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之初(10)】陳嘉庚談廈門大學險被改為福建大學及反對更名理由

2021-02-15 影居

1940年3月,陳嘉庚先生率南洋華僑慰勞團回國慰勞。在重慶期間,於3月29日前往教育部拜見教育部長陳立夫。「相慰問畢」,陳立夫即雲,「現有一件要事。原擬發電知,知君將來故中止,前福建省政府來函,要求開辦福建大學,本部以經有廈門大學,在此抗戰期間不宜復增一大學。省政府再來函雲既不許可,請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為此一事本部特就商於君」。陳嘉庚「置之不答」,而問「在此抗戰期間,對於全國教育,貴部如何計劃」「各省師資能否足以分配?」

3月30日晚,應國民參政會副會長張伯苓的邀請,陳嘉庚」往赴茶會」,並報告「南洋華僑狀況」,「因再兩天參政會將開會,故請參政員到此頗齊,約百餘名」。

陳嘉庚報告四項內容:

(一)南洋各屬華僑人數及待遇;

(二)華僑之商業;

(三)華僑之經濟及義捐;

(四)華僑之教育。

「最後並述昨天始聞教長及孔院長言,廈大擬改稱福建大學事,又致謝前年通過餘攻汪提案」。

陳嘉庚說:現有一事亦與南洋華僑略有關係,敢費諸君時間,略陳一二。昨日餘往見教長陳立夫,渠雲省政府前來函,要辦一間福建大學。陳君覆函謂經有廈門大學,在戰爭期間不宜增加大學。而省府再來函,謂既不許創辦,請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本擬電餘知悉,為餘將來渝故中止。後餘往見孔院長,孔君亦以此事見告,眾均未回答可否。餘不幸前遭世界商業不景氣多年,致損失頗巨,不能維持廈大,十六年間費款四百餘萬元,結果無條件歸政府接辦。既不能盡國民天職,為善不終,抱愧無地。

今晚對諸君所不能己於言者,竊有三項懷疑。

(一)新加坡有一所病院,名曰「陳篤生醫院」,系七十年前,華僑陳篤生捐資六千元創辦,迨後由政府接受。因地方發達,規模擴大,每年政府開費至百餘萬元。距今約二十年,政府欲新辦一中央醫院,有人提議將陳篤生醫院改為中央醫院,乃將此提案交新加坡「議事會」解決。該會議員二十餘人,華僑僅佔三人,結果否決,其理由為「陳篤生雖僅捐六千元,當時若非彼首倡義舉,安有此醫院,今日政府如欲創辦中央醫院,應另外設立,不宜埋沒創辦人名譽。」以殖民地洋人尚待華僑創辦人如斯高風,我國素稱禮義之邦,反欲如是摧殘,誠所不解,況廈門大學系地方名,與餘姓名無絲毫關係也。

(二)我國科學落後,近來對農業已有注意,設大學農林科及實驗場許多處,至於海洋生物尚多未及,若外國則山海並重。以我國海岸線之長,海產豐富,利源之大,不亞於諸富強國家。抗戰前三年北平某大學提倡派員調查,可供研究之機關,乃招數大學組織委員會,議決須有三項資格,方合為海洋生物實驗所。一、該大學或專門學校須臨海。二、該處海產須豐富。三、須化學生物等儀器完備。委員會由天津至廣東,沿海調查結果,認廈門大學為最合格,故每年暑假兩個月間,北平及他處大學,多有派員來廈大研究海洋生物者,已經兩年。國內各大學或專門學校,如需用海產物標本,亦常由廈大供給。此為廈門大學與國內諸大學不同之點。茲如改為福建大學,當然移往他地,對於海洋生物無從實驗,關係非輕。

(三)南洋華僑福建居半數,其家鄉多在廈門附近一帶,自廈門失陷,閩僑無家可歸,痛苦哀情不言可喻,因廈門為閩僑唯一出入門戶,盼望抗戰早日勝利,俾得重睹家鄉,茲政府無故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或難免海外閩僑,疑政府將步甲午故智,如臺灣之放棄乎?此本免增加閩僑之悲痛,於抗戰時籌賑及外匯之助力,難免有多少不利。

以上三項疑問,與華僑略有關係,故並述之。復有一事,應向本會諸君道謝,則前蒙通過餘之提案是也。汪精衛與餘相識已久,廈大倡辦時,渠曾來函願任校長,餘亦接受,其妻陳璧君已來住鼓浪嶼,其後粵軍回粵,乃因從事政治無暇兼顧,來函告辭,自南京失陷後,在洋屢聞彼主張和平,餘絕不敢置信,蓋和平則亡國,雖孩提亦能知曉。乃廣州漢口相繼淪陷,報載路透社記者,電傳汪精衛發表和平談話,餘即發電查詢是否有此誤國主張,渠覆電承認,並道其理由。餘再電極力駁斥其錯誤,並勸其回省,渠復來電力辯其主張,謂須和平乃能救亡,並勸餘通告南洋華僑與表同情。餘至此知無法挽回,一面復電極罵其為賣國奸賊,甚於秦檜,一面致長電此間某大報,請發表反對,然未覆可否。不得已乃發電向本會提案,謂「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雖未指何人,而目的則針對在汪身上,蒙諸君贊成通過。今晚得相聚會,特為此事敬致謝意。云云。

越兩天教部陳立夫招同蕭君吉珊來見,雲前日所告廈大改名事,從茲作罷,以後決不復提起,並已函覆福建省當局不準其要求矣。

1940年11月5日,陳嘉庚在漳州崇正中學對集美廈大校友演講時再提廈大險被改為福建大學一事。

陳嘉庚說:至於廈大現已收歸國立,其前途當可由國家全力負責之。惟當改為國立時,餘曾與教育部約,遇校政有重大變更時,須商於餘。乃今春省當局擬設福建大學,教育部竟有主張並之廈大,而改廈大為福建大學者;時餘適在渝,聞之殊不以為然,某晚,因參會副議長張白苓先生邀餘茶話會,餘應之,會中餘乃向張及其他議員發表廈大改名之意見如下:

一、新加坡有陳篤生醫院,系六十年前陳篤生以六千元創立者,其後政府以巨款補助之,年達百餘萬,遂有倡改辦為中央醫院,然行政當局念陳篤生創辦之功,主張沿用舊名。由此立之,則廈大校名之不能更改者一也。

二、廈大雖非國內最大之學府,惟昔全國海洋生物研究會擬就沿海各大學擇一作為研究之場所,幾經考察之後,廈大因環境適合及儀器設備之完善,蒙全國學術界推為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數年來對海洋生物學之貢獻甚多。此廈大校名之不應更改者二也。

三、廈門乃我閩南要口,華僑出入之埠,今廈門已失陷,為紀念廈門,準備收復廈門,廈大雖暫遷內地,廈大校名絕不能更改。

當時各參政員對餘意見深表同情,願為餘盡最大之援助!翌日事傳於陳教育部長,彼遂偕肖吉珊先生訪餘,聲明當局決放棄易名之主張。此為廈大校名有更改之議而未實行之經過情形。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險被改名「福建大學」
    他87歲的人生歲月,留下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譬如說,「寧可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 廈大人最引以為自豪的一點是:我們學校是一所從未變動過自己校名的大學。陳嘉庚在1921年創辦廈大後,1929年遭遇經濟危機,他苦撐到1937年,難以持續,便將廈大無條件獻給國家,讓政府接辦。1937年7月,廈大改為國立。
  • 【廈大之初(16)】陳嘉庚對1924年廈大學潮的態度 ||闢誣​兼談校長的資格
    ,陳嘉庚回電:一、給廈門大學學生的復電廈門大學學生全體均悉:餘信任校長,無殊集美學校校長,前車可鑑,諸君明白陳嘉庚 六月一日(載《申報》1924年6月8日十版《廈大學潮續志》)二、給廈大教員會電文任免教員權在校長,餘不幹涉。
  • 盤點福建高校的校訓故事 陳嘉庚出賣大廈維持廈大
    在這開學季即將到來之時,將向準大學生們、讀者們,講述來自我們福建的數所高校的校訓故事。  廈大校訓(廈大檔案館供圖)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這五省為何沒有以省直接命名的大學,終於知道原因了
    福建大學:如今的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差點被更名歷史上曾有福建大學,幾度浮沉,演變成現在的福建師範大學,而廈門大學還差點更名為福建大學。據了解,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福建大學)創辦於1911年, 辛亥革命後,改為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1925年稱福建大學後來曾經的「福建大學」幾番折騰,演變成為現在的福建師範大學。期間,廈門大學一度差點被更名為「福建大學」。
  • 究竟廈門大學是怎麼沒落的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廈門大學原先的歷史,就知道我為什麼發出這樣的額嘆息了。 陳嘉庚的教育救國夢-私立廈門大學 1919年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餘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推薦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 陳嘉庚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情系教育?與廈門大學有何關係
    陳嘉庚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情系教育?與廈門大學有何關係?他是福建小夥,他是橡膠大王,他是愛國華僑,他就是陳嘉庚。陳嘉庚,福建同安集美鎮人,是新加坡的橡膠大王。他一生捐助創辦了一百多所學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廈門大學。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情系教育事業的陳嘉庚。
  • 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廈門大學與香港的校地情緣
    石碑上「美盡東南」為饒宗頤大師手跡,為廈門大學香港校友會獻給母校建校85嘉庚情懷 香江永續  「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這是著名愛國僑領、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踐行一生的教育信念。香港回歸後,他仍然用正氣之筆,書寫愛國愛港之情。  黃克立,福建泉州人,193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因受陳嘉庚賞識,被聘為廈門大學會計主任。1948年,黃克立舉家定居香港,以出任香港集友銀行副經理為起點,一路縱橫金融、工商界,成為香港商業巨擘。
  • 廈門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爺爺輩?真相:血脈純正
    廈門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爺爺輩?真相:血脈純正在大學海洋學科界,有這麼一句話,廈大是眾多海洋學科的發源地,更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爺爺輩,此話究竟是真是假?我們不妨一探究竟。廈門大學是福建省第一強校,也是國家985和211工程、雙一流高校。
  • 如果廈大等5大母校沒被肢解,北大清華會不會壓力山大?
    13、解放前,廈門大學鬧過一次學潮,馬君武、歐元懷等9位教授帶領300多位師生出走上海,成立大夏大學,解放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14、70年代,廈門大學航海、水產相關系科分別併入集美航海學校、廈門水產學院,也就是今天的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水產學院。15、廈門大學農學院與福州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福建農學院,即今天的福建農林大學。16、廈門大學文學院教育系併入福建師範學院,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師範大學。
  • 福建省重點大學出爐,廈大第1名,福建農大上榜,最後1名有爭議!
    福建省是華東五省份之一,擁有廈門大學、福州大學2所211高校。更有福建農林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這樣的重點大學,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統計一下福建省的著名的大學。1.廈門大學廈門大學簡稱廈大(XMU),是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A類)。
  • 鳳凰花盛開的廈門大學:中國最美,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廈門大學美景1937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同意了陳嘉庚先生的涵請,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從此開啟了廈門大學「國字號」發展歷程。廈門大學校內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國東南,碧波大浪,廈門大學屹立在南海之濱。對國家和民族摯愛之深的陳嘉庚先生,對廈大寄予厚望。
  • 廈門大學排名前五的專業有哪些呢?報考廈大該如何選擇專業呢?
    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中國最美大學」;1937年,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1946
  • 福建最好的5所高校,廈門大學無爭議第一,華僑大學排名意外
    廈門大學辦學歷史: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廈門大學,憑什麼是中國「最美」校園?
    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親自選擇校址,並設立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跑遍廈門島後,陳嘉庚選擇了演武亭遺址——當年鄭成功操練軍隊的地方,作為廈大辦學場地。攝影/葉恆除移校期間曾有三星期休課之外,其餘時間,廈大人弦誦之聲未嘗或輟。遷汀之後,其他大學陸續往更西部遷移,廈大成為東南半壁僅存的碩果,為頗多東南「失學青年」提供了讀書的機會,有「抗戰期間東南最佳大學」之譽。
  • 2020福建最好大學最新排名,廈門大學位列第一
    2020福建最好大學排名情況怎樣以及有哪些大學比較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根據上海軟科最新發布的2020最好大學排名可以看出,福建最好大學排名前3名的是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以下是具體榜單,供大家參考:2020福建最好大學排名【軟科最新版
  • 福建這些高校要衝擊更名「大學」!
    2020年和「十三五」發展成效闡述「十四五」主要戰略任務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2021年主要預期目標及重點工作其中提到了支持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大學原文如下民生保障全力推進16所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建成48個教育補短擴容項目,新增學位5萬個;支持廈大辦好百年校慶活動,支持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大學。加快推進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等項目建設,擴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增加床位800張。做好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相關工作,加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建設書香廈門,建成南北向健康步道一期。
  • 廈門一所「低調」的大學,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絲毫不輸廈門大學
    提到中國最美的大學,很多人會想到廈門大學,它坐落在福建,的確,廈門大學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所著名大學,在全國也很有名,而且廈門大學還有「中國最美的大學」的美譽,這是其他許多學校都羨慕的,這也是廈門大學那一塊無形的金字招牌,但與廈門大學一牆之隔的另一所大學,除了科教實力不如廈大,其實校園環境一點也不輸廈大,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報考廈大,勿忘校主愛婿李光前功勞,還有捐贈鼓浪嶼別墅的林校長
    廈大初創之時,李光前曾給予重要的辦學經費資助,特別是他幫助陳嘉庚在經濟不濟的情況下渡過難關,在維持廈大的生存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建國後,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進入擴建、重建時期,光是從1950年起至1955年這五年,由女婿李光前捐款、陳嘉庚主持擴建的廈門大學新校舍共計有25幢。
  • 廈門大學拿下「全球首次」!世界頂尖!快來為母校打call!
    廈門大學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中國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被譽為「南方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