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陳嘉庚先生率南洋華僑慰勞團回國慰勞。在重慶期間,於3月29日前往教育部拜見教育部長陳立夫。「相慰問畢」,陳立夫即雲,「現有一件要事。原擬發電知,知君將來故中止,前福建省政府來函,要求開辦福建大學,本部以經有廈門大學,在此抗戰期間不宜復增一大學。省政府再來函雲既不許可,請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為此一事本部特就商於君」。陳嘉庚「置之不答」,而問「在此抗戰期間,對於全國教育,貴部如何計劃」「各省師資能否足以分配?」
3月30日晚,應國民參政會副會長張伯苓的邀請,陳嘉庚」往赴茶會」,並報告「南洋華僑狀況」,「因再兩天參政會將開會,故請參政員到此頗齊,約百餘名」。
陳嘉庚報告四項內容:
(一)南洋各屬華僑人數及待遇;
(二)華僑之商業;
(三)華僑之經濟及義捐;
(四)華僑之教育。
「最後並述昨天始聞教長及孔院長言,廈大擬改稱福建大學事,又致謝前年通過餘攻汪提案」。
陳嘉庚說:現有一事亦與南洋華僑略有關係,敢費諸君時間,略陳一二。昨日餘往見教長陳立夫,渠雲省政府前來函,要辦一間福建大學。陳君覆函謂經有廈門大學,在戰爭期間不宜增加大學。而省府再來函,謂既不許創辦,請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本擬電餘知悉,為餘將來渝故中止。後餘往見孔院長,孔君亦以此事見告,眾均未回答可否。餘不幸前遭世界商業不景氣多年,致損失頗巨,不能維持廈大,十六年間費款四百餘萬元,結果無條件歸政府接辦。既不能盡國民天職,為善不終,抱愧無地。
今晚對諸君所不能己於言者,竊有三項懷疑。
(一)新加坡有一所病院,名曰「陳篤生醫院」,系七十年前,華僑陳篤生捐資六千元創辦,迨後由政府接受。因地方發達,規模擴大,每年政府開費至百餘萬元。距今約二十年,政府欲新辦一中央醫院,有人提議將陳篤生醫院改為中央醫院,乃將此提案交新加坡「議事會」解決。該會議員二十餘人,華僑僅佔三人,結果否決,其理由為「陳篤生雖僅捐六千元,當時若非彼首倡義舉,安有此醫院,今日政府如欲創辦中央醫院,應另外設立,不宜埋沒創辦人名譽。」以殖民地洋人尚待華僑創辦人如斯高風,我國素稱禮義之邦,反欲如是摧殘,誠所不解,況廈門大學系地方名,與餘姓名無絲毫關係也。
(二)我國科學落後,近來對農業已有注意,設大學農林科及實驗場許多處,至於海洋生物尚多未及,若外國則山海並重。以我國海岸線之長,海產豐富,利源之大,不亞於諸富強國家。抗戰前三年北平某大學提倡派員調查,可供研究之機關,乃招數大學組織委員會,議決須有三項資格,方合為海洋生物實驗所。一、該大學或專門學校須臨海。二、該處海產須豐富。三、須化學生物等儀器完備。委員會由天津至廣東,沿海調查結果,認廈門大學為最合格,故每年暑假兩個月間,北平及他處大學,多有派員來廈大研究海洋生物者,已經兩年。國內各大學或專門學校,如需用海產物標本,亦常由廈大供給。此為廈門大學與國內諸大學不同之點。茲如改為福建大學,當然移往他地,對於海洋生物無從實驗,關係非輕。
(三)南洋華僑福建居半數,其家鄉多在廈門附近一帶,自廈門失陷,閩僑無家可歸,痛苦哀情不言可喻,因廈門為閩僑唯一出入門戶,盼望抗戰早日勝利,俾得重睹家鄉,茲政府無故將廈門大學改為福建大學,或難免海外閩僑,疑政府將步甲午故智,如臺灣之放棄乎?此本免增加閩僑之悲痛,於抗戰時籌賑及外匯之助力,難免有多少不利。
以上三項疑問,與華僑略有關係,故並述之。復有一事,應向本會諸君道謝,則前蒙通過餘之提案是也。汪精衛與餘相識已久,廈大倡辦時,渠曾來函願任校長,餘亦接受,其妻陳璧君已來住鼓浪嶼,其後粵軍回粵,乃因從事政治無暇兼顧,來函告辭,自南京失陷後,在洋屢聞彼主張和平,餘絕不敢置信,蓋和平則亡國,雖孩提亦能知曉。乃廣州漢口相繼淪陷,報載路透社記者,電傳汪精衛發表和平談話,餘即發電查詢是否有此誤國主張,渠覆電承認,並道其理由。餘再電極力駁斥其錯誤,並勸其回省,渠復來電力辯其主張,謂須和平乃能救亡,並勸餘通告南洋華僑與表同情。餘至此知無法挽回,一面復電極罵其為賣國奸賊,甚於秦檜,一面致長電此間某大報,請發表反對,然未覆可否。不得已乃發電向本會提案,謂「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雖未指何人,而目的則針對在汪身上,蒙諸君贊成通過。今晚得相聚會,特為此事敬致謝意。云云。
越兩天教部陳立夫招同蕭君吉珊來見,雲前日所告廈大改名事,從茲作罷,以後決不復提起,並已函覆福建省當局不準其要求矣。
1940年11月5日,陳嘉庚在漳州崇正中學對集美廈大校友演講時再提廈大險被改為福建大學一事。
陳嘉庚說:至於廈大現已收歸國立,其前途當可由國家全力負責之。惟當改為國立時,餘曾與教育部約,遇校政有重大變更時,須商於餘。乃今春省當局擬設福建大學,教育部竟有主張並之廈大,而改廈大為福建大學者;時餘適在渝,聞之殊不以為然,某晚,因參會副議長張白苓先生邀餘茶話會,餘應之,會中餘乃向張及其他議員發表廈大改名之意見如下:
一、新加坡有陳篤生醫院,系六十年前陳篤生以六千元創立者,其後政府以巨款補助之,年達百餘萬,遂有倡改辦為中央醫院,然行政當局念陳篤生創辦之功,主張沿用舊名。由此立之,則廈大校名之不能更改者一也。
二、廈大雖非國內最大之學府,惟昔全國海洋生物研究會擬就沿海各大學擇一作為研究之場所,幾經考察之後,廈大因環境適合及儀器設備之完善,蒙全國學術界推為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數年來對海洋生物學之貢獻甚多。此廈大校名之不應更改者二也。
三、廈門乃我閩南要口,華僑出入之埠,今廈門已失陷,為紀念廈門,準備收復廈門,廈大雖暫遷內地,廈大校名絕不能更改。
當時各參政員對餘意見深表同情,願為餘盡最大之援助!翌日事傳於陳教育部長,彼遂偕肖吉珊先生訪餘,聲明當局決放棄易名之主張。此為廈大校名有更改之議而未實行之經過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