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校人工智慧教育現狀如何?

2020-09-03 噠迪智能教育


人工智慧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布局人工智慧學科建設。


目前,經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50餘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專業也愈加受寵,國科大、南大、西安電子科大、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也選擇成立專門的人工智慧


那麼,我國發展人工智慧的高校如今正面臨哪些問題?是否有合適的教材?是否應該形成相對合理的差異化?如何解決師資上的缺口?

上的缺口?


「教學分散」呼喚建立一級學科


人工智慧是一門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特色的學科。而在高校現有的學科體系下,人工智慧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目前大多是散落在


「(這導致)智能專業課程不是重點學習內容,學時佔比也較少,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複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2017年7月接受《光明日報》採訪


「以前的人工智慧人才有是有,只不過是散落在計算機、控制、統計等專業的幾門課程裡,結果是幾個專業的學生都學到了若干,而拼起來才是完整人工智慧人才。」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表示,從廣泛意義上來說,人工智慧專業應該按學科特色及其獨立性、正統性、完備性來培養


「(沒有人工智慧一級學科)使我們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產業說需要人工智慧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說現在沒有人工智慧學科,不輸出人工智慧人才——實際上我們已經在輸出人工智慧相關的人才了。」吳飛說。

經在輸出人工智慧相關的人才了。」吳飛說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便對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我們正在積極加強人工智慧一級學科的建設。」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彼時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談及上述《規劃》


據《光明日報》報導,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曾聯合數十家學會及高校,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企業等,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一級學科的論證要求,最終形成《「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數據顯示,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36個;在教育部研究生專業目錄外,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方向已達79個;中國知網中與智能主題相關的學位論文佔3.5%,遠大於按目前111個一級學科計算的平均數0.9%。

3.5%,遠大於按目前111個一級學科計算的平均數0.9%。


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陳前斌表示,該校從2017年開始就在積極關注此事。「一旦確定,我們就會安排申請設立該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目前只能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按人工智慧方向培養研究生。」陳前斌認為,建立一級學科一方面是為了「更加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構建獨立體系所需。「這


對此觀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焦李成表示認同,「為提高研究生培養和教育水平,適應產學研用的迫切需求,應迅速建立人工智慧領域的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


但在吳飛看來,「解決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工智慧一級學科成立)不會那麼快」,或許還有兩到三年時間。「成立一個新的學科,首先就是要打破舊學科的藩籬,然後重新梳理以前散落在各個學科下面的課程體系,再按相互聯繫的思路有機整合,用新模式、新理念去教學生。」

各個學科下面的課程體系,


談及目前人工智慧行業最缺的人才類型,科大訊飛開放平臺總經理齊舒萱表示,目前企業對AI主要有兩個維度的需求:研究底層算法的技術型人才和從應用層出發的產品型人才。而吳飛也表示,頂尖的理論型人才、與行業結合緊密的交叉型人才以及複雜的智能系統的技術編程專家都是目前行業奇


對於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建設人工智慧學院的高校而言,在「人工智慧一級學科」尚未成立起來時,迫切需要釐清和發展人工智慧教學獨特的課程體系。「人工智慧成為一級學科的好處,就是把過去散落在各個學科中的相關課程整合到一起——這些課程的內容實際上構成了人工智慧這門學問的基石。」吳


與傳統課程體系不同,上述《「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稱,人工智慧學科旗下應設置腦認知機理、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課程。而在具體落實上,梳理開發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與時俱進的教材尤為重要。


「繼續把人工智慧的相關內容彼此割裂地留在各個學科,很難培養人工智慧高端人才。


對於大部分正在籌備人工智慧學院的高校,2008年就擁有了全國人工智慧領域唯一國家級特色專業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在教材方面走在了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自中國人工智慧發展之初就開始深耕,至今已有30餘年。以此為優勢,學校撰寫了多本智能技術系列專著與教材,先後被國內三百餘所高校選為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及參考書。「接下來,我們會按照教學3.0繼續修訂和系列化。」焦李成說。

能技術系列專著與教材,先後被國內三百餘所高校選為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及參考書。「接下來,我們會按照教學3.0繼續修訂和系列化。」焦李成說。


重慶郵電大學於2018年2月同科大訊飛合作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目前培養方案還在雙方討論中。該校副校長陳前斌表示,學院除了大類


今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編委會,計劃從2019年開始陸續出版一批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工智慧專業教材,在高校引領人工智慧的創新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編委會陣容強大——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院士擔任主任,多位院士擔任副主任,吳飛作為編委會秘書長參與


「在工科,尤其信息領域,國內普遍長期都是依靠國外的教材來教學生,如果能精心去做優質的教材,有沒有可能我們的教材被國外翻譯使用,成為他們的寶貝,我們要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去努力。」吳飛


他在此前接受浙江在線記者採訪時稱,本套教材體系將呈現出一定層次,從核心內容到外圍


「核心教材將講授人工智慧最為內核的理論和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博弈控制等。稍外圍的教材將介紹與應用場景無關的數據智能技術,如自然語言識別、視覺理解、語音識別等,這些技術可以與各個領域發生交叉滲透。更外圍的教材將充分體現『人工智慧+N』,專門探討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課題,形成一類叢書。另外還將專門編纂工具類用書。」吳


人工智慧是一個不斷蓬勃發展的學科,教材是否能始終保持前沿更新不可忽視。據吳飛介紹,國家人工智慧規劃的頂層設計者潘雲鶴院士在編委會的成立大會上提出,教材要和網絡緊密結合,後續應從線上線下、紙內紙外進行更新。「比如學生們也可以掃一下二維碼,或者直接登錄到課程網站上看到新增加的內容和更新的信息。」

計者潘雲鶴院士在編委


對於中國大力建設人工智慧學科的高校來說,除了教材,教學實驗室的場地等一些硬體配套設施還未跟上,師資的缺口也成了學科發展的


「現在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實都還是挺緊缺的。」國科大人工智慧技術學院副院長肖俊表示,該校依託中國科學院,在師資上相對於其他高校具有優勢,但「這兩年其他高校挖走了不少有『傑青』『優青』等頭銜的(老師),原本願意留校的不少碩博畢業生,也都被很多企業提前預定走了,給的待遇確實非常


「高校主要還是希望有博士學位以上的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但的確很少,要引進這方面的師資相當困難,主要是本來人才缺口就大,企業也需要,這麼多高校也需要。」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陳前斌說,跟企業競爭,高校優勢


該校訊飛人工智慧學院師資目前由兩方面組成,一是學校相關專業原有師資,二是從科大訊飛聘請的50名「企業導師」。「應對初期數百名學生教學,目前來說沒有問題,但考慮到2020年達到2000餘人的培養規模,師資引進依然是學校考慮的重


「人工智慧學科的人才匱乏是目前國際和國內的一個普遍現象。」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鄒昊認為,其中缺乏的交叉性師資,以核心學科為中心,同過跨學科、跨系、跨院校、校企聯合研究與應用開發等方法,可以更有效的集中各方優勢力量,為人工智慧學科的長遠發展構建一個高效的體系


對國內高校來說,人工智慧是一個新的學科,且和其他學科難捨難分。因而吳飛認為,與其說缺老師,不如說是缺統一在人工智慧術語下,以人工智慧思維、人工智慧教學模式培養人才的


科大訊飛智慧城市事業群AI人才培養總監胡江院認為,作為新興學科,人工智慧教學的師資缺乏,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說,師資的缺乏關鍵不是師資編制的匱乏,而是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更新和應用層面項目實戰教學能力的


對於該公司同重慶郵電大學合作創辦人工智慧學院的做法,胡江院認為,這是解決目前師資緊缺以及提升人工智慧項目實訓能力的有效途徑。「本質上就是在把我們的技術和經驗轉變成教學資源,同時我們的工程師擔任項目實戰課程教學,從而有效緩解師資問


陳前斌認為,在專業建設中,企業能夠提供人工智慧領域平臺和一些實踐實訓的課程。「如果不是跟他們合作,人工智慧學院可能會形成原來的計算機學院那樣傳統的辦學方法。」但他也表示,教學的核心部分不能完全依賴企業,總體的學生培養質量還是要靠學校核心師資來把握。

而有效緩解師資問題」。


陳前斌認為,在專業建設中,企業能夠提供人工智慧領域平臺和一些實踐實訓的課程。「如果不是跟他們合作,人工智慧學院可能會形成原來的計算機學院那樣傳統的辦學方法。」但他也表示,教學的核心部分不能完全依賴企業,總體的學生


也有高校國內缺人,就去國外「挖」。焦李成表示,為解決師資問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公開招聘,並與世界各國人工智慧領域專家積極聯繫。「目前學校已經引進了日本京都大學梁雪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尚凡華教授和劉園園教授、英國薩裡大學王晗丁教授等人,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國家應該大力支持和實施『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教師』發展計劃,培養人工智慧領域的教師人才。」

世界各國人工智慧領域專家積極聯繫。「目前學校已經引進了日本京都大學梁雪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尚凡華教授和劉園園教授、英國薩裡大學王晗丁教授等人,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國家應該大力支持和實施『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教師』發展計劃,培養人工智慧領域的教師人才。」


事實上,教育部聯合北大等主辦的「中國高校人工智慧(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4月初也已啟動,計劃五年內培訓500名教師和5000名學生


將企業科研人員作為師資引進學校,解決「缺人」難題,這不是校企合作的


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引企入教」,鼓勵把企業資源引入高校的教學環節。有業內專家直言,企業有計算資源和數據供給數據,院校的算法能力很強,但這兩者往往脫節,想要加快推進人工智慧落地,推進校企合作是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企業人才到高校任教,講一些真正面向實際的人工智慧的算法,這是非常好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交流途徑。」吳飛


「人工智慧學院成立時,我們感覺到一定要跟企業合作,能夠同產業緊密結合,不然走的仍是學校自己辦學院的那種老路——這不是更好的路。」陳前斌表示,重慶郵電大學在2017年10月份於學校內部成立人工智慧學院後,便在重慶市政府「牽線」下找到科大訊飛合作,直至今年2月正式掛牌。「這條路跟其他高校相比較為獨特,彌補了我們的一些短處。」陳前


對此,胡江院表示,重郵訊飛人工智慧學院中,科大訊飛除了提供項目資源教學、工程師參與授課,還將共同打造圍繞大學生個性化培養的人工智慧智慧學習平臺,同時釋放企業深度學習能力、開發版套件能力,讓師生能夠參與到人工智慧產、學、研中,真正實現培養過程與產業無縫


「在課程設計方面,從崗位導向課程設計原則來說,要引導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胡江


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在人工智慧學院建設中不是個案。比如,山東科技大學官網4月4日傳出消息稱,該校計算機學院與騰訊等公司正在商討籌備山東科技大學—騰訊人工智慧學院成立大會相關


而對於不少企業而言,高校資源同樣能夠發揮作用。「很多企業要跟學校合作,希望同他們一起做人工智慧的人員培訓,當然也有很多企業希望有一些好的技術點進行產業孵化——就產業化方面,他們的需求很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慧學院肖俊教授


這實際上也給希望在智能產業搶佔先機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與行業融合,與經濟融合,政府、高校和企業之間要積極合作,以『人工智慧+』升級傳統行業。」 焦李成認為,高校所在地政府需要加快制定發展規劃,對人工智慧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做出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給予資源傾斜,促進人工智慧產學研協同發展。「在成果的轉化與落地方面,地方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長遠。」

實際上也給希望在智能產業搶佔先機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與行業融合,與經濟融合,政府、高校和企業之間要積極合作,以『人工智慧+』升級傳統行業。」 焦李成認為,高校所在地政府需要加快制定發展規劃,對人工智慧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做出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給予資源傾斜,促進人工智慧產學研協同發展。「在成果的轉化與落地方面,地方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長遠。」


相關焦點

  • 展爽:政策加碼下編程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方向|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
    「2014年國內少兒編程教育開始發展時,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少兒編程滲透率已非常高。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數據,如今美國中小學滲透率達到了50%左右,國內目前少兒編程的滲透率在1.5%左右,去掉滲透較好的一些城市,其餘滲透率都還不足1%。」談及中國少兒編程教育現狀,極客晨星少兒編程創始人兼CEO展爽給記者列了一組數據。她表示:「不止於滲透率低,當下學校的編程教育還面臨師資匱乏、缺乏標準化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 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工科「大火」,看企業如何賦能高校教育
    作為人工智慧機器人獨角獸,教育業務一直是優必選科技的重要布局領域。其實不僅優必選科技,一些人工智慧獨角獸公司也多有涉足教育;但難點是如何在落地上真正系統性地為現有高校教育生態賦能,同時又能打造成人工智慧公司本身的一項核心業務,這方面優必選科技是如何做到兩者兼顧,非常值得AI產業和教育屆關注研究。
  • 近千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科,年薪50萬的專業如何教?
    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高校該如何培養人工智慧、機器人專業的人才?基於在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的完備產業生態,以及在教育賽道積累的豐富落地經驗,優必選科技為高校教育打造了「產品+課程+平臺+增值服務」整體解決之道。 11月8日,在長沙舉行的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一個和人一起隨著音樂「練瑜伽」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
  • 高校教授和湖南自興共話人工智慧
    紅網時刻9月29日訊(記者 劉璇 實習生 李飄怡)9月29日下午,湖南部分高校教授來到湖南自興人工智慧考察與交流,並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層面對於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及雙方友好合作方向進行洽談。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蔡自興教授在現場發表演講,他認為,人工智慧是年輕人的事業,更是值得獻身的事業,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如今瓶頸之期在於專業人才的短缺,希望在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中,各高校及學子能以超過「蔡自興」為目標,致力於人工智慧的研究。
  • 高校人工智慧專業排行榜 2020全國215所高校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綜合實力一覽表
    2020年教育部公布全國180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人工智慧」本科專業,2019年教育部公布全國35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人工智慧」本科專業。我國高校人工智慧教育工作全面開花,穩步推進。但總體而言,我國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起步晚,底子簿,目前佔全國高校總量比例仍然較小,我國高校人工智慧專業本科教育處於起步和發展階段。
  • 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院,還有哪些高校有人工智慧?
    3月6日,南京大學官網正式發布新聞,成立人工智慧學院。關於學院院長、專業設置等具體工作還在進一步籌備當中,據南大老師透露,學院招生工作希望2018年開始,但還要看具體工作進展。國內有哪些高校開設了人工智慧學院?
  • 人工智慧與教育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現狀、影響與挑戰——基於OECD《教育中的可信賴人工智慧:前景與挑戰》報告的解讀與分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20年4月發布了《教育中的可信賴人工智慧:前景與挑戰》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從現狀看,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學校管理及教育系統三個層面發揮了巨大價值。從影響看,人工智慧推動了正規教育系統進一步變革知識與技能。從前景看,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快速發展給各國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
  • 海內外高校專家學者研討通識教育 呼籲人工智慧教育從專業化走向普及
    湖北日報訊 (記者龔雪、通訊員陳茜、黃妍)10月23日、24日,通識教育與當代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在漢舉行,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泰國、賽普勒斯、中國等高校的16位專家通過線上線下作主旨報告,吸引45所海內外高校千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人工智慧+教育在中國:現狀、問題與未來
    導讀縱觀國際經驗並對照中國實踐,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在推進程度上確實稱得上先行一步,而「人工智慧+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升級版,也正在被教育界內外所追捧。中國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包括教育智能化領域的繁榮發展,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重大矚目、甚至是超過預期的重視。時下的海外暢銷書《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中,對於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繁榮勢頭的浮誇解讀極具代表性,該書稱:「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會慢慢減弱——而中國渴望填補這一空白,努力在2030年之前將自己打造成全球首要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 人工智慧+教育在中國:現狀、問題與未來
    以下從當前特徵、現存問題與未來發展策略三個方面,嘗試為洞悉「人工智慧+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立體視角。中國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包括教育智能化領域的繁榮發展,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重大矚目、甚至是超過預期的重視。時下的海外暢銷書《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中,對於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繁榮勢頭的浮誇解讀極具代表性,該書稱:「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會慢慢減弱——而中國渴望填補這一空白,努力在2030年之前將自己打造成全球首要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 高校如何創新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專家這樣說……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旺盛的人才需求。李彥宏出席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式時表示,百度要在未來5年為社會培養500萬名AI人才。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高校應當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人工智慧的發展又對高校學科建設產生哪些啟迪?在9日召開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科學前沿全體會議上,多位知名學者給出了各自答案。
  • 科技推動教育變革 校企共商如何應對5G+人工智慧新時代
    5月26日,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19·春)的重要論壇之一,「5G+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論壇」在福州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誌社、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
  • 人工智慧專業排行榜 2019全國344所高校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綜合實力...
    2019年教育部公布,全國35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人工智慧」本科專業,96所高校成功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101所高校成功申報「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2018年全國135所高校成功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機器人工程」等人工智慧方向本科專業,2017年以前,全國29所高校成功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但這些數字加起來佔全國高校總量比例仍然較小,我國高校人工智慧本科教育仍處於起步和發展階段
  • 高校如何跟上人工智慧時代
    Aoun)在其《教育的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該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從其作用來看,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契機。比如「合作機器人」在工廠裡與人類一起工作,提高了製造業的生產效率。然而,人工智慧在為人類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 人工智慧專業排行榜 2019全國344所高校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綜合實力一覽表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機遇,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要進一步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突破,要不斷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不斷推動人工智慧與人民需求深度融合、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徑,不斷推動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為教育變革提供新方式,從而引領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示範,帶動我國人工智慧總體實力的提升。
  • 北大教育學院閉門會: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應該如何開展?
    近日,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召開的閉門論壇上,諸多國內教育發展的決策者、學者、企業人士,一同探討了如何基於中小學計算思維培養,開展人工智慧教育。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信息化處處長張權表示,從全國層面上看,無論是計算思維培養還是普及AI教育,都需要考慮教育體系如何整體推進,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等方方面面。
  • 2020第三屆全國高校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教育教學創新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產業如何變化,都需要實實在在的推動與落地。如何驅動區塊鏈人才培養、加快區塊鏈專業建設已經成為高校關注的話題之一。2020年,全國已有15所高校申報區塊鏈工程專業。今後,國家將推動若干高校成為區塊鏈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一大批高校區塊鏈技術成果將為產業發展提供動能,有力地支撐我國區塊鏈產業技術發展。
  • 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院,高校人工智慧學院哪家強?
    從人才培養、開拓創新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學院的設立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從教育的角度看,將人工智慧專業獨立出來,而在本科培養階段並沒有體現出與計算機專業有任何差別,這樣看似有些「跟風」的行為又是否可取呢? 南大校長呂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學院初定本科生招生規模為 60-100 人,如果今年能走完程序就在今年招生,否則就推遲到明年。
  • 為啥高校教育要開設人工智慧系列通識課?全國研討會分享上大經驗
    來源/視覺中國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王蔚)人文與科技——「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日前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慧通識教育」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大學教務處、計算機學院、出版社及北京超星爾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由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和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顧駿團隊共同承辦。上大副校長聶清說,上海大學率先一步提出「人工智慧通識教育」,這對於上大這樣一個綜合性大學來講意義重大。
  • 關注人工智慧產業,國內首本《人工智慧技術教育白皮書》發布
    據悉,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湖南省人工智慧學會高職AI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湖南科技職院當選為第一屆高職AI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戚人傑當選為主任委員。在現場,入會人員共同發布國內第一本《人工智慧技術教育白皮書》,自興人工智慧集團吳振峰對白皮書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