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立意要注意什麼?今天要提綱挈領地為大家講一講。
在高考的試卷中,作文是分數最高的題,它考的是我們的綜合能力。所以在講解作文的時候,也要綜合的來講,不能劍走偏鋒走極端。
各位同學在學習的時候,也要認真琢磨,把所學到的方法綜合起來。綜合不是混作一談,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所側重。
01作文的心法最重要
以聯繫的觀點看待高考作文的內容與形式,實事求是的認真評價每一篇例文的優劣,對於不足之處加以警醒,對於別人文章中的優點,要用心去學,而且最關鍵的,是要結合自己的基礎和秉性去吸收汲取。
特別是到了衝刺的階段,結合自己的實際更為重要。比如說一個很豪放的思維上天馬行空的男同學,就不一定去思考如何把「悽悽慘慘戚戚」這樣的句子用到自己的作文裡。因為他和個人的秉性並不符合,就仿佛一位很嫵媚端莊的女生,打扮的很男性化一樣不自然。
我的每一篇文章或者講義,都爭取把例文選取的更有普適性,要保證充足的營養。
營養不足觀感不錯的劣質文章,就好比是味道不錯的假牛奶,可能會餵出精神上營養不良的大頭娃娃。
從這一點來說,物質和精神是相通的,物質世界發生的事情,在精神的世界也會有發生,只是物質世界的世界容易察覺,精神的傷害不那麼明顯而已。
但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卻是非常明顯,讀好書,寫文章也追求向上的境界,結合文章內容,運用合適的手法,讓文章自然天成一些。
以上文章的心法,希望大家能讀得進去,這些看似嘮叨的語言,其實比單純的技巧的傳授,更能保證諸位得高分。
02任務驅動型作文回顧
今天要給大家講一講,如果在考場上,我們遇到了呼聲最高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該如何審題?
在構成上,任務驅動型的作文題往往是由命題材料、寫作任務、常規要求、三部分組合而成。2015年到2016年,命題的材料往往是單一的事件和話題,2017年開始出現組合型命題材料。最近兩年,則是二者兼而有之。
單一型的命題,比如2015年全國一卷的小陳舉報違章駕駛的爸爸,2019年全國第1卷的勞動話題;複合型的命題,2017年全國二卷的6句名言,2018年全國一卷的編年大事件。
03說一說命題的趨勢
和生活的結合愈加緊密。不管是單一型的命題,還是複合型的命題,都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保證了每一位考生都有話可說。而且這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2015年的試題,可能會忽略一部分農村同學的生活體驗,而2019年的試題,就絕不會承受這樣的指責。
任務可選項增多,由單一向多元,任務界定得越來越具體明晰。
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很關鍵的「具體明晰」一詞,2015年全國一卷要求是「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看著挺具體,其實留有很大空白,比如有的考生既不是給老陳小陳寫信,也沒有給相關方面寫信,而是出人意料的給了多年後小陳的兒子寫信,來談此事。
如此的創新角度,在2019年的寫作中是絕對不可能的。
04任務越來越細緻具體,別踩角度創新的坑
這說明了什麼呢?任務越來越細緻,越來越具體唄。
估計讀過2015年全國一卷這一類創新例文的同學,心裡可能會發癢,想在2020年試一試。現在告訴大家這是個坑,千萬別跳!
2020年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在寫作任務中一定會包含更細緻具體的交際指令,內容指令和文體指令,不要想著鑽空子,最該想的就是如何把任務完成好。
最典型的是2018年的全國一卷,一共給了5個寫作任務,分別設置了5種具體的交流對象。歷史未來,現實全都兼顧到了。
05審題要高清三要素
在審題的時候,務必弄清三個要素:材料的含義,給定的情境,寫作的任務。
任何作文都要讀懂材料,任務驅動型的作文題目,一定要去設想給了什麼樣的情境,具體來說就是交際的環境,特定的時空,地點特定的人群。比如寫演講稿,就是這樣的。
一段未修改的演講稿文字:
雖然沒病句,卻是套話。也沒個性。修改之後,是這樣的:
從這樣的文字中,很顯然看得出演講稿文體特點,身份意識,寫作對象,寫作目的,文章主題,和觀眾交流的現場感,在修改之後都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