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語文作文題專家解析、審題立意、同題作文(1)
1、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新課程 I 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適用地區: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安徽 廣東 福建 )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人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2020年的高考I卷作文題,出人意料地選取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君臣之間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要求學生就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的歷史作為和後人評價寫一篇在班級讀書會上的發言稿,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們認為,命題目的顯然是想讓學生在感受歷史,品評任務時,環顧當今,對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重大問題,並引導考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動力。
本考題創設的寫作情境是常見的班級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師生展開討論,寫作者身份和寫作對象明確;主話題(或叫題引))是要求談對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哪個感觸最深;寫作任務則是: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文體要求是發言稿。考生寫作前這些基本而且必要的審題分析,我想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發生大的偏差,命題在這些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近年來的踏實穩定。
這個命題材料組織歷史故事,創設歷史情境,既精煉完整,又精細多維,暗含著很多可寫的角度和立意,比如齊桓公志向高遠,在鮑叔牙的開導下心胸寬闊,唯才是用,成就霸業;鮑叔牙不計私利、審時度勢、謙虛禮讓,對齊桓公重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多方面的出眾才華,以及他的恪盡職守、功勳卓著,有力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他們三人的這些特點、優點,每一條都可以寫作一篇文章。考生若能仔細閱讀材料所給的每一字句,並且具備跳出歷史故事細節,整體觀照的視野,可能還不會沉溺、糾纏於故事過程本身而看到三人很快團結合作、共享春秋偉業這一重大歷史主題,從而得其另一高度和精髓。考生需要考慮的是,抓住上述每個點進行立意,都能寫成不錯的文章,但立意高度和寫作難度則可能有差別。如寫鮑叔牙的「謙虛禮讓,不計私利」,則顯得立意偏窄偏俗,寫作材料可能準備不足;寫管仲才華出眾、恪盡職守,則需要考生作文對其行為有所掌握、有所描述、有所延伸,否則,「結合材料」就似有罅隙。需要考生特別注意的還有,題目主話題「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提醒考生不要泛泛而論,而要在上述這些「關鍵詞」中選擇一個自己準備比較充分,比較有把握的立意和思路去寫,去拓展。至於發言稿文體,除了開頭稱呼問候語和必要的結束語以外,與演講稿差別不大,對此,相信考生早有準備。
略微糾結的有兩點,一是,因學生身份的不同形成的學科素養客觀差別可能對歷史材料掌握的厚度和分析的深度有點影響,從而影響作文得分;二是,可能會有考生感受到了這君臣三人的多方面優秀特質,寫作中感覺哪方面都捨不得放棄,從而猶豫不決,忽東忽西,造成立意龐雜、淺表流滑的局面,這也殊為可惜。
總體上,今年全國1卷作文,或許從反猜題等因素考慮,似乎未跟熱點,迴避焦點,但依然堅持了「培根鑄魂,彰顯立德樹人導向」的目標任務。材料表述謹嚴,篇幅適宜,所創設情境貼近考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可供寫作角度寬闊、立意多元,考生有話可說,寫作要求明確,不易偏題,難度適宜,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優秀作文題目。
【審題立意】:三個角度:
1、 齊桓公: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是個有胸懷的人,不計較個人恩怨,能夠處理國家與個人利益,同時善於納諫如聽從鮑叔建議任用管仲。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君王
2、 管仲:是一個傑出的人才,管仲與齊桓公有一箭之仇,但他人能夠在齊桓公賞識後發揮才能,可見管仲也是能夠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能夠知恩圖報。懂得變通,而不是守愚忠
3、 鮑叔:善於發現人才,並以國家為重,敢於低位,可見其有胸懷,能夠識大體顧大局。
可選取任意一個角度重點論述,並選取一些例子作為例子印證觀點。
【同題作文】:謀大事者,須有大格局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在此次讀書會上,和大家一起暢談感悟。
鮑叔牙薦管仲,乃千古美談。原本出生微賤的底層人士管仲憑藉其非凡之才被舉為國相,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孔明心中的模範,實至名歸;齊桓公虛心納諫,盡棄一箭之仇,重用仇讎為相,終成春秋霸業,獲眾人之贊,情理之中。然而在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的當下,重讀這個故事,吾更為鮑叔牙之大格局感佩不已——謀大事者,須有大格局。大格局者,既有知人之卓識,又有虛己之氣度,更有以國為重之胸襟。
大格局者當如鮑叔牙,不拘於一時敵友之親疏,知人容人。外交上說「國際上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戰勝敵人的最高手段,並非是消滅他。唯有大格局者,能知人容人,化敵為友,為我所用。諸葛亮七擒孟獲如是,龐統留遺言讓劉備重用害死自己的黃權亦如是。齊桓公難免介意管仲射了他一箭,而鮑叔牙始終銘記管仲可為齊桓公射下整個天下。敵友不過形勢,霸業方為目的。大格局之人,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洞明如斯。
大格局者應似鮑叔牙,不限於眼前名位之高低,虛己待人。龐涓因嫉妒孫臏而挖他膝蓋骨,將昔日同窗變好成廢人;廉頗不服氣藺相如僅靠嘴皮子取得高位,揚言見到藺相如必辱之。愛惜自己的羽毛,本是常情。但過分看重自己,也易輕視和排擠他人,從而一傲萬人疏。面對亦敵亦友而能更好輔佐齊桓公的管仲,鮑叔牙主動放棄到手的相位,與其說是屈己,不如說是虛己。大格局之人,放空自己遊於世,成全對方又何妨。超脫如斯。
大格局者該像鮑叔牙,不囿於私人成就之大小,以國為重。當個體之「小我」與家國之「大我」產生矛盾時,該何去何從?把「小我」融入「大我」,是自身價值最好的證明。鮑叔牙之所以讓賢於管仲,並非對自己的不自信,而是為齊國霸業謀劃最佳的人才配置。若論守國安現狀,有自己尚可;若論開疆取天下,管夷吾更勝一籌。故這位帝王師甘居其後,光而不耀。大格局者,以國家社稷為重,以個人榮辱為輕。偉岸如斯。
不為浮名,虛己為國,大寫之人。回望先輩,亦有無數仁人志士有此大格局。隱姓埋名二十八載,不為名利只為國的共和國勳章人物于敏;放棄獲諾貝爾獎機會回到祖國的「中國居裡夫人」王承書;為鑄國之重器,深潛荒島驚濤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揆諸現實,我們當中卻有一些年輕人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路上越走越遠。這些人或在專業和技術方面有才學,卻缺乏遠大的抱負和寬廣的胸襟。善用體制來為自己謀利,而視他人和國家如無物。從「強行霸佔機組座位的眼鏡男」,到「硬要喝礦泉水而拒絕喝開水的隔離區女華人」,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唯一的驅動力,相較於先賢們之大格局,差之遠矣。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當好時代的追夢人,我們當立大格局。誠如新時代的領路人寄語南開師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讓我們致敬賢者,以國為重,知人律己,不斷健全人格,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升華自身價值,開拓更遼闊的人生境界!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新課程 II 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適用地區:甘肅 青海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寧夏 新疆 內蒙古 陝西 重慶)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第一則材料墨子的話:「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對待別國如同對待自己國家,對待別人之家如同對待自己家,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這即是道德層面的,要有人文主義精神,也是哲學層面的換位思考,事物之間是聯繫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於是緊接後一句,英國詩人所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整體來看有道德層面的品質引導,又有哲理思辨,正確的看待人與人、人與世界關係。
第二則材料引用詩句,以青山雲雨起興,仍在表達山河不是人與人的界限,不能孤立看問題,人類在面對困難時不應當只看到自己那座」山」,就譬如:」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枝與枝相連,榮辱與共,應當共克時艱,這是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第三則材料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既區別對立,又相互統一,沒有所謂永遠的敵人,山不相遇但人卻相逢,「人與人要相逢,」則強調人類生存發展的客觀現實就是交流合作。辯證發展看問題。認清楚如此,人應該互通有無,人與人的相逢就強調相互合作。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後一句「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
如何面對困難,迎來春天,創造未來。要解決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此次全球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就是案例。
這篇材料作文充滿哲學思辨看問題,要提高思想覺悟,達成共識。年輕人應當既有責任擔當,奮發有為,更應該有眼光,有頭腦。首先有認識層面的提高,這裡自然反對是西方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認識層面的提高,才能促進所謂的家國情懷形成,有人類共贏發展格局。
反過來看,如果把「攜手同一世界」這句刪除,那麼何談「青年共創未來?未來不是自己的,不是建立在一國利益,不應當是別國有難,袖手旁觀,中國在疫情中紛紛提供醫療物資援助於世界,就是一種偉大情懷,人道主義精神。所以青年人應當有世界的眼光和思維。未來的發展依賴於年輕人勇擔國家民族希望之責,但青年人更應當認識到攜手同一世界,才能共創未來。題目的設置依然存在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攜手世界,學生在審題立意時要做如此的考慮。寫文章也應當寫出青年人奮鬥創未來,但一定要建立在世界共同發展理念上,至於用材料可以結合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等。
【審題立意】:今年全國卷的作文題,是將傳統和合思想和現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接,倡導攜手同行,互聯互通,一個人可以激勵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響一個天的理念。本題檢驗了考生能否基於理性思考與青年立場,對看似宏大的命題和道理有個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寫好這篇作文,要求考生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高遠的前瞻意識。在關鍵能力層面,材料內容雖為單則,但材料的層次劃分和內容的梳理整合對考生理解、分析綜合和表達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如對個體、群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係的闡釋和任務呈現的寫作目的之間的關係搭建方面,考生要具備相應的關聯思維,方能理順眾多信息點間的聯繫。
作文材料共有四個自然段構成。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先賢墨子的名言和英國詩人的詩句。關鍵信息是視人如視己,視他國如己國,「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是觀念和理念的引導句。材料的二、三兩個自然段是敘述事實,國際社會援助中國,中國援助他國。四句寄言能找到共同點。材料的第四段是寫作任務提示,具體情境,寫作者身份角色和文體要求,明確了演講的主題是「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
考生應洞察各個信息點間的聯繫。如材料內容和任務關係層面,應將寫作目的與材料內容的關係打通,不可脫離材料內容或拋開任務泛泛而談,同時還要與寫作對象、規定文體特徵打通融合,這是本次作文的難點。「攜手同一世界」是個體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法則;不論是「世界不是孤島」的休戚與共,還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都是即將走向社會的青年人應該深思、理解和認同的內容。而對「個體」「群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係的梳理,又使考生必須將自己放入時代背景中去深思,也讓自己投身到時代洪流中去砥礪,這是材料基於「立德樹人」要求對青年人價值判斷的限定和期待。
【同題作文】:民胞物與,天下歸仁
尊敬的各位來賓,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們:
大家好!
什麼是「民胞物與」?
「民胞物與」即泛愛一切人和事物,詞出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家張載。他為我們描繪了世界發展的美好願景。這個願景的當代闡釋應為:尊重彼此的立場,而後求同存異,共謀發展。作為世界青年,要實現民胞物與,就應該有所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世界青年,應該秉持仁者之心。仁者就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效法天地,「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有德就要擁有愛人的能力,推己及人。一代聖賢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他人的老幼就像對待自己的老幼那樣,這樣才符合仁者的準則。另闢蹊徑,開創一派思想的墨子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對待有別自己的他人和他國,應該消除分別之心,以無私的態度去施與愛。就像約翰·多恩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就像海岬與大陸,不可分割。培根也曾說:如果沒有愛,那麼即使身處喧鬧的人群中依然會感到孤苦伶仃。德不孤,必有鄰,世界在相互交往中要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作為世界青年,應該加強合作意識。加強合作就應該超越時空的局限,勿作那井底之蛙。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世界愈益成為一個整體,無論是科技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世界需要中國的5G技術,未來也不可或缺。妄圖通過貿易壁壘進行人為幹預必然會違背經濟運行的規律,亦必將自食惡果。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滋養了很多人的靈魂,泰戈爾的詩選也珍藏在很多人的書桌裡,中國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更是一再被重申。在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危機之下,世界青年應具有國際化視域,不拘於一時一地一國一族的局限,為世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還應勇作主宰未來的弄潮兒,徵服時代巨浪,由點點星光匯聚成滔滔星河,璀璨整個世界。
涓滴可以成海,聚沙可以成塔。作為世界青年,應該積極有所作為。有所作為就是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為世界發展獻出一份力量,不取決於金錢和實力。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如在街頭一位日本女孩頻頻鞠躬,只為武漢募捐抗疫物資。如在鄉村支教,用知識點燃希望的火種。如在自媒體平臺拍攝短視頻弘揚傳統文化。羅曼羅蘭認為大多數人二三十歲已經死了,活成了自己的影子,不斷重複著自己。我們將會用實際行動去證明,世界青年將會用青春去迎接挑戰,每天都有不同的精彩。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世界青年懷抱博愛之心同登文化制高點,雖道阻且長,終將溯流而上。這樣方能「民胞物與,天下歸仁」。
2020年7月7日
3、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新課程 III 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適用地區:四川 廣西 貴州 雲南 西藏)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審讀材料】材料由「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話題——如何在關照世界的時候,關照自己,審視自我。題目把人生比作一場旅行,那麼在旅行的途中,我們一方面要欣賞領略外在的世界的風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環境的綺麗絢爛,更要學會「對鏡自照」,多一些審視,尤其是關注自己的內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淺,是否充滿太多的銅臭味兒。不斷繪製「自畫像」,也是要告訴考生,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靈魂工程師。要重塑自己的形象,打造更加昂揚向上、奮發圖強的時代新我。
【情景預設】寫作者是高三的學生。情景預設是: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這段話,賦予了此次作文的特定場景,文體有了限制,那就是寫作書信,行文過程中就要注意書信的格式,稱呼定格,要有敬詞,必要的署名落款等。要注意寫作的對象是高一新生。那就要以學長、學姐的身份來叮囑高一的學弟學妹,語言要中肯,要委婉,更要有勵志的特點。
【主題分析】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首先要明確命題人的意圖,那就是學會給自己畫自畫像是新時代,新時期給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要學會關注自身,審視自我。正如孔老先生所說,「吾日三省吾身」。多一點反躬自省,多一些自我修繕,才能讓整個群體更加強大、完美。命題人做了暗示: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首先進行靈魂拷問: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現在是怎樣的人?現在的我,如何雕琢將來的我?差距在什麼地方?怎樣實現?這一系列問題,需要高三學生,準確地說是考生精準分析,然後現身說法,或舉一些名人的事例說明:勇於給自己畫像,為未來的自己畫像,是多麼有意義和有挑戰性的事情。
【行文結構】結構方面,除了要符合書信的格式外,一定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寫作對象,一定要有情景再現之感,代入感。主體部分:可以談自己走過高三,如何成長的過程。比如從原來的怯懦到現在的侃侃而談;從原來的只知道學習,到現在的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從原來的普通共青團員,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預備黨員……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源自自己學會給自己畫像,學會以優秀的人為鏡子,不斷超越,不斷完善。最後,呼籲學弟學妹,要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之旅裡,不斷地夯實基礎,提高素養,爭做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時時處處,雕琢心中更加完美的自我。
【審題立意】:可以從認知的提升來思考,認清他人相對容易,但認清楚自己卻很難,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文中說尋找各種鏡子,譬如當自己認不清,他們用實踐這面鏡子檢驗是最好不過,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可以以史為鑑作為一面對比自己思考與行為正確與否的鏡子;當然能還有很多鏡子,比如從閱讀中發現自己不足並改善,同樣是鏡子。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照的鏡子也不同。
【小學生寫高考同題作文】:我為自己畫張像
我,就是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喜歡梳著馬尾辮,一雙不大的眼睛因為有了雙眼皮的襯託而更加生動。臉上有一個小酒窩,紅紅的嘴唇總是讓愛美的妹妹以為是偷偷抹了口紅。我最有特色的可算是左臉上的七顆痣了。它們按一上一下的規則從臉上排到脖子上。
我最擅長寫作文了。不是我自誇,翻開我的作文本,裡面的作文都不賴。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我第一次寫作文的影響:在同學們還在看圖寫話的一年級,爸爸開始正式教我寫作文《秋天》那篇作文我整整寫了一個假期,才艱難的寫出了我的第一篇作文。
我特別喜歡看書,一看起書來就什麼也忘了。我原來最怕一個人在家。哇!電腦成了張開大嘴的外星人、陽臺上的衣裳成了幽靈······這時,幾本書幫我從害怕中逃脫出來。我記得有位名人說:『『讀了一本好書,就好像交了一個朋友。』』有那麼多『『朋友』』陪伴,我又怎麼會害怕呢?
我最大的缺點是粗心。看看我的試卷和作業,這裡、漏題,那裡、多一點······做事我也很粗心,刷牙,擠錯了牙膏。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甩掉這個尾巴。
這就是我,一個會寫作文、愛看書、粗心的女孩。
【點評】:這篇「我給自己畫張像」,緊緊抓住人物特點,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情感真摯,文約而意豐。
4、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新高考 I 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適用地區:山東)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採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此題是帶有情境任務的材料作文。試題設計聚焦學科素養,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引導考生關注疫情,體察現實,學會思考。考生需要在疫情這樣的大背景下,思考隔離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但表達觀點時不可脫離材料,要圍繞材料中提及的「距離」去思考「聯繫」。隔離不隔愛,封城不封情,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無數的普通人選擇逆行而上,主動加入到抗擊疫情的一線隊伍中。他們有醫生、有建築工人,有鐵路職工、社區工作者,有警察、有教師、志願者、快遞小哥……他們心懷大愛,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用平凡而溫暖的「螢光」點亮了萬家燈火,給我們帶來光明和希望,他們給廣大群眾帶去的不僅是無私服務,更是溫暖和信心,讓人們更加珍視彼此,靠近彼此。他們身上蘊含的強大的中國力量,讓我們更加堅信,疫情防控阻擊戰一定會取得勝利。
【審題立意】:
1、 拉開距離是為了走近,只有打贏疫情這場仗,人們才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2、 距離並不一定就是缺少聯繫,聯繫的方式很多,距離有物理意義上的距離。但並沒有人際交往的距離,畢竟科學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一種交往,而是多方式。而聯繫也不一定就是面對面的交流。網絡電話同樣可以交流,加強聯繫。
【同題作文】:疫情期間,我們的心更近了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柳葉刀》總編霍頓在隔離期間,反思疫情的意義。他認為疫情中因為隔離雖不能與他人相近,但彼此並未疏遠,反倒心更近了,更靠近彼此。身處異地,心卻緊緊相連,反思疫情的意義,我們發現,抗疫密切了我們彼此的聯繫。
疫情期間,我們彼此相近,感受溫暖,傳遞溫情。
你我隔離在家,彼此不能相見,但情意從未疏遠。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份默默的鼓勵,讓我們在疫情期間倍感溫暖。隔離病毒,卻不隔離愛。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彼此,雖不能見面,但心更貼在一起,更加珍惜彼此情誼,任何一份純真的情感都感覺彌足珍貴。在湖南,一位小姐姐得知鄰桌是4名援鄂護士時,悄悄地為他們買了單,還留下一張畫著笑臉的暖心紙條:你們的負重前行,換來了我們的歲月靜好,謝謝你們!這些平凡的舉動,傳遞著治癒人心的能量,在感受別人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在傳遞溫暖,讓溫暖和善意留在更多人心裡,讓彼此靠近,心連在一起。
疫情期間,我們心手相牽,匯聚成共克時艱的力量。
隔離在家,窗前遠望,透過小區門口一個個背影,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眼中的堅毅和心中的暖流。是疫情喚醒我們封閉的內心,讓我們知道人與人應該溫柔以待、溫暖相伴。你我雖素不相識,卻命運相連。面對疫情,努力將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後去照亮另一束光,用你的行動喚起別人的行動,用你的溫暖感受別人的溫暖。人人如此,心手相牽,匯聚成共克時艱的力量。
疫情期間,全世界都心手相牽。
《禮記•禮運》曾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說法,從古至今,無論遇到戰爭還是危機,我們總能看到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亞丁灣和索馬利亞護航編隊支援非洲各國,維護和平;日本、巴基斯坦在疫情的緊急關頭,給中國送來物資;各國人民互幫互助,形成一條愛之鏈。每個國家都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互助也是其中一項。面臨著重大的突發事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肩負起重任,每個人都應懷有一顆愛之心去幫助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如同著名小說《愛之鏈》中所描述的一般,將美好的接力棒不斷地傳遞下去,這樣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它會洋溢著溫暖。而你我便是守護笑容的重要一環,讓我們攜手共進,傳遞著愛之鏈。
來自國外的每一次幫助和加油都讓中國人在這個格外難熬的冬天感受到了一絲溫暖。當然,「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際,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的湧泉相報,也讓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讓每一個隔離之中的人們感到溫暖、獲得慰藉。雖身隔異地,但我們心在一起,永不分離。
身被隔離,但我們可以反思疫情的意義。隔離中,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善與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因之更為緊密,我們深知每一個人的安全隔離、歲月靜好背後是無數人的負重前行。讓我們珍視這一切,珍惜眼前所有,用自己的無畏付出將中國故事匯聚成偉大的中國力量,盛世中華,江河必然無恙,愛與溫暖從不缺席!
5、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新高考 II 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適用地區:海南)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本題設計堅持高考內容改革的正確方向,努力體現高考綜合改革精神,既考慮到高考綜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參加新高考的實際,又對標新高考適應性測試的結構模式,保證了新老高考的平穩對接,助力新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增強試題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協同性,落實課程標準等文件精神,是語文考試內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舉措。試題在材料選取、設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與高中語文教學高度契合,情境設計注意聯繫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本次命題屬於創設情境+定向引導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此類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須圍繞材料內涵和具體任務指向來立意行文,進行合理聯想,精準完成任務指令。
尤其需要把握和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讀懂材料所提供真實情境中的內涵仍然是審題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要讀懂材料中蘊含的邏輯關係——以地名為基點,向內或向外進行有機發散;2.化抽象為具體、從具體的地名到抽象的情感層層深入闡釋;3.通過感悟地名,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難點。
【審題立意】: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這些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就是傳承文明,如帶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如歷史文化的遺蹟等。也可能是故鄉的景或物,它帶有故鄉特有的文化氣息,這道題首先要補全題目,並且要寫主持詞。要注意文體和寫作對象。以怎樣的身份來寫這篇文章。
【同題作文】:帶你走近縉雲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今天我要帶大家走近咱們浙江麗水一個叫縉雲的地方。我少年時隨父母入川,落腳在嘉陵江畔的重慶北碚。那裡有一座縉雲山。班上團支部搞活動時,總會去爬縉雲山,山上植被茂密,還有一座縉雲寺。我去了若干次,卻從沒想過它因何得名。及至今日,當我來到浙江省的縉雲縣,得知縉雲縣也有一座縉雲山,縉雲縣正是因此山而得名時,忽然很想弄明白,縉雲山為何叫縉雲山?不管是重慶的還是麗水的,它們一定有個來處吧?
在網上東尋西看,發現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一說,黃帝時有縉雲氏後裔居此,故名。那縉雲氏又為何叫縉雲氏?原來,那時是「以雲紀事也」,故官名都以雲命名。青云為春官,縉云為夏官,白云為秋官,黑云為冬官,黃云為中官。古代官名都以雲命名,縉雲氏的後裔,很可能是夏官的後裔。古時的官名竟這麼好聽,好聽到可以用來作地名。
總之,縉雲是紅色的雲,是熱烈而鮮豔的天空。我腦子裡留下這麼個印象,來到了浙江麗水的縉雲縣。
一見之下,不由得驚詫。風景優美自不必說,我們就住在仙都風景區裡,推窗即可見山,還可見山上的傳說:兩座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扮演著傳說中的婆媳。
讓我驚訝的是,它那麼靜——並沒有預想中的熱烈。那種靜不是人煙稀少的靜,而是一種可以觸摸到遠古氣息,可以感受到歲月長河的靜,靜默中似乎能聽到宋時的鳥鳴,唐時的溪水,明清的集市聲。仿佛唐玄宗驚嘆出那句「這是仙人薈萃之都也」,就在昨日。
其實,那時那刻,外面的世界正喧囂不已:人類首次拍到了神秘的天體「黑洞」,蘇丹宣布緊急狀態抓了總統,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在倫敦被捕,華為宣布P30問世並以低價在國內銷售,視覺中國陷入版權泥淖……眼前的世界與那些熱點毫無關係,強大的寧靜已屏蔽掉了塵世所有的嘈雜。田野裡飽滿的菜籽擠擠挨挨,夜以繼日地成長,好溪邊粗大的楓楊樹綠蔭匝地,正值大好年華。溪水自顧自地慢慢流淌,鳥兒們隨心所欲地鳴唱。沿著綠道走去,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獨峰書院,一步一景。恍惚間,就穿越到了「把酒話桑麻」的世界。
這樣的靜,瞬間縮短了歲月,讓我已然置身於幾百年前乃至一千年前的田野,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摩崖石刻的主人,仿佛聽到了祠堂傳來的孩童讀書聲,仿佛在路上遇見了上山打柴的樵夫——縉雲氏的後裔……這種種仿佛,讓我很愜意,很享受。
尤其是走進那些古鎮,徜徉在白牆青瓦之間。比如各家門前都開滿鮮花的乾乾淨淨的隴東村,比如石頭城堡般充滿原始氣息的巖下村,又比如有著千年文化承傳的河陽古鎮,每到一處,你都隨時可以駐足,可以得一山口進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原來,世外桃源始終都在。
尤其是河陽古鎮,這個以宗族血脈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與我以往去過的任何古鎮都不一樣,讓我在心生歡喜的同時,心生敬意。這敬意並不是因為村口那排氣勢恢宏的馬頭牆,也不是因為保留至今的15座古祠堂、1500間舊第,也不是村裡那座出過8位進士的八士門,也不是極具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雖然這些都很了不起。
這敬意,是來自家家戶戶門前那些看似普通的楹聯。
也許是春節過去不久吧,那些辭舊迎新的楹聯尚未被風雨剝落,紙還是紅彤彤的,墨跡還是清晰的。一望而知,不是統一印刷出來的,而是親筆手書的。隨意讀幾副,都比我在城裡看到的「爆竹聲中辭舊歲」或者「神州大地春回暖」有意思多了,也有文化多了:
向陽門第春來早,康樂人家燕去遲。
太平有象人同樂,天地無私物自春。
尋春再睹梅花色,頌歲先聞爆竹聲。
春入春天春不老,福臨福地福無疆。
花承朝露千葩發,鶯感春風百鳥鳴。
我一一走過,一一默念。這些楹聯,與白牆青瓦,與雕花木窗,與鵝卵石小路,是那麼的和諧。我注意到,沒有一家是重複的,字跡也是各異。還有些人家的楹聯雖然沒那麼工整,卻生動有趣,能清晰感覺到主人是性情中人:
春早梅開雪生香,笑吟豐年酒一杯。
一派生機陽春有趣,滿天異彩浩然騰胸。
限於篇幅,我無法把看到的楹聯一一寫出,但那些楹聯帶給我的感動卻是那麼深刻,如同縉雲帶給我的寧靜一樣。我從那些楹聯裡看到了兩個字,「文化」。那是在不經意間呈現出來的深厚文化。
忽然意識到,所謂的文化底蘊,並不一定要靠卷土浩繁的大部頭來堆砌,也不一定要靠穿漢服梳髮髻來展示,而往往體現在這些小小的不經意的細節中。就好比一個人的教養並不在於他的學歷或文憑,而在於他日常的舉動一樣。
河陽打動我的正是些隨處可見的細節,比如那幾座取名為「雲鋤」「掩竹」「松臺」的門第,那條取名為「答樵」的路,還有家家戶戶的楹聯。我猜想,這寫楹聯的,也許就是「義陽詩派」的後人吧?雖然已過去千年,文脈依然清晰可見。
感嘆到此,恍然就明白了縉雲那強大的靜源於何處了,正是源於這無處不在的文化底蘊。有了這樣深厚的底蘊,方能挽留住歲月,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方能抵禦住塵世的紛擾,將珍貴的傳統文化保留下來,再傳承下去,而這也就是我們《中華地名》欄目的初衷所在,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