與人之間就少一段間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教會孩子使用謙讓要有度,要有自己的為人底線,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得謙讓,如果不顧一切的去謙讓,不遵守自己的原則,那麼到頭來討不到好處。
  • 考場作文解析:謙讓不可棄
    材料是在討論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謙讓這種美德還需不需要,是謙讓重要還是進取重要。從肯定、否定和辯證地看待三個角度入手,可以有以下三種觀點:市場經濟下當然要進取,但仍然需要謙虛這種美德,因為這種美德有其重要作用和意義;市場經濟下重要的是銳意進取,謙讓這種美德顯得不合時宜;市場經濟下謙讓和進取各有其價值,該謙讓時要謙讓,該進取時要進取,二者並不衝突。
  • [文字類]網友作品展示:謙讓
    專題:「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網絡作品大賽    談到「和諧」,令我想起「謙讓」詞彙。我認為沒有「謙讓」,也談不上「和諧」。所以「謙讓」在「和諧」社會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謙讓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謙讓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互相謙讓的良好品質,是幼兒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 職場上,越謙讓,越失敗!
    從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說,講究謙讓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從老闆的角度來說,一個事事謙讓,時時謙讓的員工,你讓他怎麼想?他看到的,不是你的禮儀,而是你優柔寡斷,不懂得把握機會;他看到的,不是你的風度,而是你的沒有擔當,不求上進,安於現狀。
  • 謙讓,一條小麵包的品質教育
    而最近孩子回來經常會說,在學校趕某件事情,同學之間互相不謙讓的事情。還有同學之間不小心碰到,已經道歉但是對方仍不讓的事情。孩子這些行為和父母的教育脫不了關係,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寫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大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我們都應非常注意,對孩子更應該是細心引導。
  • 夫妻相處,懂得「謙讓」的人,往往擁有大智慧
    而這些大道理往往都是從謙讓開始,你只有懂得了謙讓,你才知道,要怎麼去相處。夫妻相處,懂得「謙讓」的人,往往擁有大智慧。謙讓是一種美德無論是感情生活還是社會生活,都需要明白什麼是謙讓。你在謙讓的時候,你也會發現你自己的視角不斷在擴張。
  • 2014高考作文真題預測(82):「進取與謙讓」
    2.在當今社會,謙讓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可以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場合如上車、就餐等謙讓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在國際交往上,適度謙讓可以減少他國的戒備心理,反而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發展關係。 3.謙讓和進取也沒有什麼衝突。一是適用的範圍不同。謙讓更多屬於禮儀範疇,進取多屬於工作範疇。材料中的張在禮節上謙讓其實並不等於工作上也一定會謙讓。
  • 微語 當仁不讓
    有個成語叫「當仁不讓」,出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從禮儀上來說,對人是要謙讓的,學生對老師就更要謙讓。
  • 2012年高考熱點材料作文「進取與謙讓」(4)
    就是因為我們的過分謙讓,沒有進一步掌握革命的重要領導地位,就是因為蔣介石與汪精衛的相繼叛變,革命宣告失敗,新中國的誕生又退後了幾年時間。中華人民又多受了幾年苦。所以說啊,謙讓是美德,過分謙讓要不得。(謙讓又需要進取提升)  受過這麼多的苦難,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終於慢慢站起來了。身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青少年的學習重壓可不小啊。要想在重壓之下出成績,我們就需要用謙讓和進取來武裝自己。
  • 2012高考熱點作文"進取與謙讓"導寫及例文
    2.在當今社會,謙讓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可以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場合如上車、就餐等謙讓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在國際交往上,適度謙讓可以減少他國的戒備心理,反而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發展關係。3.謙讓和進取也沒有什麼衝突。一是適用的範圍不同。謙讓更多屬於禮儀範疇,進取多屬於工作範疇。材料中的張在禮節上謙讓其實並不等於工作上也一定會謙讓。
  • 孩子謙讓,爸爸卻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
    要讓寶寶學會謙讓的好品性不難,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做到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相互監督,相信不以時日,你家寶寶肯定也是個懂事乖巧的好孩子。(4)謙讓不等於懦弱怕事,孩子謙讓是一種值得鼓勵和表揚的美德,是一種親社會行為,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容易結識到朋友,無論誰看到都會非常的喜歡。
  • 鄰裡之間交往應該多多謙讓
    如果多多謙讓,這些矛盾就不會存在了。這讓我想起一則古時候的故事。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 【日語學習】特殊的謙讓語有哪些?
    「聞く」「尋ねる」「訪れる」的謙讓語是「伺う」。   「行く」和「來る」的謙讓語是「參る」。   「いる」的謙讓語是「おる」。   「見る」的謙讓語是「拝見(はいけんする)」。   「會う」的謙讓語是「お目にかかる」。
  • 孔融讓梨,尊敬友愛兄長,學會正確的謙讓他人
    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學會謙讓,嘗試謙讓,在謙讓中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於是大家在互相謙讓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存在著謙讓這一美德。謙讓是一種生命狀態。人們往往認為對別人謙讓,別人的路越走越寬,自己的路越來越窄。殊不知,為別人讓路,也是在為自己讓路,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
  • 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到底是何意? 不好說啊。先看一下其出處吧。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這句話,某課本上是這麼解釋的:「面對著仁德,即使是老師,也不必與他謙讓」。 當仁不讓於師,意為在「以仁為己任」,尋求真理的時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須據理力爭,就是有老師在面前,也決不能遷就退讓。 對這樣的解釋,清陽只能掩口胡盧了。 教育如斯,憂也。「當仁不讓於師」六個字,解釋錯了四個,意義當然錯了。哪四個字錯了?「當、仁、讓、師」。先說「當」。
  • 這幾招讓孩子學會謙讓
    ,以後上了學之後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她也是這麼霸道的話,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她一起玩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就必須要讓小紅變得不那麼自私起來,讓她學會謙讓。但是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那麼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學會謙讓,變成一個不自私的孩子呢?
  • 謙讓是一種正能量的處世態度,被歷代統治者倡導,被廣大人民接受
    禮儀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規範,謙讓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實施禮儀,就離不開謙讓。謙讓是內心在禮儀的指導約束下,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表現出的恭敬、謙遜和讓渡。禮儀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規範,謙讓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實施禮儀,就離不開謙讓。謙讓是內心在禮儀的指導約束下,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表現出的恭敬、謙遜和讓渡。
  • 男生應該謙讓女生嗎?一道哲學題引發三方大辯論
    3000個學生和家長一起思考同一個問題:男生應該謙讓女生嗎?從校長開始,到用拼音的一年級小朋友,每個人都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寫在卡片上,放進「漂流」籃裡,和所有人分享,最後成了一場大辯論。有支持謙讓的,也有高喊男女平等的,小朋友們的各種答案讓老師和家長們忍俊不禁。「爸媽開始不淡定,承擔家務和輔導孩子,別打著謙讓的名義推給女人。」丁杭纓校長在朋友圈裡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