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教授作文微講座(二十八):名言警句類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示例
名言警句類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示例
劉祥
依照材料構成的內在差異,名言警句類的材料作文大體可區分為單一型材料、複合型材料、矛盾型材料三種類型。後兩種材料的區別,在於複合型材料由幾個意義相近的名言警句組合而成,內容上互為補充,使意義表達更為嚴謹豐富;矛盾型材料則由幾個看似觀念相反相對的名言警句組合而成,每一個句子都擁有一個獨特的表述視角。材料構成不同,則審題立意時的關注點亦有不同。
一、單一型名言:把握關鍵詞,深挖隱語意義
單一型名言警句,往往只圍繞一個關鍵詞表達一種指向清晰的價值判定。這個關鍵詞,必然構成寫作的核心論題。審題立意時,考生只能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思考。一旦脫離了這個關鍵詞,則所有的思考都必然行走在偏離寫作目標的道路上。
另外,既然是名言警句,其內在的價值判定就必然經受過歲月的考驗,在絕大多數時空中被證明確有價值。寫作該類型的材料作文時,考生應儘量遵循該名言警句的意義,不要反彈琵琶。至於寫出來的作文的高下差異,則在於對該名言的隱語意義的挖掘程度。思考得越豐富,挖掘得越深刻,作文也就越具有思想性。
【名題精選1】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魯迅《無聲的中國》
本則名言中的關鍵詞很清楚:調和。圍繞這一關鍵詞,魯迅先生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藉此既闡釋了「調和」的特定意義,也表達出對這樣一種現象的價值判定。
我們知道,魯迅在他的雜文和小說中,最善於剖析普遍存在於中國人靈魂上的「劣根性」。他這句話正是對「調和」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圍繞這句話寫作時,考生首先應該明白,對材料中的「調和」行為,魯迅是持不認同的態度的。基於這一事實,考生便不必從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材料。
下面的立意,均可作文本次寫作的基本觀點:
1. 「調和」的背後是權利的缺失
2. 「調和」養育強權與霸道
3. 退一步未必海闊天空
4. 真正的調和是一種生存智慧
二、複合型名言:捕捉共同點,尋找深度價值
該類型的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審題關鍵在於尋找共同點。唯有從幾個句子中捕捉到了共同的關鍵詞,或者共同的論題,才能確立統轄全文的核心論題。
確立核心論題之後,還需要對材料中的各句話進行意義解析,需能夠依照對核心論題認知的深淺,將這些句子分解為不同的論述層次。再依照這些層次,把事理探究一步步推向深入。如此,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充分展示作者的邏輯思辨能力。
【名題精選2】
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②道雖學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
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兩到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六句名言擁有什麼樣的共同點呢?第①句的重心落在知識的無窮盡之上,第②句的重心落在「行」與「為」中,第③句依舊突出「為」的價值,第④句突出目標和行為間的關聯,第⑤⑥句繼續凸顯「行」的價值意義。歸總起來看,六句話的共同點,都在於強調行動的必要性。
依照命題要求,需至少從六句名言中選擇兩三句為立意基礎。這就意味著,考生既可以六個句子都納入思考中,也可以簡化內容,只選擇有利於自身寫作的兩三句話展開分析。相對而言,六個句子中,第②句突出個體修身方面「行」的價值,第⑤句突出求學或者科學研究方面「行」的必要性,第⑥句則強調改天換地的巨大社會變革中「行」的深刻意蘊。選擇這三個句子作為立意基礎,且依次作為主體論述的三個層次,有利於寫出「行」的多重價值。
三、矛盾型名言:聚焦分歧點,拓展思維層次
近些年,上海、江蘇等地的高考命題偏好於選用矛盾型的表達,用以增強材料的思辨性,幫助考生拓寬思維。這類矛盾型的材料,運用到名言警句上,就是圍繞同一個關鍵詞,故意挑選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充當材料內容。比如揚州市就曾將「月是故鄉明」「生活在別處」「此心安處是吾鄉」三句話組合為一個作文命題。面對這樣的材料時,審題立意的關鍵在於先「異中求同」,發現關鍵詞;再聚焦分歧點,理清分析的層次。
【名題精選3】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國詩人瓦特•蘭德: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印度小說家普列姆昌德:在人類生活中,競爭心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以上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這三句話中,第一句強調不爭,並將這「不爭」提升到「不屑」的層面。這句話既有一種孤傲,也有一種洞察與豁達。第二句強調「爭」的積極性,賦予「爭」以推動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生活的厚重價值。第三句則雙向展開,既關注「爭」的建設性,又注意到「爭」的破壞性。
歸總這三句話可以發現,單純談「爭」或「不爭」,都註定存在思維缺陷。唯有把「爭」放到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探究,理清什麼事該爭什麼事不該爭、什麼時候該爭什麼時候不該爭,才能形成相對科學的認知。
寫作時不妨這樣立意:
1. 事關個人利益時,可爭可不爭。
2. 事關做人原則或群體利益,必須據理力爭。
3. 理性競爭,才能達成雙贏。
4. 爭是一種進取,不爭是一種坦然。
【作者簡介】劉祥,「三度語文」首倡者與踐行者,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長三角」教育科研優秀個人,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揚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揚州市十佳學校教科室主任,揚州市中語會副理事長,儀徵市名教師,儀徵市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儀徵市名師工作室領銜教師,「人教杯」全國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出版個人教育教學專著11部,發表論文800餘篇,受邀在全國16個省開設示範課或主題講座近200場。教科研成果連續8年獲得揚州市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