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場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 字的文章。
某公司招聘銷售部工作人員,應聘者很多,但招聘單位卻只留給一個職位。在應聘者搶佔座位作準備時,一個叫張媛媛的女大學生卻幾次主動讓座,讓別人先面試。到她面試時,公司負責人對她的條件雖較為滿意,但認為她過于謙讓,不適合到銷售部工作。該負責人認為,謙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更需要「銳意進取」的員工。而張媛媛則認為不具備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是幹不好工作的。此事引起強烈反響。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有人則認為張媛媛的做法是正確的,應繼續保持這種美德。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和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二、真題解析
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在討論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謙讓這種美德還需不需要,是謙讓重要還是進取重要。從肯定、否定和辯證地看待三個角度入手,可以有以下三種觀點:市場經濟下當然要進取,但仍然需要謙虛這種美德,因為這種美德有其重要作用和意義;市場經濟下重要的是銳意進取,謙讓這種美德顯得不合時宜;市場經濟下謙讓和進取各有其價值,該謙讓時要謙讓,該進取時要進取,二者並不衝突。
溫良恭儉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就是謙讓。我們從中國的許多禮儀中也可見其魅力,如有素養的中國人在社交活動中互相謙讓,彬彬有禮,氣氛融洽。在當今社會,謙讓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可以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場合如上車、就餐等謙讓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在國際交往上,適度謙讓可以減少他國的戒備心理,反而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發展關係。
謙讓和進取也沒有什麼衝突。一是適用的範圍不同。謙讓更多屬於禮儀範疇,進取多屬於工作範疇。材料中的張媛媛在禮節上謙讓其實並不等於工作上也一定會謙讓。二是一味進取反而會碰壁,適當謙讓卻可能是一種有益補充和調劑。
可參考的立意有:競爭也離不開謙讓的品德;競爭是講規則的,張媛媛的品德用錯了地方。
三、優秀作文
謙讓不可棄
面對激烈的招聘競爭,一位名叫張媛媛的女大學生卻數次讓座,不過就是這份謙讓,卻被認為不適合激烈的市場競爭。這讓我深思。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流傳千年,指導著千萬代的炎黃子孫找到人生中的航標,成就大業。其中,謙讓一詞,佔據的重量猶如泰山之重。謙讓是一種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所必備的。因此,無論何時,謙讓不可棄。
謙讓不可棄,它是一種人格美。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了小孩啟蒙時期的必讀名篇。孔融在吃梨子時,將大的好的讓給兄長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孔融的謙讓,也許有人認為他吃虧了,不過這只是人格低下的人才這麼認為的。從中看到的,是一種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格美。
謙讓不可棄,它是一種寬廣和崇高。在中國古代的帝制中,世襲制之前禪讓制。堯帝作為皇帝時,愛民如子,待民至親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國家治理得一片祥平。但是歲月不饒人,人終會老去。堯帝也到了有心無力的時候,用有人要繼承他的位置。有人認為堯的兒子可以擔當,但堯地知道自己的兒子無能為力,於是把目光瞄準了有才能的舜,於是把位置禪讓給舜。舜也不負眾望,用心之國,人民更加安居樂業。堯帝是謙讓的,他沒有從家人的利益出發,讓位給兒子,而是以天下人為念,讓位於舜。堯帝的謙讓,是一種寬廣和崇高。
謙讓不可棄,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標。劉備臨終託孤,手握諸葛亮的手,希望諸葛亮能代替自己,徵戰天下,自立稱王。的確,以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也許是謙讓,也許是自己心中的航標,他拒絕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終生為幼主效力。到了諸葛亮死的那一刻,仍然為國家貢獻著力量。
謙讓不可棄,它是安定與和諧的統一。來到韓國的街頭,車水馬龍,卻絲毫沒有混亂。車間了人,車主會謙讓,讓人先走。車與車相見,也會互相謙讓,秩序井然。韓國的交通為什麼可以這麼和諧與安定呢?答案就是謙讓。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人認為一個人或國家必須銳意進取,謙讓已經不合時宜,但我不以為然。謙讓之所以能成為美好的道德,當前營造和諧社會,謙讓更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會因時代的發展而變異,無論時代怎麼發展美德就是「美德」,不會被時代所棄,只會散發出更新的魅力。
四、作文點評
作者在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從贊同張媛媛的做法出發,以古今中外的幾個典型例子深刻地論述了謙讓的作用,進而水到渠成闡明在當今社會仍然要保持謙讓這種美德,說服力強,針對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