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之初(16)】陳嘉庚對1924年廈大學潮的態度 ||闢誣​兼談校長的資格

2021-02-07 影居


1924年夏,才開辦三年的廈門大學,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危機,因校長解聘歐元懷等數位教職員,引發聲勢浩大的學潮,學生要求陳嘉庚撤換校長,陳嘉庚回電:


一、給廈門大學學生的復電

廈門大學學生全體均悉:

餘信任校長,無殊集美學校校長,前車可鑑,諸君明白

陳嘉庚 六月一日

(載《申報》1924年6月8日十版《廈大學潮續志》)


二、給廈大教員會電文

任免教員權在校長,餘不幹涉。陳嘉庚。

(載《申報》1924年6月5日四版「國內要電」)


陳嘉庚還在《南洋商報》登載題為《闢誣》的文章,澄清事實,以正視聽。


                          闢 誣

                (1924年6月17日)


報館為神聖不可侵犯之唯一輿論機關,負有維持教育,啟發民智,改良社會,監護國家,最重大之等責者也。嚴謹真確,正大光明,方不失新聞報紙之價值,而為中外所欽仰。乃有捏造黑白,無中生有之特電,以為靈敏,而欺社會,損人名譽,阻礙教育。如新加坡《叻報》館,及《新國民日報》者,殊令人太息痛恨,而不能已於言也。此次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因辭退數教員,致有一部份學生罷課要挾。此等越規侵權,囂張成習之學生,動生風潮,原屬司空見慣。在熱心教育之報館,雖得此激烈消息,而以該校前途之關係,正宜出之審慎,以保尊嚴,而杜利用。茲不唯不能如是,且無中生有,以廈門學生會來電,換作上海特電,復於原電內任意加增,力圖破壞,至學生來電,但云:「本日林文慶,使工人五百名,毆打學生,內有三人被擄去,傷勢極危」等語。乃該兩報,各自武斷,一則加以「各界頗憤林之蠻橫,廈大風潮不可收拾」,一則加以「金錢僱苦力流氓,將學生痛毆,有三人失落,殆已死矣,請主持公論,求各界援手」,云云。鄙人為廈大永久董事,風潮發生後,早已接到校長教員學生來電報告,與兩報之特電,大相逕庭。立派代表前赴調查原電稿,自認略有增加,情願更正。嗚呼!該兩報之所謂特電,乃不得之負責之訪員,而得諸風馬牛不相及,無稽「學生會」三字名義,且代為畫龍添足,任意增加激語。似此損人名譽,破壞教育,搗亂社會,貽害國家,如天良何,如人格何?此種報館,若在國內,被人利用,捏造是非,猶可說也。若本坡法治清明,(查報律凡登載毀人名譽報館,當直接受利用科罰)乃竟有此幸災樂禍、違律之報館,其沒辱國體,為何如耶。


南洋數百萬華僑中,而能通西洋物質之科學,兼具中國文化之精神者,當首推林文慶博士。林博士在南洋之事業,如數十萬元之家產,與任數大公司之主席(華商、華僑兩銀行,聯東、華僑兩保險,東方炭礦、聯合火鋸),按年酬金以萬數,姑不必論,但言其才德資望,而能於數百萬華僑,僅佔一席,叻嶼呷(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州府華僑義務代議士,獨膺繼任,十有七年,犧牲自己利益,又重且巨。稍明社會事者,對於林君之為人,莫不深致感激。廈大甫經成立,乃竟以鄙人數電之懇請,毅然捐棄其諾大之事業,囑託於人,犧牲其主席之酬金,讓而不顧,捨身回國,從事清苦,力任艱巨。一則為廈大關係祖國教育精神,人材消長,一則希冀華僑資本家,將來感悟,歸辦事業。其愛國真誠,興學熱念,尤為數百萬華僑之傑出。當前年英政府議設學校註冊律時,乃有營業失敗,負債莫贖之廈人,恐報窮債犯,由是狡謀百出,巧藉學校註冊事,登報毀謗林君,以激怒英政府下逐客令,遞解出境,以遂其避債沽名,一舉兩得之奸計,欺罔內地社會。此次廈大風潮,亦與有力、稍知前事者,無難見其肺肝焉。


廈大甫辦三年,教員六七十人,難免無程度參差,品流龐雜之患,且多屬歐美日留學生,意見分歧,遂分黨派;而一般無氣節者,甚至巴結學生,以固地位。林校長為整頓校風起見,擬乘暑假期間,盡行淘汰。由是彼輩乃利用學生,出頭反對,學生複利用報館,從中煽動,冀得推倒林校長,則彼輩地位自能保全。是以有一部分學生罷課要挾,又利用報館為之推波助瀾,則一部分,變為全部分,小風潮,變為大風潮,勢固然也。當發生之初,教員學生來電雲,林校長無故辭退數教員,故罷課要求。嗚呼,為教員者,當具有充分氣節。合則留不合則去,庶免戀棧之譏,況更倚賴學生,鼓動風潮者乎。嗟乎,教育巨子,蔡君孑民之逍遙歐洲,吳君稚暉之遁跡海上,夫復何言。然今日廈大地位,固與國內他大學不同,任彼輩如何動搖,當局者自有辨明主持,總不能稍移方寸,以遂其奸計。爰以告關心廈大者。

此布。中華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新加坡廈門大學永久董事陳嘉庚啟

(錄自《南洋商報》,1924年6月17日)


除了登報「闢誣」,陳嘉庚還在新加坡華僑中學第三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談廈門大學風潮。


                談廈門大學風潮

       ——在新加坡華僑中學演詞

                (1924年6月23日)

本校此次舉行第三屆畢業式,畢業生至二十餘名之多,可雲榮幸。蓋就鄙人所望者,雖內地中學之多,其學生能有毅力以繼續至畢業,一班至二十多名者,頗屬不易,是以鄙人對於此次畢業式,最為滿意,而敬祝前途更臻發達也。

本校財政之困難,盡人皆知,然因黃仲涵先生捐建禮堂十萬元,故不得不趕緊興工。但徒有禮堂何稗事實,故須並建教室,及宿舍與附屬等屋,共計需款廿餘萬元。如數月盡行完竣,除黃君交出十萬元,尚欠十餘萬元,雖賣地並借華商銀行外,尚不敷四五萬元。際此市面冷淡,未便再事捐籌,唯盼望前年認捐未交(款)諸君,早日惠賜,以成完美,則本校此後更可鞏固矣。

今日本校畢業生中,有志更求高深之學問者,或者與廈大有密切之關係。因廈大不日將在此處招生。鄙人為廈大董事,此次廈大風潮,鄙人主持之宗旨,謹略為諸君告。

廈大因辭數位教員,致生學生風潮。若質實言之,乃教員之風潮,而非學生風潮也。蓋教員以互生意見,阻礙進行,被林校長辭退。自知少數力薄且不合出首,故唆使激烈學生數人,藉名學生會,散布傳單,運動報館,或投函、或訪事.捏造是非,評論攻擊,以遂其奸謀;更因欲推倒多數不同意之教員,既乏理由,亦非易事,故移攻校長,以為校長若倒,則被所不滿意諸教員,亦必隨之而去矣。

自來要推倒校長,必有失職名稱,不合理由,方可以欺騙社會,愚罔董事,但未若此次之學生因辭教員,而強暴幹涉,目的不達,則欲推倒校長者。如此,則進退教員之權,可全操之學生矣!試問世界中有此事乎?若學生能一致,董事等亦可破格承認。無如激烈派實估少數,其反對者、中立者、與絕不知其理由者,居大多數。決不得因少數之私,以增其氣焰囂張敗類之陋習也。 』

自學生罷課之後,凡校長所有校中何項行政、表示報告,輒被拆毀,復佔去教職員辦事室數間,組織糾察員十餘人,布滿全校勢力,任意妄動。林校長於是退居鼓浪嶼住宅,數日未有到校。閩南教員召集教員會議,有周君痛斥學生之無狀,出會後,諸過激學生數十人,大興問罪之師,圍禁數教員,要其詳陳無狀事實,聲言用武。於是建築部主任陳君延庭忍無可忍,即召工匠數十人救護教員,驅散學生,有不從者,遂生衝突,拘三人於建築部,以待警察之來者。此所謂毆打學生之原因也。越後以警察維持秩序,且宣布放假,乃檢查校中器物,如顯微鏡、印字機,已失去千餘元,其他失壞尚未報告。蓋廈大雖屬草創,而校具圖書儀器十餘萬元,尚幸早日解決,否則其損失更不堪問矣。

至林校長無故而受諸報館之誹謗,實屬有冤莫白。敝人若不據實宣布於中外,誰能為之吐氣耶?且敝人闢誣廣告,其目的在乎維持廈大之安全,第一安慰無故被誣之林校長,第二挽留良善之教員,第三愛護良好之學生,俾廈大雖遭風潮,而進行無阻。此為敝人之唯一宗旨。而非欲效筆戰陋習之報紙與夫沽名嫉妒之唆夫,以爭無益之人知。故雖任其終年大吹特吹,大罵特駕,久視作無弁駁之價值。敝人既不畏人罵,亦不好人譽,唯有抱定主旨,實行吾素,百折不撓,以盡國民分子之天職,而早置毀譽於度外矣。敝人非不能更動校長也,如集美開辦未及三年,四易校長,廈大甫僅一月,即更校長。但凡事要有是非,否則,雖一學生尚不可去,況主持全校重要尊嚴之校長乎?

自前年集美兩次風潮,敝人受報館之毀罵,屈指難數。然世間事,有欲害之,而反適成之。敝人因維持(護)善人而受罵,則校長之感激愈深,毅力愈固。志同道合,與廈大同休咎,如林校長者,更不忍舍我而去矣。豈不幸哉,豈不幸哉!

所可惜者,吾僑資本家,與夫才德志士,有心祖國者,其耐罵毅力,未若鄙人者。恐相引為戒,裹足而不敢前,祖國事業,有需於吾僑者,寧無悲嘆乎?前年敝人在廈時,曾遇吾僑一富商,在其鄉村辦小學,兼附辦一班師範科,格外優待學生,學校膳宿均免費,然僅數月,每以夥食鬧事,嘆息謂敝人曰:「吾人謂獲金錢為難,迨茲觀之,用金錢比獲金錢更難矣!」敝人則告以過渡時代,舊道德幾於喪盡,新道德尚未造就,難免無此困難,唯要苦心毅力忍耐耳。

(錄自《南洋商報》,1924年6月23日)


被辭退的歐元懷等教職員及部分學生離開廈大,到了上海,成立「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


關於歐元懷,1923年6月林文慶校長曾推薦他任集美學校校長,接替萌生退意的葉淵,陳嘉庚致函葉淵表示堅決反對,其理由如下:


昨接舍弟書:雲承先生意,往廈與林君磋商,可否就廈大中選出一位任集校校長,而先生本其素學,志在經商,願舍教育而從商業,則處理較能循序。且極力願幫弟義舉,以為幫之商,或更益於教,云云。故林君薦歐君(歐元懷,福建莆田人。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廈大教授。1924年廈大發生風潮,歐與傅式說等教授率一部分學生在上海成立大夏大學,他主要負責人之一)可代之,詳情告之先生。先生且促舍弟函詳於弟也。弟接信後甚不以為然。即於昨午電達集通轉呈云:「校長、敬賢均鑑:前數易校長皆介紹誤我,足車鑑。若輕更動,集校恐無寧日。我兄弟又未暇兼顧,況權操學生,教育何在,餘絕對反對」等句,度早接收,  (諒)未忍遽舍,勉負艱危,無任企盼之至。即將理由詳列於後,幸乞鑑原,至荷、至幸。


歐君無論肯否擔任,其品性不唯弟絕不知,雖舍弟亦不識其一二,但憑林君就廈大中舉出耳。弟深知林君有時易忽於事,況知人之難哉!茲且不就歐君之才性而言,但以弟素驗諸教育家而論,第一首要在學友多、兼能虛懷善用人。歐君青年居外國七年,返來便(任)職廈大,逐天擔任幾點鐘之教授,如何安逸清心,未經重事,何能深知其責任心之度數。至其相知學友,除留學生外,更不足道。國內既乏相當學友,所識引者,不出其鄉縣有限人物。若勉強招來,或稍徇私情,則許時將如何打算。不寧唯是,而其相知者為留學生,如他要引為幫助,薪水當在二百元之上,我能從之否?以本校之規模,任校長者至少要有同志及深相知者十多人,共相助理。否則,何從下手。試講歐君囊裡何人,若論鄉才,本校曾受蔡君(指蔡瑄,字心權,福建莆田人。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曾任興化中學教員。1920年一月到校,同年七月離校)之賜矣。今日歐君才能否勝任本校(校長),弟全不知,故未敢贊成。設有才毅,亦當留副(輔)林君較為緊要。蓋廈大需才更甚於本校。或者為趙、魏老則優(「趙魏老則優」: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亦未可知。現本校教職員百多名,不論校長更動何人,勢必去其大半,設勉留數月,其志已離,何裨事實。歐君沒有才毅,若畢業已久,歷事已多,或較易對付辦法,而乃甫脫學生,初回梓裡,要負此重任,雖不惜美帛學制,第恐與我所願諸多牴觸,不唯進步無望,尚恐阻抑我之銳志也。可不慎哉…………先生不唯不可任是役(指經商),且定不耐是務。在先生意以為居上海分行,可任總批發,日能售「成宗」之貨於各埠,或店戶之主持,然此問題決非近年之能實現,至速須遲二三年。又當此間研究(有)成績,物美價廉,信用昭著,顧客歡迎,許時無難化店前零售而成為大宗貨總批發。那時先生欲效力於商業,弟定贊成而決不專請致力於教育。唯目下大非其時耳。


美國汽車大王有言曰:「對於將來不作無謂之畏懼,對於過去不作無謂之敬重。畏將來失敗,無理由可言,則必減其活動力。失敗者,重新審慎作事之機會。正當之失敗,無可羞恥,畏懼失敗,轉可羞恥。過去之可以有用者,以其可以為進步之指針也」。讀以上之言,大有可為吾人感激生無限之毅力。集美學校經先生手造三年,對於經驗把握,大非一新留洋之畢(業)生可望肩(項)背。如先生委而棄之,接理人其才德果能如先生者,亦當再學如此年限,方得獲相當之成績。況繼任未必(有)其人,不幸如仍得前年退去之校長之人物,弟既不能如前居家求賢,舍弟正養痾不宜多幹校事,試講許時將如何,勢必縮小規模,求退阻進,其貽誤為何如耶?先生自身亦恐未必有利。何以言之?與弟共事商業,則如上言之多時,欲借他人之發展,以貢獻於社會之義務,未必相知如我兩人。豈不一舉兩失,彼此俱受不利。否則,更動校長之事,為弟所慣營,雖三年前冒教育界之譏刺,尚不怕人言,對於廈大甫來之校長(指鄧萃英),毅然辭退。許時先生亦曾苦口諫阻,而弟不顧(而)自斷。蔡君謂弟自信力太猛,然世所云,知人明,知己暗。弟之不明不暗,但知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界上最第一難得之奇才,親之信之;反是,則離之絕之。信力何論於猛乎?

先生自以為性急不合辦教育,外人亦以為過剛。若以弟之意,寧當剛而敗,不可以柔而勝。況年壯之性剛,歷事多,經驗久,必能轉剛為和。竊度先生此後將處和之時代,了無疑義。幸乞鑑原,並將此信為舍第一閱。荷荷

(致葉淵函·1923年6月30日)


附部分當時報館及社會名流對廈大1924年學潮的攻擊、污衊、譏諷或一面之詞。



相關焦點

  • 【校園人物】廈大校長林文慶:極富爭議的曲折一生
    在廈大94年的歷史上,有一位校長任職長達16年,對廈大的興辦有著莫大的貢獻,卻也因數個汙點而極具爭議。
  • 報考廈大,勿忘校主愛婿李光前功勞,還有捐贈鼓浪嶼別墅的林校長
    1921年至1937年,林文慶受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之請,擔任廈門大學校長,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校訓,擬訂《廈大校旨》、校歌及有關章程,繪製校徽,設校評議會為最高議事機關。林文慶強調要「使本校之學生雖足不出國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與世界各大學頡頏」。
  • 【廈大之初(10)】陳嘉庚談廈門大學險被改為福建大學及反對更名理由
    陳嘉庚報告四項內容:(一)南洋各屬華僑人數及待遇;(二)華僑之商業;(三)華僑之經濟及義捐;(四)華僑之教育。「最後並述昨天始聞教長及孔院長言,廈大擬改稱福建大學事,又致謝前年通過餘攻汪提案」。陳嘉庚說:現有一事亦與南洋華僑略有關係,敢費諸君時間,略陳一二。
  • 大學校長林文慶
    民國年間的大學校長大多非常寬容,往往放任甚至保護學生搞學潮。「五四」以來,學生但凡搞學潮,社會公議多認為是對的。政府一旦鎮壓學潮,就更加印證了這種看法:政府就是壞上加壞,獨裁加獨裁,渾蛋加渾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一個校長不贊成學生搞政治運動,會被視為異類。可是如果他真的想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真正的棟梁,他就要堅持這種理念。
  • 盤點福建高校的校訓故事 陳嘉庚出賣大廈維持廈大
    「止於至善」則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陳嘉庚指定四個字 第二任校長補了四個字  九十多年風雨歷程,歷經經濟危機、八年戰火洗禮,廈大學子將八字校訓融入血液。  廈門大學美麗寧靜的芙蓉湖畔,立著八座石碑,每座石碑上皆刻有一個字,連起來便是廈大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 慎擇校長廣延名師關心教師
    在創辦廈大時,陳嘉庚親自到上海成立了由黃炎培、郭秉文等社會名流組成的廈大籌備委員會,負責廈門大學的籌備工作。在第一任校長、時任教育部參事的鄧萃英辭職之後,陳嘉庚聘請了英國愛丁堡大學內科學士、外科碩士、香港大學榮譽博士林文慶出任廈大校長。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六:她才是廈大最美「校花」
    紫薇屬由分類學大師林奈在1759年建立,屬名Lagerstroemia是他一位朋友的姓氏。全世界產紫薇屬植物55種,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產16種,引種栽培2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至臺灣[1]。福建紫薇又名林氏紫薇,因廈大老校長林文慶博士而得名。按照植物分類學命名的習慣,被紀念的人至少與植物有一定關係。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
  • 如果廈大等5大母校沒被肢解,北大清華會不會壓力山大?
    這和「校主」陳嘉庚的傾全力辦學分不開。1919年,陳嘉庚在上海聘任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餘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位社會知名人士為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此時,陳嘉庚心中的廈門大學校長人選是汪精衛,兩人已經達成了默契,汪精衛願意在廈門大學成立後出任首任校長。
  • 1941年考入廈大,至今仍在廈大從教,他這樣講述78年的廈大時光!
    「我的根始終在廈大」刻在心底的長汀時光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廈大認同感,對先生的影響深遠而持久。先生從廈大畢業後,又在廈大擔任過附屬小學校長、教務處處長、副校長、顧問等職務,並一直從教至今。雖然曾借調到外地一段時間,也曾面臨去留廈大的抉擇,但先生說「我的根始終在廈大,到現在也是這樣」。
  • 「嘉庚精神」傳承民族品格 捐贈文化凝聚廈大力量
    作為百年學府的創辦者,陳嘉庚先生立校甫始便將「公、忠、毅、誠」的高尚品格和「興學報國」的愛國情操融入廈門大學的精神血脈,沉澱為世代流芳的人文基因。「嘉庚精神」以國家和民族為重,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
  • 廈大與黑龍江的校地情緣——北國思鷺島,紙短情義長
    從黑龍江省 最北端沿著地圖輪廓線,綿延南下至東海之濱廈門灣旁,就來到素有「最美校園」、「南方之強」美譽的廈門大學,她是一所由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於1921創辦的高等學府。百年時光流轉中,廈園記載著一批批龍江人奮鬥的身影,遼闊的黑土地上,也揮灑著一代代廈大人的青春熱血。
  • 千名廈大學子畢業 校長寄語疲憊時回母校「加草料」
    撥流蘇照相控制在12秒之所以是「畢業典禮季」,是因為廈大這幾年都把一場畢業典禮拆成四場,分學部舉行。校方說,這是為了每位畢業生都能參加畢業典禮,都能上臺從書記、校長和教授們手中領取畢業證書,由他們把自己學位帽上的「穗子」的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廈大今年有7670名畢業生,包括4558位本科畢業生,2817位碩士畢業生和295位博士畢業生。
  • 廈大與莆仙興化之校地情緣——百年相依 世代芬華
    1921年4月,位於東經118°北緯24°的廈門島,迎來人間鶯飛草長、春暖花開的四月天,而比那年春天帶給人們更加欣喜的是,一直以「教育是立國之本」為念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在母國東南之濱獨資興建的廈門大學,開門招生啦。離廈門島不到200公裡的興化府,在八閩大地是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 一日三餐裡的百年廈大
    廈大食堂的味道,是一屆屆學子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廈門大學的食堂文化建設,是學校百年校園文化的縮影,而廈大餐飲文化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時代的發展變化。建校伊始,校主陳嘉庚先生和各級學校管理者,就非常重視食堂的建設和學生的飲食。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
  • 民國廈大對教授們的學術要求
    □成健1926年,北京大學20餘名教授紛紛南下,赴廈門大學任教,其中包括林語堂、魯迅、沈兼士等國學大師,時稱「半個北大」搬到廈門來了。廈門大學於1921年由陳嘉庚籌資創辦,當初校方對國內專家和海外學人,不論門派,只要學術上有成就有地位,一概重金禮聘,教授月薪最高可達400元。有錢,還得有人運作。林語堂是福建人,曾任教於清華、北大,在京城學界人脈資源深厚。作為廈大文科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總秘書,林語堂東奔西走,代表校方廣為羅致知名學者,這才有了大師雲集廈大的盛況。
  • 廈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曾被遺忘的中國大學校長
    民國初年,林文慶和陳嘉庚有一次同船從中國返回新加坡。在茫茫海上,兩人「議論時政,相顧唏噓。因慨民智未開,則共和基礎,終無由鞏固。遂歸裡設集美學校」 。數年之後,兩人又幾乎同時想到了創辦一所大學,當陳嘉庚籌辦廈門大學時,曾同林文慶商議,林文慶也認為,這樣一所學校如能辦成,「對國家的貢獻必大」。
  • 被譽為「南方之強」的廈大被誰拖了後腿?是沒落了還是走錯了路
    廈大坐落在經濟特區福建省廈門市,是福建省內唯一一所985高校。1921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了廈大,辦學歷史已近百年。廈大多年來依託廈門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態旅遊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年年能被廈大錄取的考生堪稱人中龍鳳。
  • 廈大金圓研究院助建兩岸金融中心 連勝文受聘客座教授
    廈大金圓研究院助建兩岸金融中心 連勝文受聘客座教授 2016-04-09 19:48:49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臺灣青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勝文及多位兩岸金融業界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出席當日揭牌儀式。連勝文還與多位著名金融業界人士一起,受聘為該研究院客座教授。  朱崇實在揭牌儀式上說,還在陳嘉庚先生懷抱「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創辦廈大之初,商科就成為兩個主要學科之一,銀行學更是商科中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