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2019年各市二模語文
作文題目+審題立意+考場作文
(一)江蘇省七市(南通、泰州、揚州、徐州、淮安、宿遷、連雲港)2019屆高三第二次調研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起點是指開始的地方或時間。起點,意味著從零起步;起點,又意味著新的出發。
【審題立意】
此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首先要讀懂作文材料,繼而進行立意分析,列出幾則立意,最後結合題目要求及自身積累,選擇適合自己寫作的最佳角度進行寫作。從材料中提煉最重要的觀點,同時這個觀點可以運用到各個方面。無論是個人生活,學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現。
【審題】
本題的材料很簡潔,只有兩句話,第一句解釋「起點」的意思,第二句才是審題的關鍵,包括兩層意思,即:起點是從零起步,起點是新的開始。
立意角度:①只有把每一個進步,當作是新的起點,才會不斷進步;②失敗不可怕,失敗之後,再從零開始,離成功就不遠了。
【熱點素材】
1、登山運動員,只有把前進中的每一步作為新的起點,才能不斷刷新新的高度,最後完成登頂的目標,如果在中途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或者對前途產生畏懼心理,最終必然失敗。
2、提起蘇軾,人們往往會想到「飽讀詩書、為官被貶、心胸豁達」,而這三個詞分別反映了蘇軾命運的大波折大起合——起點、過程、終點。但「為官被貶」更多只是「飽讀詩書、心胸豁達」的陪襯。在他命運的終點,是他用「滿腹經綸」寫下的一篇篇豪壯詩篇。「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天下萬物盡為蘇軾所有,「滅滅生生何必在心頭,」何等胸襟!蘇軾以他多舛的命運為他生命的結局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一直為世人所景仰。
3、司馬遷遭受的恥辱讓他痛不欲生。是沉淪,還是奮起?他選擇了後者,一念之間,他把終點變成了人生飛躍的起點,於是成就了彪炳千古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李白毅然決然退出了官場的舞臺,這是他榮華富貴瑰麗人生的終點?不,這恰恰是他邁向輝煌的另一個起點,於是文學的星空又多了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5、「體操王子」李寧在那屆奧運會上的慘敗,讓他變成了「體操亡子」。這一辛辣的諷刺以及各方面的批評聲時刻煎熬著他的心。但他沒有就此沉淪,他把他在體操上的終點變成了演繹一段商業傳奇的起點。於是,那句「李寧,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詞時常迴響在人們的耳畔。而他在北京奧運會上那最耀眼的飛翔是否喻示著他將走向另一片輝煌?
中國男子體操隊在雅典奧運會上的失利讓眾人譁然。一時間,嘲諷聲,批評聲如潮水般湧來。然而,憑藉著體操男兒那不屈的風骨沒有讓雅典失利成為終點,而是成為向著更快更強出發的起點。
結構:
文章開頭,從材料中迅速提取立意的方向,如「起點與終點的距離」等。然後運用論據進行論證,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分論點,採取並列式結構,進行論述。接著需要聯繫自身實際,聯繫時代實際,談對論點的認識。最後總結全文,強化觀點,展望未來。
也可以寫成記敘文,從材料中迅速提取主題,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敘事,圍繞主題,完成寫作。
【寫作建議】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幾種方法:
1.從抓關鍵句入手。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反覆出現的句子),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
2.從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從材料情感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
4.從辨明關係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
【考場作文】
又是一個新起點
當暖風拂面白雪不再,當芽冒柳枝侯鳥歸巢,當羞花含苞蝶舞輕盈,我知道——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就在這個春天裡,我們高二年級進行了文理科分班。一開始,我覺得不過僅僅是周圍換了新面孔而已,並沒有切身體會到老師說的分班的好處。只是痴痴地想著——要開始努力了。
現在分班已近一月,我好像明白了學校決定分班的好處。物理課上,我一直是一個「沉思者」,躲在自己一個人的小天地裡神遊。所以有時老師講的重中之重的知識點我都似懂非懂。現在,跟我玩的很好的兩個新同學總是在物理課上積極發言,作業也是正確率高。近朱者赤,我在她們的感染下也慢慢重新喜歡上了物理。作業也天天有「笑臉」和「好」了。有什麼不懂的題先是討論一下,實在不會就去問老師。第一次去問老師問題時,有些小心翼翼,不敢開口。可最後說出自己的困惑時,老師耐心講解,平時在班上的「大嗓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輕言慢語的解題思路。
數學課上我也能跟著老師的步子走了。作業也從變成了我和她們也成了辦公室裡的常客。知識日益將我空蕩的腦瓜充盈起來,我發現勤學好問獲得的樂趣一點也不比在課間吃零食聊天所獲得的少。反而不僅給自己帶來了成績的提升,還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結交了學習的好夥伴,何樂而又不為呢?
不過也是因為分班,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要更高了。不少老師在我們班上課整頓紀律時說過:「你們哪像年級的好班啊,還不如我在次快班上課舒服。」我聽了其實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身為年級的好班,卻沒有好班的樣子,浪費了老師和學校投入在我們身上的心血和寄託的希望,真的很不應該。也許是新的班級,同學們都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我也希望我們班的同學能利用好這次的機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明天就像盒子裡的巧克力糖,什麼滋味,無法想像。這次的分班又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起點,也許以前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和朋友左右了我們的行為,不要認為就可以這樣放任自由下去。而要反思昨天,抓緊今天,創造明天。不要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只要努力,哪怕今天考的是零分,也會有高分的一天。讓我們一起加油,從這個新的起點,向前衝吧!
【二】2019屆蘇錫常鎮四市高三教學調研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一個人要有勇氣,オ能不自欺,オ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加此。
【審題立意】
本題考查寫作文的能力。
審題:
限制性
1.內容限制。材料核心詞彙是「勇氣」,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可拋開「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談「勇氣」,也不能撇開「勇氣」談「不自欺」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氣」「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內在關聯。
2.立意限制。材料本身便是一個判斷句,是一個觀點,而且是一個有正向價值觀的觀點。在給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達的個性化,表達的精彩,表達的深度。
3.思維限制。考生構思時要立足整體材料,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範圍作文。材料本是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如果只談「一個人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則立意太淺,要能由個人談到民族,談到國家。
4.文體限制。雖然題目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但文體特徵要明確。記敘文要通過生動形象的事件來反映生活、來表達思想感情;議論文要通過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文體雜糅,似是而非;簡單概述,缺少描寫;以敘代議,不講道理等情況是大忌。
開放性
1.立意角度是開放的。考生既可以聚焦於個人,指出勇氣對直面自我、理性面對他人評價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著眼於宏觀,從民族、國家領域切入,反思歷史得失、直面當下;也可以綜合立意,由個人層面遞進到民族、國家層面。
2.聯想思考的開放性。考生的聯想可以是生活化的聯想,也可以是富有人文底蘊的思考;可以是人生體驗,也可以是閱讀心得。
3.文體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寫議論文,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寫成記敘文或散文,用生動形象的事件來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都為考生在文體選擇上提供了一定的開放性。
解題
本題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家國認同意識。材料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一個人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強調勇氣對個人的作用。此處的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於直面自我,進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節操;二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評價,對他人的質疑不迴避、不退縮。第二部分引導思考「勇氣」的不同層面的意義與作用,由個人至民族、國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氣。材料在立意上未設難度,但想得高分並不容易,考生需要展開聯想和思考,調動自己的積累,把道理說明白、講深入。
【參考立意】
1.無勇氣,無擔當。
2.心懷勇氣,擔當天下。
3.勇氣長存,不懼不卑。
4.勇氣強國,以勇為馬。
5.人有勇氣不自卑,國有勇氣傲全球。
6.人民有勇氣,國家有未來。
【熱點素材】
(1)見義不為非勇也(孔子)
(2)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莊子〉
(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4)我自橫天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倉(清·譚嗣同)
(5)華羅庚敢於反抗權威——勇於向權威挑戰。1930 年的一天,年輕的華羅庚,沒有上過大學,看到一篇數學論文,作者是當時的權威人士、大學教授、數學家——蘇家駒。華羅庚反覆讀了幾遍,覺得有問題。他就迅速拿起筆來,經過縝密的推理和運算,竟得到了同蘇教授的論文完全相反的結論。經過反覆驗算,他最後認定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於是,他發表了論文,在數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華羅庚十分可貴的地方,是他在權威面前,不但不迷信權威,而且勇於向權威挑戰。
(6)魯迅悼亡友——偉大的大無畏精神。蔣介石於1933 年6 月,指使特務在上海公然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會長兼總幹事楊杏佛殺害了。魯迅和其他民權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員宋慶齡、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務的恐嚇信,在黑名單上也有魯迅的名字。魯迅置生死於度外,毅然前去參加楊杏佛的葬禮,並且破例出門不帶鑰匙,表示有去無回。他說:「怕什麼,殺死一個楊杏佛,會有更多的楊杏佛;殺死一個魯迅,會有更多的魯迅……」。魯迅的出現使特務驚慌失措。他身上透出一股無形的力量,尤其是那雙銳利的眼睛似乎能夠看透五臟六腑。特務們懾於魯迅在國內外的崇高威望,沒敢下手。送殮回來,魯迅揮筆寫下《悼楊銓》一詩:「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7)海明威和他的硬漢形象——勇敢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一個有名的「硬漢子」形象桑提亞哥,這位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鬥了84 天,終於制服了一條比他的船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用魚叉、船槳等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後到達岸邊時,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勝厄運,但卻是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在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是一個有著無窮勇氣的「硬漢子」。他嘗試著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鬥牛場亮過相,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闖蕩過,兩次世界大戰都上了戰場。在創作上他曾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幹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他下定決心,奮力拼搏,失敗了就再來,終於在1954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結構層次:本文開篇提出論點——「心懷勇氣」「淺笑安然」,照應標題。以材料為基點,展開聯想思考,用畢淑敏的話作引證,簡明扼要,直擊論述中心。用辜鴻銘的事例恰如其分地論證了材料觀點「一個人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文意遞進,由個人的自信說到國家自信,並回扣材料,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反觀當下,聯繫時事,用時代的活水,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整體駕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回扣材料,文末點題,呼應標題。
【寫作建議】
材料作文,是根據所給材料和要求來寫文章的一種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點是要求考生依據材料來立意、構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來源,不能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來寫作。
【考場作文】
心懷勇氣,淺笑安然
勇氣不是內心恐懼的缺失,而是一個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處境,都能以一種平和、坦然的方式去應對,相比於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種對自己、對生命負責的大無畏。一個人心懷勇氣,方能於人生的風口浪尖,坐看風起雲湧,淺笑安然。
一個人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畢淑敏曾說過:「我不相信掌紋能帶給我什麼,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帶領我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誠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內心澎湃的勇氣。
且看被印度聖雄甘地評為「最尊貴的中國人」的辜鴻銘,當新式學潮席捲全國,人們戲稱「全中國最後一條男式髮辮就在辜鴻銘頭上」。那時候的辜鴻銘,受盡了別人冷嘲熱諷的目光,他可以選擇阿Q的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沒有!面對兩個年輕人寫下英文字的嘲諷,辜鴻銘心懷勇氣和驕傲,在紙片上寫了一句拉丁文並用英文註解:「如果你們看不懂上面是什麼,請來北京大學請教辜鴻銘教授。」辜教授的勇氣來自於他對舊文學的情有獨鍾,對新文學的融會貫通,這樣的勇氣讓他更自尊、更自信地應對他人嘲諷的眼光,讓對手心悅誠服。
一個人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擁有勇氣,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沒有勇氣,何談自信?
綜觀古今中外,一個民族的興旺、一個國家的崛起,都離不開勇氣。有了勇氣,才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百折不撓朝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目標邁進。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勇氣、自卑自貶、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於世界民族之林。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在風險和挑戰面前,中國人更需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勇氣,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在康莊大道之上。面對貿易戰,我們有勇氣出手回擊;面對未來,我們有勇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然,真正的自信者還要有勇氣正視自身不足,勇於自我更新,從而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當我們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時,突然發現我們犧牲了環境,於是,在2005年,國家毅然提出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口號。
是啊,一個人要擁有勇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需要擁有勇氣,走好新一代的長徵路,我們需要攜勇氣上路。心懷勇氣,淺笑安然。
【三】江蘇南京市、鹽城市2019屆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每個人都有秘密,隱私保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學探秘已經成為時代熱潮。
【審題立意】
命題方式:新材料作文
審題要點: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一般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和主旨進行。
具體過程:從材料的內容來看,這是一則社會現象類材料。材料已限制了作文立意。作文題的核心詞是「秘密」。《現代漢語詞典》對「秘密」(名詞)這樣解釋:有所隱蔽,不讓人知道的事情(跟「公開」相對)。「隱私」,指不願告人的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事,屬於秘密的範疇。「秘密」的內容豐富,因人的社會身份不同,可以表現為個人、家庭、單位、行業、地區、國家等不同範圍的秘密;因秘密的可知程度不同,可以表現為隱私、機密、絕密,大自然中神奇的奧秘也是常人難以發現。這則材料由兩個分句構成,圍繞著核心詞「秘密」來陳述現象,這一現象來自於對現實的概括,具有普遍的意義。前一分句從個人角度說隱私的保護,此處的「秘密」表現為個人的行為、心理、情感等,指向社會意義;後一分句從自然角度說人類的探秘,此處的「秘密」表現為自然現象的知識、原理、規律等,指向科學意義。兩者並舉,思維的空間較大。
抓住材料關鍵詞:秘密、隱私、探秘
【立意】
材料由兩個句話組成,一個是「保護」,一個是「探秘」。第一個句話從人的角度而言,強調「隱私保護」。第二句話從大自然的角度,說的是「科學探秘」。可以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分別確定立意的角度;也可以著眼整體,綜合思考,正向立意、反向立意皆可。
從個人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與社會的關係,表達隱私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網絡安全、智慧財產權、行業信譽、集體利益等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提倡保護隱私。反過來說,當一些秘密危及他人和公共安全,我們就有揭秘的責任。
從自然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表達探秘在時代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方面,人類需要不斷地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奧秘;另一方面,人類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規律,不能強加人類的意志,無視自然的啟示,無論闡述怎樣的觀點,均不可偏離「秘密」這個核心。
可以綜合立意,通過思考人類在認識自身和認識自然方面的不同行為,表達人對未知領域的無限追求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需要在探秘、揭秘的同時建立相應的保護規則。
【參考立意】
1.左手科學探秘,右手保護隱私
2.讓好奇止於尊重
3.仁心愛意應該是獵奇求知的底線
4.科學的魅力在於永無止境
5.揭露罪惡不違背「隱私保護」原則
6.探秘科學的底線止於與社會自然的和諧
7.人生有涯知無涯
8.保護隱私,探秘科學,唯真善美是求
【熱點素材】
1、當人類撿起樹葉開始遮羞的時候便有了隱私,隱私是一個人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保護隱私。(葉多多《青春集結號》)
2、隱私永遠是我們最珍愛的財富。(伍爾芙)
3、隱私是神聖的,裝有個人信件的抽屜是不能被打開的。(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4、文字的痕跡只要動動手指便可悉數刪除,可是內心的褶皺中裹藏著多少隱私,就連朝夕相處的人也未知十分之一二。(獨木舟《一粒紅塵》)
5、儘管人類的理性一直在窺探大自然的秘密,其至企圖要凌駕於自然之上,但大自然往往很輕易地就戲弄了人的理性。比如,大自然為人類設下了美色的誘惑。對此理性是無法抵禦的。面這也只是大自然略施小技而已。(張行寧)
6、我們人類有學校,有老師,有各種書籍,我們通過這些逐漸地積累知識,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可是赤條蜂是怎麼知道這些複雜的知識的呢?而且不用練習就掌握了那麼熟練的技術。難道是在它們出生前,冥冥之中就有神靈賦於它們這種本領了嗎?大自然多神奇啊,當我們孜孜不倦地探索它的秘密時,它早就有條不紊地安排好了一切。(法布爾《昆蟲記》)
【結構】
根據整體材料作判斷,可以選擇從某一角度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理性闡述或形象表達。議論文的結構較為常見的是並列式、層進式和對比式。此題可採用層進式的結構行文,首先通過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觀點;然後採用逐層遞進的方式進行論述,注意分論點的提取,如此題可以從人的角度,先談「秘密」,主要是針對現在信息化時代,首先解釋什麼是個人隱私,為什麼要保護個人隱私,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也可以從大自然的角度,先論述探秘大自然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探秘大自然,怎樣才能科學探秘大自然。還可以從人與自然的角度,無論是保護還是探秘,都應遵循「真善美」的行事原則,不要傷及對方,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健康關係進行論述;最後回扣論點總結全文。安排結構時刻意凸顯一下標題、開頭、結尾的照應關係。
【寫作建議】
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方法多樣:
一、提煉中心法。這是最常見且最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並以其作為文章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
二、抓關鍵句法關鍵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關鍵句可以作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時是以因果關係互相聯繫的。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它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由物及人法寫。有寓意的材料或敘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從而提煉出寫作的觀點。
五、分析關係法。
六、明確褒貶法。材料中的語句常蘊含著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確立最佳的立意。
七、多向輻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可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著眼於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聯繫事物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繫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要明確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並舍次立主。
九、求異同法。
十、尋互補法。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方法。
【考場作文】
保護別人的秘密
哲人說:「沒有秘密的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秘密是一個人的必備屬性,每一個人都有秘密。而自覺保護別人的秘密,就是對一個人最起碼的尊重與愛護。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公益廣告呼籲人們保護隱私,尊重人格,可是由於隱私洩露而引起的詐騙案件還是屢見不鮮。一個釣魚網站就能讓成千上萬人的秘密被徹底暴露,一條來歷不明的簡訊就能讓你銀行卡裡的存款不翼而飛,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網絡通訊的廣泛普及,讓洩密這件在過去聽起來覺得很遙遠的事情,越來越迅速地走近我們的日常生活,隱私保護刻不容緩。
「綠水本無波,因風皺面。」在爆炸式增長的網絡時代,許多不法分子將他們邪惡的眼睛盯上了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隱秘信息,身份證、銀行卡號、居住地、手機號碼,各種各樣的密碼、驗證碼,甚至是你的消費喜好、家庭結構等等在過去等閒視之、不以為意的各種信息都有可能成為他們興風作浪、為非作歹的可手工具。我們不得不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以更加謹慎的態度、更加先進的方法保護我們自己的秘密以及別人的隱私。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人的權利大小,不在於如何讓人死,而在於如何讓人活。」辛德勒手握能夠決定1100名猶太人生死的長長的名單,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守了與這些無辜者生死攸關的重大秘密。利用自己的權力,嚴守他人的秘密,始終思考如何才能讓人更好地活,這就是美好的人性,這就是對他人的尊重與愛護。得到辛德勒拯救的猶大工人們用他們從自己牙齒上取出的金子鑄成了一個質樸的戒指,在上面用希伯來文刻上了一句經文:「凡救一名,即救全世界」。愛他人,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這是最為崇高的品德,而這一切都是從嚴守他人的秘密、保護別人的隱私做起的。
中國人向來推崇古代儒家「仁心博愛」的理念。仁者,愛人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的觀念是我們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仁愛」思想讓我們能夠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共建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共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家園。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有必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利益與道義結合起來,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以更加認真、更加虔誠態度尊重他人,自覺築起一道愛的圍牆,嚴守別人的秘密,保護他人的隱私。
讓我們擎起愛的大旗,以「仁愛」的名義起誓,尊重他人,保護隱私,構建和諧,播種美善,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免責聲明: 平臺發布的以上文章內容,不對其合法性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版權人認為在本平臺放置您的作品有損您的利益,請聯繫本站確認後將會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