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在很多人心中,絕不是一個普通的名字,這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傾資興學,千古一人。
嘉庚精神,永駐人心。多少年來,圍繞「陳嘉庚」這三個大字,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跨越時空、跨越信仰的文化現象;人們懷念他、崇敬他、更是追隨他,將他變為一種事業、一種精神。當代社會,人們習慣地把為社會做出大貢獻的人與陳嘉庚聯繫在一起,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安溪當代「陳嘉庚」——施金城。
他的所作所為,比大富豪捐獻億元更有價值
陳嘉庚先生,1956年在北京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是抗戰勝利後,毛澤東主席給陳嘉庚先生一個歷史性的評價。陳嘉庚,他的精神始終閃射著民族的光輝,他一生愛國,更因傾資興學,永垂青史。
作為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創辦人、校主,1961年陳嘉庚臨終時還把僅有的一些錢全部捐給集美學校,沒有給子孫留下一分錢,堪稱「千古一人」。
嘉庚不死,嘉庚精神永駐人間,陳嘉庚是永遠的陳嘉庚!陳嘉庚和嘉庚精神已根植於人們心中,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信仰,實踐嘉庚精神,已無年齡、男女之分,更無無地位、職業、貧賤富貴之別。
陳嘉庚是世界著名的企業家,他的愛婿李光前也是世界著名的企業家,他倆的關係不單純是翁婿之情,更有偉大的傳承。明年,廈門大學將迎來百年華誕,追隨陳嘉庚先生的李光前,也是廈門大學的先賢,在這所百年名校發展歷程的每一個關節點上,也留下李光前家族深深的足跡。「重教興學」的「光前精神」,是嘉庚精神的延續。
除了女婿李光前,陳嘉庚的親弟弟、廈大和集美學校「二校主」陳敬賢,還有新加坡南洋大學創辦人、族親陳六使等。尋履嘉庚精神,不止於其家族,多少年來,人們常將南安市碼頭鎮的愛國華僑黃仲鹹,稱為「南安的陳嘉庚」;將惠安東嶺鎮荷山村的僑商劉玉水,稱為「惠安的陳嘉庚」;將著名印尼閩籍企業家、僑領、祖籍安溪湖頭的李尚大之「尚大精神」,也被視為「嘉庚精神」的再現。
去年9月回安溪的施金城
現年94周歲的施金城老先生,是福建泉州安溪籍印尼僑親,早年他就讀陳嘉庚創辦的集美中學和集美水產學校,深為陳嘉庚傾資興學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
經過在外數十年的打拼,成就了一番事業。身居異城的施金城,心懷故土,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傾力鼎助家鄉教育發展,先後捐資人民幣一億多元,創辦培文小學、培文師範學校、培文中學、培文麗馨實驗幼兒園、培文靄華幼兒園、培文顏明幼兒園等6所學校,被譽為「安溪的陳嘉庚」。
與施金城同為安溪老鄉、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李尚大,生前曾如此讚揚施金城:「所作所為,比大富豪捐獻億元更有價值。」
大愛無限,施金城回家鄉捐建教育事業的事跡,感動了廣大父老鄉親。4年前印尼的《國際日報》如此介紹這一位勤儉生活的老人:他是一位企業家,但是並非富商巨賈,一生克勤克儉,其工廠的辦公室連空調都捨不得裝,兒子結婚只買了張新床。
九旬僑胞施金城,傾情教育志不渝。耄耋之年,雖兩鬢斑白卻矢志不移,傾資興學,卻不求回報。正如印尼僑報所說,施金城是企業家,但他不是富商巨賈,富豪榜更沒有他的名字,但他卻傾盡所有,其義舉善行更顯得彌足珍貴。
2014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的金質獎章、「樂育英才」匾額及榮譽證書,並立碑嘉獎,碑文寫道:「施金城先生,祖籍泉州安溪。旅居印尼,情系桑梓,慷慨捐資與辦公益事業。為頌揚功德,特立此碑。」
王光英、盧嘉錫分別為他題詞:「育新秀譜華章」、「傾資辦學,功在國家」。
從小立志,他以陳嘉庚為榜樣
施金城、梁麗馨賢伉儷
施金城,1925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山美村。
施金城4歲時由於戰亂,隨父兄旅居印尼,11歲時又被送回閩南念書,就讀於陳嘉庚創辦的集美中學和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在集美讀書時,他深受校主陳嘉庚傾資興學的愛國精神的影響,並立志將來也要像陳嘉庚一樣回鄉辦學。
施金城於1947年再赴印尼謀生,彼時,他22歲,經過幾十年打拼,終於在事業小有成就。
身處異邦,雖不是大富大貴的施金城,他創辦的工廠,生產鐵釘,一公斤僅賺兩角錢;魂牽夢繞,他無時無刻不情牽閩南老家。1982年,施金城回到了闊別40多年的安溪。
安溪龍門華堂府施府王爺
「臨濮傳芳」,在安溪龍門鎮的光孝村,有安溪施氏宗祠。
始遷祖夢華公,南宋開僖元年(公元1205年)由晉江遷居至今龍門鎮霞湯,定居傳至五世,建祖祠奉祀,因在光孝村圍內建祠堂,故此稱夢華公為「圍內祖」。
長子百福公之後裔,分布在金龍門鎮的山美村、後坂村、光孝村、和平村官林頭,以及安溪湖頭鎮的美溪村等地。次子百祿公之後裔,分布在山美村虎頭山一帶,三子百壽公之後裔分布在山美村下埕。
四子百遷公後裔,後遷移至安溪龍門鎮湖山村溪西,五子百壬公之子仁慈公隨母移居至福清龍田。譜籍及資料記載,五大房有部分後裔孫移居泉州、南安、永春、德化等地,此外中國臺灣及溫州也人數眾多。
順帶提及,龍門施氏也供奉華堂府施府王爺。「河南衍派支河東,吾身大宋受敕封;代天巡狩察善惡,眼見吾侄亦同宗。」施府王爺被山美村等地的施氏族人稱為「祖叔公」,系宋朝名臣。
施金城
樹高千尺,不忘其根。1982年,回到安溪老家的施金城,眼前是這樣的景象:「在村子裡轉了一圈,村小學還是我幾十年前上學的舊祠堂,教室破舊不堪,當時我就有了捐資辦學的想法。」
其實,當時他在印尼的生意,也剛剛有起色,也沒有賺多少錢,立志捐建一座小學,從資金上來講是很吃力的。1984年,培文小學落成,當年施金城已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接受央視採訪時,施金城如是說:「陳嘉庚他的財產全部變校產了」,他立志以陳嘉庚先生為楷模。
培文小學新校舍落成之後,施金城希望縣裡為學校配備素質較好的教師,但當時安溪全縣的小學教師有2000多名的民辦教師,其中不少是代課教師。師資如此短缺,讓施金城觸動更大,於是他又萌生辦一所師範學校的想法。
1985年7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創辦安溪培文師範學校,這也是安溪縣有史以來創辦的第一所師範學校。施金城原本承諾投資200萬元,但也擔心自己財力不足,辦不起師範學校。此前,他特意去了新加坡一趟,請教自己早年的老師王瑞璧,王瑞璧曾任集美學校校長。聽完老師的分析,也了解創辦師範的好處,施金城辦學的決心更決定了。很多人不曉得,當時他在印尼的鋼鐵廠才從困境中走出來,可他依然按照承諾,分批將辦學投資款匯回來。
錢不足時,他甚至向自己的女婿借錢。培文師範春季建校,秋季新生入學,速度相當快。時任安溪分管教育的副縣長陳秋菊如此感慨:「別人是拿剩餘的錢來捐贈辦學,施先生卻是拿本錢來辦學。」
1990年初,施金城進行心臟血管搭橋手術,可他不計個人安危,一心惦記的是培文師範校舍基建工程的進展。他當時告訴家人:「培文師範是我的心血結晶,免不了要關心的。萬一手術失敗,豈不是要含恨九泉。」
安溪培文中學
從1982年起,印尼華僑施金城捐資家鄉小學——培文小學,此後他又捐建大量校舍、多功能體育館和標準化田徑運動場等。捐建培文師範後,近幾年來施金城、梁麗馨伉儷又捐贈巨資建設培文高中,投資新校舍、教學樓、宿舍樓和學生食堂等。
從當初第一筆培文小學的捐資起,施金城三十八年來支持家鄉安溪的現代教育事業,已是90多歲高齡仍不願停下腳步,傾情教育矢志不渝。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李尚大曾讚揚施金城:「所作所為,比大富豪捐獻億元更有價值。」很多人也將施金城稱為「安溪的陳嘉庚」。
施金城在海外,是個事業有成的人,但他並非大富豪。事實上,在他傾盡所有在家鄉辦學時,他創辦的鋼鐵廠曾一度陷入資不抵債的破產邊緣,這也是他人生最苦痛的時候。在元氣未還原時,他毅然決定用幾十年勤儉生活攢下的所有積蓄為家鄉蓋培文小學,到底有什麼力量一直支持他呢?
陳嘉庚先生與廈大、集美校友合影
很多人都在思考,陳嘉庚留給21世紀的文化遺產是什麼?我想,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擁抱陳嘉庚精神,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有更傑出的表現。
陳嘉庚先生傾財興學,功垂竹帛,事實上,受其影響的人遠不止其周遭的人。施金城被稱為「安溪的陳嘉庚」,事實上,多少年來在安溪這塊熱土上,湧現了太多像施金城這樣的嘉庚精神式人物。
比如,為安溪八中(註:原「進來中學」)慷慨解囊的旅居新加坡的柯進來先生及家族;又比如,捐建「梧桐中學」的馬來西亞林梧桐家族;比如,創辦安溪恆興中學的恆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家族;另外,又像福建省發樹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陳發樹及家族,也在家鄉安溪投入了太多的慈善及教育事業。
人人仰慕陳嘉庚,絕對不是羨慕他的身家資財,而是嘉庚精神;因為陳嘉庚的思想及精神、修為及品格的魅力,遠比他曾擁有的財富更富有,也更受敬重,為人所津津樂道。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也是集美各校(即集美大學等校的前身)最為艱困之時。當時,集美各校為避戰火,曾內遷至福建山區的安溪、大田等地。那段艱苦支撐的歲月,經濟問題曾是學校遇到的最嚴重且又最困難的問題。
1939年8月,殫精竭慮出資維持集美學校經費的陳嘉庚,在南洋發表《為復興集美學校募捐啟示》,發動集美校友捐款支持母校。當時,陳嘉庚的族親陳六使託上海華僑銀行代購公債100萬元,以利息每年6萬元,捐作集美學校復興基金。更值一提,1942年1月,日軍發動對新加坡的總攻,新加坡危在旦夕,當年2月陳嘉庚被迫前往印尼避難,匆忙中來不及通知家人。即便在那個危急的時段,陳嘉庚仍積極為集美學校的經費籌款。當年陳六使匯國幣700萬元,陳嘉庚女婿李光前、長子陳濟民、次子陳闕祥也都匯了錢。
施金城先生
1937年集美中學及水產學院受戰亂紛擾遷入安溪境內,當時施金城就是在集美學校就讀的。從那時起,他深受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和理念薰染,特別是陳嘉庚先生為了集美學校能繼續辦下去,沒有給子孫留下一分錢。也正因如此,即便在事業遭遇困頓時,施金城歷經千難萬險,也要辦學興教!
事實上,在興辦培文學校期間,很多海外安溪籍華人、華僑也深受施金城的善舉所感念,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出資,但通過和他的公司合作,事實上也間接支持了他的辦學義行。據相關報導,不少安溪籍的華人華僑購入施金城公司產品,從不講價,因為他們知道,施金城他個人除去簡單的生活保障外,公司的營收都被他帶回家鄉,投入到培文等教育事業裡,受惠的是千千萬萬的安溪學子。
順帶提及,2001年起,當地教育部門決定培文師範不再招生,古稀之年的施金城,寢食難安,一次次回家鄉,為這所學校的出路奔走。後來,培文師範和泉州師範學院共建了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施金城又出資為這所中學捐建教學樓、宿舍樓等。
「丹心系桑梓善舉播芬芳」,這是2014年施金城回鄉時,安溪縣龍門鎮光孝村、山美村、後坂村聯合贈送的牌匾。去年9月,90多歲高齡的施金城再度回安溪,將個人個人持有的福建安溪縣世安聯誼大廈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權50萬元及股息悉數捐贈給安溪縣培文學校發展促進會。
施金城老先生有個座右銘:「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他曾說道:90多歲了,我已經忘記這一生中發生過的痛苦。我對親人、對朋友、對社會、對國家唯有四個字:「心安理得」。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