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2016年高考適應性測試作文題「流浪漢與好心先生」審題立意淺析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兩個流浪漢在街邊舉著牌子,上面寫著「破產,無家可歸,很飢餓,求幫助」。
一位先生上前說:我可以給你們一份工作。流浪漢拒絕了。
於是,這位先生也舉了一塊牌子,站在他們身後,牌子上面寫著:「我給他們提供了工作的機會,但他們拒絕了。」
流浪漢很尷尬,想要換個地方,這位先生又跟了過去……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歡迎添加語文月刊公眾號yuwenyuekan]
我的解讀:
這則材料選取了當下社會比較常見的一個場景——流浪漢街邊「曬」身世(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經濟上的援助作題材,應該說,這樣一個題材,不管是對農村的學生,還是對城裡的學生,都是比較熟悉的,具有普適性和可寫性。
在中國,流浪漢街邊乞討現象自古有之,它是眾多社會現象中很常見的一種。在古代,老百姓往往會因為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而被迫流浪、以乞討為生,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這種現象應該說是大大減少了,但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確實是自身原因(殘疾,缺乏自理能力)外,還因為它有了新的「使命」——騙錢,通過可憐的身世或者不幸的遭遇騙取路人的同情並獲得經濟上的支助,不勞而獲。
材料中,那位「好心先生」的非同一般的熱心腸行為讓兩位流浪漢的真實目的暴露無遺——原來,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溫飽,也不是工作的機會,而是金錢。或許,這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兩位流浪漢所舉牌子的信息都是假的。對於這種行為,「好心先生」選擇了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揭穿,並決定一揭到底。
本次作文題,出題者只是客觀地敘述了這麼一件事,並沒有就事件發表任何的觀點和評論,敘述的語言也看不出有明顯的感情傾向,這就需要我們的考生在審題立意時作出正確的選擇。考生可以從流浪漢這個角度進行立意,也可以從「好心先生」的角度立意(如果拋開這兩大方面,從「社會的不公」「論工作的重要性」「如何防詐騙」「和陌生人溝通的注意事項」「欺騙無處不在」等方面進行立意則有偏題之嫌),開放性較大,就這一點上,和當下大家熱議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有那麼一點點的相似性,但就整體而言,和2015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題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歡迎添加語文月刊公眾號yuwenyuekan]
不過,話也說回來,雖然材料並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和價值評判,但考生在立意時應該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那就是你的立意(觀點、思想)最好要符合社會主流思想,要體現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對流浪漢的行為提出批評和否定、對「好心先生」的行為表示認可和肯定的立意,或許才是本作文題的最佳立意,反過來,可能就有點懸了。
鑑於此,本人認為以下立意較為妥當:
1.好逸惡勞要不得/做人要懂得自力更生(流浪漢角度)
2.利用可憐騙人最可恨(流浪漢角度)
3.「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流浪漢角度。注意:此「可憐」要加雙引號)
4.與欺詐行為鬥爭到底(「好心先生」角度)
5.要敢於揭穿欺詐行為(「好心先生」角度)
6.你若欺詐,我必揭穿(「好心先生」角度)
附:材料作文寫作建議:
沿襲了2015年高考全國卷的風格,本次作文題的要求是「選好角度」「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範圍作文」。本人覺得考生在行文時可參考一下思路(以議論文為例):
第一段:「引」——簡單地回顧材料內容,選好角度(流浪漢或者「好心先生」),並鮮明地表明自己對其的態度(褒或者貶),切勿模稜兩可或面面俱到。
第二段:「議」——圍繞材料內容,就其行為進行適當的評論,說明你對其褒(貶)的理由,探究事物本質,得出做人、處事等方面的中心論點。
中間段:「聯」——依據材料內容,結合書本知識、影視動態、歷史事件、熱門素材或身邊現象,從古今中外正反等多方面進行舉例論證,可適當引用一下名言警句,嘗試打一打比方,通過多種論證方法,對文章的中心論點進行深入的論證。
結尾段:「結」——再次回歸到材料內容上,強化中心論點。(陳志昌)
[歡迎添加語文月刊公眾號yuwenyue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