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特別時語文功底不是特別好的人,對作文幾乎是「談虎色變」,語文考場上更是抓耳撓腮,不知從何下筆。材料類型的作文在語文考試作文中經常出現,也是語文寫作的一大難點。而材料類型的作文最難的一點還是在審題立意上。那麼,我們在遇到材料類型的作文時,應該怎麼入手呢?
材料類型的作文題目分為兩種格式,一種是文字材料,而另一種則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
材料類型的作文題目給出的文字材料可以是寓言故事、歷史事實、詩歌、名人名言,也可以是新聞事件、歌詞等。文字材料有時候是一則,有時候也可能是多則材料。圖片形式的材料,多是一張圖片,或是幾張相關聯的一段漫畫。
話題作文也是考試作文中常出現的一類,話題作文體現開放,而材料類型的作文與話題作文有所不同,材料類型的作文更注重審題。材料類型的作文極具有靈活性,但內容範圍的要求又極其嚴苛;高度的靈活性體現在:材料類型的作文只給出一段材料,根據材料內容來寫作文。對於寫作角度、立意、文體選擇和題目方面都沒有特殊要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可以根據自己對於不同文體的掌握的情況避開自己不擅長的文體等。當然也不是漫無目的隨便寫,胡亂編造、摘抄;要根據所給出的材料進行創作,不能脫離材料所給的內容或所給內容的含義,更不能抄襲套作;這就嚴苛地限制了所寫文章內容能涉及的範圍。從材料類型的作文的特點和要求就體現了材料類型的作文的重點在於審題和立意。
拿到材料類型的作文題目第一件事就是審題,讀懂了材料類型的作文所給的材料,抓住了材料的內容內涵,也就將文章的方向把控了一半。什麼是審題?
審材料類型的作文材料,就是根據給出的文字和圖畫,做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反覆推敲材料內容,理解材料要傳達的內容,包括深層次的含義。正確審題可以讀出出題人的要求,對於文章範圍和立意作一個明確的限定。那麼,怎麼去審題?
1)審題要點
審題首先是要從材料或漫畫中抓出所涉及的對象,其次是要理清楚所涉及對象的主次關係;然後要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詞或關鍵句,比如材料中的議論句等。接著是要深入材料,反覆推敲出材料的情感傾向,辨析材料事件的曲直是非,分析人物、事件、等的相互關係,由材料提供的結果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原因,或由已經存在的事件發展去推敲結果。
2)審題原則
在審題時,我們普遍要遵循全局意識、多向性、多元化、篩選的原則。在審題目材料時,必須要從材料整體下手,把控全局,整體感知,不能在局部細小地方過多糾結,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審題的偏差而導致離題十萬八千裡或偏題的現象。材料類型作文題目一般不會只有一種觀點,而是有多種含義,多種觀點。因此我們在審題時要從不同的方向、身份出發,去看待和思考事件和問題,這樣可以得出不同的,多維化的結論;在立意時也更加豐富、準確、新穎而多元化。正是由於多元化的觀點,因而在寫作立意時就需要對觀點進行篩選,篩選出新穎,具有可寫性,可行性,自己比較熟知擅長,並且符合材料整體內容含義的觀點。
這篇作文材料中,由「有香味」到「沒有香味」引出「這是一個假蘋果」,由其中的因果關聯引出的一則小事件,絕大部分學生對教授有絕對信任,甚至是盲目崇拜,教授在這絕大部分的學生心中就是權威。另外三個先不發聲,後對蘋果的香味持否定或懷疑的學生誠實,有主見,敢於懷疑挑戰權威;而老師則是對於不敢發聲的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則材料的立意可以從絕大部分學生、另外三個學生和老師這三個角度去思考。大致可以參考:「不能盲目從眾,要有自己的見解」、「敢於特立獨行,挑戰權威」、「保持敢於懷疑的精神」、「保持自我,不要失去自我」、「對學生應該循循善誘,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等多個方向去著手立意。
立意是下筆之前明確文章內容和主旨大意的關鍵步驟。大致決定文章內容的方向、範圍,也能大致決定文章的分數水平。立意幾乎是材料類型作文的命脈,有一個準確、深刻、新穎的觀點,這篇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材料類型的作文立意是在審清楚文字材料和漫畫的基礎上,對觀點進行選擇後進行的。
要求立意的方向必須正確無誤,並且與材料在內容或含義上相符合或相關聯;也就是要保證立意的準確性,一方面是內容與材料相符合,所寫的文章必須全面詮釋所給材料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含義;另一方面立意必須要點出材料內容的主題,即切題。
立意還需要有一定的深度,透過現象看問題的本質;揭露材料的深刻哲理以及探索問題產生的原因,所選的觀點必須要有哲理性,對讀者有啟示意義。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全文主旨突出,點明中心。在做到準確,一定的深度,主題中心集中,確保不離題,不偏題的基礎之上,追求新穎獨到的觀念角度,避免千篇一律,獨特的立意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傳遞一些新的思想和啟發,也能激發閱卷老師繼續往下讀的興趣,那麼這篇作文離高分作文就不遠了。
對於材料類型的作文,在讀題立意時有多種方法可以使用,根據審題方法,再套用材料類型作文相關步驟,考試材料類型的作文將成為送分體型,而不再是「送命題」。
1) 關鍵詞句法
在材料類型作文所給的材料當中,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關鍵詞或關鍵句,這些包含文段主旨大意的關鍵詞或關鍵句大多出現在所給文段的起始或末尾,有的則是在所給的材料中多次出現。這些關鍵詞句一般都與材料內容的中心主旨有關,多是一些包含一定道理的語句,找出這些與文段緊密聯繫的關鍵詞關鍵句,細細品讀,深入揣摩,就能準確領悟材料,進而達到正確立意的目的。
這則材料是2012年大綱卷的作文題。這則材料的關鍵句出現在文段末尾,「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餘的顧慮。」找出這個句子,我們就可以從「甩掉多餘的顧慮」去立意。
2)源果追因法
有的時候,題目材料給只出的事件的一部分,或只給出結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有果必有因。我們可以以給出部分事件為出發點去尋找導致事件的各種根源,分清楚事件的因果關聯,從原因著手去立意,也是一個有效的讀題立意方法。
這則材料就是從「狗跑了」這一結果入手,找出「狗跑了」的原因:「99個鐵鏈都完好,只有一個被鏽壞了」。從原因出發可以從「過錯雖小,不及時彌補就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禍患常積於忽微」、「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等方面立意。
3)褒貶辨析法
部分題目材料在記述某些內容時,會對內容加以評論,流露出出題人對材料段落涉及的事件的情感趨向,對於這類題目,我們可以順著出題人的情感趨向來辨別立意的褒貶傾向。
從文段中的「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奇怪思想的人的貶斥之意,表明作者對於接上維納斯的斷臂的想法持否定態度。我們就可以從「順應自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方向去立意。若從「敢於創新」等方面立意,就離題了,與作者的情感所指背道而馳。
4)關係法
題目材料所給的內容相互之間一般都有相互關係,特別是多則材料,它們之間一定有共同性或者是相關聯的事件。理清楚這些關係,對於把握材料主題有著重大作用,也可以從材料中的相互關係出發來立意。
閱讀這則題目的重點就是找出「憂」與「愛」之間的相互關聯,「愛」是「憂」的前提條件,「憂」是「愛」的表現;沒有「愛」就不會有「憂」,有了「憂」就包含了「愛」。由此,可以從「憂之深,愛之切」立意。
5)異同區分法
異同區分法,關鍵之處在於區分前後變化,相互之間的相同和不同。從材料提供的內容找出相同和不同,仔細對比,找出不同以及不同導致的結果,由相同和不同提煉出材料要講述的中心主題,再由主題入手去立意。
相同的是同一個演員,說的話都有「來了」,不同的是以前是「大家好,我來了」,現在是「謝謝大家,你們來了」。前後兩句話中,從「我」變成了「你們」,還增加了「謝謝」;不只是語句的改變,更包含著這位演員觀念和態度的變化。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觀眾為中心,從高高在上轉變為謙遜感恩。從不同,可以的出立意方向:「放低自己,學會感恩」、「人為先,我為後」等。
在考試作文遇到材料類型的作文時,需要從材料著手,深入分析材料寓意,結合這五種分析方法,具體題目,具體分析;若遇到多則材料,就需要找幾則材料的相通之處。五種方法相互聯繫、綜合運用,多角度深入思考分析,選擇最好的方向構思作文,高分佳作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