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已經在世界上肆虐了上千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中國古代又稱其為恐水病、瘋狗病。為一種烈性的傳染病,其病死率極高。中國最早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56年就有相關記載。
「(魯)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狗(狂犬病狗)入華臣氏,國人從之」;——《左傳》
以上我們就得知,那時候的人們對於人被瘋狗咬了過後會得病,且此病會傳染就已經有了足夠的認知。那時候的官府,就已經組織動員百姓們驅除瘋狗來預防狂犬病的傳染了。
但是時至今日,狂犬病依舊是一種無藥可愈的絕症。通過現在病毒學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且人獸共患。狂犬病毒中的糖蛋白能後與其中的乙醯膽鹼相結合,形成狂犬病的噬神經性。
而狂犬病毒一旦進入人體,首先就會感染肌細胞。先是在傷口附近的肌細胞中少量的增殖,隨後便侵入傷口附近的末梢神經。在之後便沿著這些神經進入中樞神經,並做向心性擴散,隨後到達全身。
所以至今為止,人類對於狂犬病毒依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狂犬病病發後治癒的病例報導,即使是早期也沒有。多數患者發病後3-6天便會死於呼吸或者是循環衰竭。
狂犬病在現代社會上,有且僅有預防措施。現今的醫療措施即是對家養動物進行免疫接種,管理流浪動物。在被犬類或者貓等動物抓傷咬傷後主動注射狂犬病疫苗,嚴重者還會注射血清,在受傷後一周內注射,杜絕狂犬病發病。
但是疫苗近現代的醫學產物,於1885年才被研發出來。古人並沒有疫苗。且我們也知道了,自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狂犬病的記載了。但是我們自史書中也也沒有少見古人養狗,他們為什麼還敢養狗呢?
實際上我們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免疫學在我國東晉時期就已經有雛形了。在當時有一本名醫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就最早提出了對於狂犬病治療的相關認知:
「凡捌犬咬人,七日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為大免耳」
就是被瘋狗咬了之後,7天之內必定會出現病發的現象。而若是過了三七日也就是二十一天還沒有發作的的話,就暫時可以確定沒有感染。若是過了一百天還未曾發病的話,就可以確定了。
這與現代醫學研究中證實的潛伏期為三個月基本吻合,而且並不止於此。葛洪還在書中提出了對狂犬病傷口的處理。首先被瘋狗咬傷後,一定要用大量的清水衝洗傷口。這一步就類似於我們現代的清創,儘可能的減少病毒量。
且在之後,要求用長時間「炙烤」的辦法,對咬傷的部位進行長時間的加熱。因為狂犬病毒並不耐熱,若是剛剛咬傷。狂犬病毒還在皮膚的淺表層,這樣局部加熱的方法是可以殺死狂犬病毒的。
而且當年葛洪還會將狗的腦漿乾燥後,敷在患處。有人說這樣會讓病人更快,因為發病的動物身上病毒含量最大的就是腦髓。但實際上病毒在乾燥後便會喪失傳染性,葛洪將乾燥後的腦漿敷在患處,實際上與狂犬病疫苗的研發思路是一樣的。
千年以來,我國國民在狂犬疫苗未被研發出來的時候都是這樣治療的。但比較遺憾的是,葛洪還是棋差一招,這種治療方法效果有限。其並沒有進一步的想到可以將乾燥的腦漿用針灸等方式注射在肌肉內部,不然狂犬疫苗首位研發者就在中國了。而在這裡多提一嘴,不要看中醫最早提出了狂犬病的防治方法。
於是就去相信一些什麼中醫可以治療狂犬病的說法,事實上,至今為止狂犬病依舊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絕症。沒有任何治癒的病例,不管是中醫西醫。若是有人能夠治療好一例狂犬病,那麼當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必定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