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言,「文以意為高」「意高文勝」。
立意是寫作的核心能力,立意是否新穎、深刻、巧妙、高遠,是拉開作文檔次的關鍵之一。立意有特色的作文,更容易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從應試角度看,掌握一些思維方法,有助於短期迅速提分。方法如下:
01訓練發散思維,優中選優
考場作文立意,切忌人云亦云,要與眾不同。那麼,如何做到與眾不同呢?這就需要訓練發散思維。所謂發散思維,就是以自己的經歷和認知為基礎,思維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發散開去,然後從雜亂的思緒中淘洗、篩選出最有感觸、最有新意、最能吸引人的那個立意。
比如,以「寬容」為話題,我們運用發散思維,先後會想到哪些立意呢?「寬容是友情的潤滑劑」「寬容方顯心胸豁達」,這些立意屬於「第一想法」,別人也很容易想到,可以放棄;「寬容逼人,就是善待自己」「寬容是智慧,也是愛」,這些立意比第一立意新穎些了,但也很難勝人多少,也可以不用;「寬容不能滑向縱容」「寬猛相濟,才能各得其宜」「比寬容更重要的,其實是規則,是公平」,這些立意一般同學很難想得到,只有靠平時多思考,多練習。
02訓練辯證思維,做「兩面派」
未受過辯證思維訓練,看問題習慣非此即彼,停留在一面,而如果明白事物是聯繫的、發展的,學著從兩個方面辯證看事物,寫作時就容易比別人深入、深刻。
比如,我們都知道凡事應該堅持,不能輕易半途而廢,許多時候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就在於能否再堅持一會兒。於是,一般同學議論起這個話題,喜歡片面強調堅持的重要性。而如果用辯證的觀點看,有時候事物是發展的,或許彼時堅持是對的,但情勢發生了變化,此時再堅持就顯得僵化不知變通了。所以,「該堅持就堅持,該放棄就放棄」。如此立意,比較辯證,更符合客觀事實,更加具有說服力。
如作文《呵護》,寫道「有時,束縛也是一種呵護……」作者運用辯證思維,對「束縛和呵護」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提出了「束縛也是一種呵護」的不凡見解。
03訓練求異思維,逆向思考
「從眾心理」,即順著大多數人的意見、專家的意見去看問題。如題目是「自信」,就大談自信的必要,自卑則要不得;題目是「讓」,就說謙讓是中華美德,需要繼承發揚。這些說法當然不錯,但我們其實反過來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自卑都是要不得的?是不是所有的「讓」都是美德?
逆向思維,就會發現:自信向前跨一步就變成了自大,自卑有時也必不可少,哪個人成長過程裡沒有自卑相伴?有時它還是你進取的動力之源呢,而謙讓,如果不講原則,則常常是懦弱的表現。
為了訓練逆向立意的水平,遇事不妨刻意逆向思考,努力找到合理性:你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偏說「我言春日勝春朝」;你說「近墨者黑」,我偏說「近墨者未必黑」;你說諸葛亮智慧不凡,我偏說孔明思慮不足;你說成功很重要,我偏說成功其實不是很重要,優秀才重要……順向立意,比較省事,其實是思維懶惰的表現;逆向立意,比較費神,但也往往能提煉出讓人心神為之一振的新意。
04訓練聯想思維,「為時而作」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響亮地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口號。因此,大家應該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有歷史使命感。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既要「讀聖賢書」,也要「聞窗外事」,傾聽時代的聲音,把握時代的脈搏,對當下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在構思寫作時,運用聯想思維,將命題與社會現象、時代特徵聯繫起來思考,往往能提煉出讓人深思的立意。
如作文《平淡中也有詩》中這樣寫「斷絕與網絡的聯繫,把自己從喧囂的生活中拉扯出來,簡單的生活儘是詩意……」作文由「斷網」到「小詩」「品茶」,從平淡的生活中領略到其中隱含的詩意浪漫,聯繫當下的網絡、喧囂生活的繁雜,反思生活的真味。
05運用修辭,點亮立意
運用比喻,增添立意句的生動感、形象性,譬如你要鼓勵別人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難,困難終會過去,美好終會降臨,用比喻來表達,「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更耐人尋味。
運用對比,突出事物的本質特點,比如你要陳述這樣一個哲理「自由是相對的」,可以將兩方面一起擺出,「人生是自由的,卻又無時不在枷鎖之中」,自然更能突出自由的矛盾統一;你要說驕傲自滿極可能衍生災難,可以說「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躊躇滿志,一是萬念俱灰」,這樣對比著說,更容易讓驕傲自得的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