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神童的宿命:贏在起跑線,輸了後半生...

2021-03-03 學而思圖書優選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在這股時代的強音下,由中國科技大學組建的神童薈萃的「少年班」應運而生。在這個天才神童班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11歲,當時的主流媒體給他們貼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之類的標籤。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何當年稱得上理想歲月一根標杆神童,反而痛斥「神童教育」?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就像當年被媒體譽為三大「天才神童」的寧鉑、謝彥波和幹政,他們是理想歲月裡的一根標杆,亦是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一曲蒼涼的悲歌。

這篇文章分享給各位家長,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1978年3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組建了全國首個「少年班」。

在這個天才神童班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11歲,當時的主流媒體給他們貼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之類的標籤。

少年班同學

在這裡先簡述一下當年的時代背景,或許現在40歲以下的青少年對那個時代會感到些許陌生。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親眼見證了十年文革對社會和個體蹂躪的人們,迫切渴望通過知識改變自身的命運,整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達到了空前的熱忱。

那是一個百廢待興、充滿寬容與希望、知識分子可以揮斥方遒的年代,需要一個人去喚醒人們對教育和科學的重視。

在這股時代的強音下,神童薈萃的「少年班」應運而生。其中寧鉑、謝彥波和幹政三人,進入校園不久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

據當時媒體的報導,寧鉑2歲半時已經能夠背誦30多首毛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傳》

前排左一為寧鉑

最吸引眾人眼光的是,因為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下過兩盤圍棋並獲全勝,時年13歲的寧鉑幾乎一夜之間成為路人皆知的明星,整個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報導這個渾身帶著傳奇色彩的少年,寧鉑的命運從此就聚焦在媒體那束刺眼的強光之下。

寧鉑在中科大校園葡萄架下讀書的照片被廣泛轉發,以至於那根葡萄架到後來竟成為新生和遊人瞻仰的聖地;

寧鉑和少年班同學指點星象的鏡頭,定格在那個時代無數男女老少的記憶深處……

寧鉑成了一顆耀眼的明星,璀璨奪目。

如果說明星這個詞多少還帶有金光閃閃的商業色彩,散發著俗不可耐的銅臭氣息,那麼寧鉑已不是世俗層面上的明星,而是成為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的接班人。

寧鉑與方毅副總理下棋

整個國家對科學的熱忱,使得對寧鉑的各種讚美也達到了最高峰。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不熟記著寧鉑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

人們對寧鉑興趣之濃厚,已使得媒體的傳播能力無法匹配,寧鉑的故事甚至成為手抄本的素材。

在那個失去理性,一切都要大躍進、3年超英5年趕美、全方位證明XXXX優越性的時代,洗腦後狂熱的人們太需要一個標杆性的人物來填充空洞的內心,需要再出現一道東方的神光。

寧鉑入學後被中科大安排攻讀理論物理專業,當時這個專業最為熱門。

可是寧鉑並不喜歡理論物理專業。他對班主任汪惠迪說學校的系他都不喜歡。

汪惠迪據此特地寫了份報告給當時的校領導,請求學校按照寧鉑的興趣愛好把他轉到南京大學學習天文專業。

可是命運卻給寧鉑一記閃亮的耳光——中科大不願意放走這個名人,原話是:「既來之,則安之」。

寧鉑,你實在太有名了,換了誰,誰都不樂意眼睜睜地看著這個香饃饃從自己嘴邊溜走。

寧鉑與同學

寧鉑,你早已經不是你自己了,你屬於中科大,你屬於媒體,你屬於大眾,你屬於整個社會,唯獨不屬於你自己。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盛極而衰,大熱必死。生命的無常,第一次將寧鉑俘獲。

命運陡然撤去華麗的傘蓋,讓寧鉑在大雨下淋了個溼透。

無法轉學的寧鉑對理論物理根本沒有絲毫興趣,他很少花時間與精力做物理學科的研究,而是轉向了對「星相學」的研究,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哲學、宗教與圍棋上。

本科畢業後,19歲的寧鉑拒絕了研究生考試,留在中科大擔任一名講師,是全國最年輕的講師。

接下來寧鉑逐漸沉迷在氣功、吃素之中,與現實生活的軌跡漸行漸遠。

在接受一次媒體採訪時,寧鉑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時代需要的產物。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決不會再去讀少年班。而是像絕大多數普通少年一樣,過著平淡庸常,卻是屬於自己的生活。

「在很多場合,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寧鉑留校任教

1998年,寧鉑受邀參加央視《實話實說》欄目。據報導,在節目錄製期間,寧鉑頻繁搶過話筒發言,語速極快,情緒激動,猛烈抨擊所謂的「神童教育」。

坐在臺下的很多年輕人並不認識寧鉑,他們所有的表情只是對這位嘉賓的怪異行為發出陣陣鬨笑。

寧鉑的肺腑之言無人聆聽,屬於他的時代早已煙消雲散。

也同是在這一年,就讀於安徽省廬江中學的幹政無意之中翻看了記錄寧鉑事跡的手抄本,深受鼓舞的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相比之下,幹政並沒有像寧鉑那樣成為媒體的「寵兒」。他最吸引讀者注意的是在當年一本名為《神童的故事》暢銷書裡,有一則「幹政切瓜」的故事:當時少年班的招生老師問幹政,對一隻西瓜橫豎各切多少刀後會留下幾塊西瓜?——數字不斷上升,12歲的幹政卻始終對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師驚其為天才。

和寧鉑、幹政一樣,那一年還有一位神童謝彥波學的專業是當時中國科學界紅極一時的理論物理。而且他的天賦更為明顯,甚至在很多年裡被周圍的人半開玩笑地稱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尤為吸引人們目光的是,在少年班裡謝彥波的年齡最小,入學時剛滿11歲。在中科大流傳甚廣扥一個傳說是,第一次走進校門時,謝彥波還在滾動一隻鐵環。

謝彥波

很快,謝彥波天真的微笑、算術板書的背影,也出現在媒體刊登的照片中。其後幾年裡,中科大的招生廣告上都有他的身影,謝彥波還經常被安排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不過,從入學開始,老師和同學們對謝彥波的擔憂就從沒消散過。

大家對他的擔憂主要出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這兩塊上。汪惠迪老師說,「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的確,很多時候,「捧殺」比「棒殺」更具有殺傷力。

這是因為前者極易被對方接受,而後者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刻引起對方的警覺。

在成人社會裡,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由性格和實踐能力等因素決定成敗的世界。

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人可以成為科學界、文藝界的精英外,對大多數人而言,文憑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敲門磚」的功能裡。

踏入社會後,當分數和年齡顯得不那麼重要時,「情商」則與成功密切相關。而這些變化卻讓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等人措手不及。

1982年,謝彥波提前一年大學畢業,15歲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跟隨於淥院士讀碩士,18歲又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讀博士,被看好在20歲前獲得博士學位。

此時的謝彥波不可謂是春風得意,風光無限,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然而,同寧鉑一樣,謝彥波的人生轉折才剛剛開始。

因為沒有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謝彥波沒有獲得博士學位,只好轉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

在普林斯頓大學,謝彥波跟隨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學習。後者在1976年因為在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對安德森而言,謝彥波的性格中有著令人無法容忍之處,那就是太過傲氣。因為謝彥波在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上選擇了與導師對立的學派,這讓安德森十分為難,博士學位自然成為了水中花、鏡中月。

可執拗的謝彥波卻選擇了死槓,這一槓就是9年。在普林斯頓的中國同學圈子裡,謝彥波與導師關係不睦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由盧剛事件改編的電影《暗物質》

恰好在這時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北大留學生盧剛殺死美國教授共6人,重傷1人,最後飲彈自盡的大事件。盧剛憑一把手槍,團滅了全世界在電漿研究方面最厲害的科學家們,猶如地獄惡魔。謝彥波被懷疑為潛在的危險。因為此前有傳聞說他曾用手槍或菜刀威脅過安德森。

中科大一位副校長決定讓謝彥波回國,他的留學生涯也就此結束。同樣鎩羽而歸的還有幹政。他與謝彥波的軌跡驚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頓,都是學理論物理,都是與導師關係緊張。

回國後,學校曾表示幹政可以回中科大讀博士,可他拒絕了校方的美意。

在此之後,幹政的精神疾病時好時壞,最終,幹政被自己禁錮在了與母親共同居住的房間裡。

相比之下,謝彥波則運氣好一些。他以碩士身份接受了學校近代物理系教師的工作。很快他結了婚,沒有什麼積蓄,分到了一套樓下總有人打牌的小房子。

在持續不斷的煩惱中,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結束了往日的夢想。

寧鉑,於2002年他38歲的時候到五臺山出家為僧。一入佛門深似海,從此,晨鐘暮鼓,青燈古卷。

其實,從神壇上跌落下來的天才神童豈止寧鉑、謝彥波和幹政三人。

不少年少就已經盛名遠揚的天才神童,他們如今或逐漸凋零,或捲入熔爐,或仍在痛苦中掙扎。

倘若忽略了孩子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然會使神童教育走向歧路。

世事如煙,雲煙深處水茫茫。

時代成就了他們,時代也弄丟了他們。

回不去的青春歲月,掙脫不了命運那一張張密實的網。

他們是理想歲月裡的璀璨之光,亦是一個時代的嫋嫋餘音。

本文來自:公眾號難得書院,作者:倪志峰,一個熱愛寫作與酷跑的70後大叔,喜歡用文字記錄心靈的得軌跡。轉載需得到授權,圖圖誠意推薦。

相關焦點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中國不輸在起跑線,美國贏在終點線
    「陽光下,快跑的未必能贏。」------ 《聖經 所羅門書》「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在中國鋪天蓋地的到處可見,也引領了很多相應而生的商業,如早教,如營養品等。鄰居家的牛牛離本城市最好的初中就差了四分,為了不讓牛牛輸在起跑線上,他爸爸動用了所有人脈,才讓他擠進了這所中學。另外一條街上的甜甜已經換了四種鈣片了。甜甜媽媽想讓甜甜學習舞蹈,贏在起跑線上,一歲就開始給她補鈣,這樣可以比同齡人早點開始學習舞蹈。
  • 父母不顧孩子想法、盲目報補習班,就算贏在起跑線,也會輸在終點
    近年來,孩子教育題材的電視劇數不勝數,一句「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現如今廣大父母的真實寫照。眾多家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將孩子從小送去不同的興趣班、補習班,我們擁有更多的技能,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
  • 贏在起跑線的神童後來怎麼樣了,現實告訴我們,過程的重要性
    現在生活壓力和經濟壓力都非常的大,很多家長覺得社會競爭激烈,站在起跑線之前就要贏,奔跑的過程中要贏,到了終點是第二名都不行。縱觀娃的整個人生,都是在和輸贏做較量。一步贏,步步贏,否則就是失敗田沫(化名)一直以來被初中同學譽為「神童」,由於上學早,加上又在機緣巧合下跳了一級,他在年齡上比同班同學小了三歲,但學習上可並不差,一直處於年級組的前20名之內。長久以來,田沫一直是家裡的驕傲,家長也在不斷督促他努力學習,爭取將名次再往前提一提。
  •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一句廣告語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時下一些青年父母親最愛念叨的一句話。為此,孩子還未出世時就進行胎教,一兩歲開始教認字,三四歲教學琴、畫畫、學英語等,千方百計要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不惜重金送孩子進各種才藝培訓班,似乎孩子如果一開頭沒跑好,這一輩子就輸定了。
  • 到底應不應該贏在起跑線上
    隨著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中國出現了層出不窮的神童,正因為這種極少數的「專制」培養,導致出現一大波媽媽粉追求讓自己孩子也變成神童,同時也衍生出背後各種培養神童的機構或者打著培養文化神童的幌子惡意斂財。這些團隊式的神童團隊也慢慢各種利用孩子來進行噱頭營銷。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信陽#孩子起跑線的「輸」和「贏」
    現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孩子只能贏,絕不能輸!常聽到家長說「一定要讓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咱倆孩子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無論衣著或飲食還有學習,都得趕到別的孩子前面才安心。其實,起跑線無關孩子的輸和贏。只有把握好孩子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正確引導,即使孩子在起跑線上沒有贏,以後的人生發展也不會輸!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但是人生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非常漫長的馬拉松,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
  • 翟天臨事件,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
    被踢爆「學術不端」事件前,這是一個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腳?一朝敗露,就成了輸在「終點線」上的人。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他們終有一日會從贏了「起跑線」變成輸在「終點線」。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第二: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線上!我們中國家長最信奉的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在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卻累死在了起跑線上!不可悲嗎?第三:起跑快、加速跑,不如跑得久,跑得遠!鄭強教授說道:「我為什麼鼓勵經常太原理工的孩子呢?」這些孩子無非就是因為高考成績不夠理想,但不代表他們以後的人生都是失敗的吧。只要後半生努力,也一定可以成才。
  • 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
    Osports 供圖  帶著一個負場打附加賽、輸在起跑線上的山東全運男籃,在逆境中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繼首個比賽日逆轉山西隊之後,昨日在與北京隊的生死之戰中,山東隊又以79:73力克對手,拿下兩連勝,目前附加賽戰績為2勝1負,雖然還尚未掌握出線主動權,但希望也越來越大了。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最近熱映的一部印度輕喜劇影片《起跑線》,讓小編很感興趣。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從最後夫婦倆的對話可以看出來,這部片子的主旨是提醒人們真正的起跑線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但是父母的高度卻決定著孩子的起點,這個高度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質上的。也就是拼爹,從古至今從未停止。
  • 輸在起跑線不可怕,要贏在終點才精彩
    每個人都不想輸在起點,每個人都想一路順風,每個人都想一輩子風風光光,但現實,回到現實才會發現,很多人明顯輸在起跑線。你輸在起跑線了嗎?輸在起點真的很可怕嗎?是的,他會限制的思維,會限制你的生活質量,會影響你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方方面面,起點已經把很多人趕下奔往贏的路上的班車。輸在起點真的那麼可怕嗎?
  • 不怕輸在起跑線,就怕停滯不前
    總是有家長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有人說:「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起跑線就決定了終點?贏在起跑線,就能一直贏了嗎?莫言從一個十二歲輟學的孩子,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的勵志典範。雖然輸在了起跑線,只要堅持前行,最終會到達終點。堅持繼續奔跑,才是到達終點的必要條件。
  • 學霸爸爸分享:這樣教育,你的孩子也是神童,贏在起跑線上的奧秘
    周末了,給朋友們分享三則家長對孩子開展早期教育的故事,為你解讀孩子怎樣能夠贏在起跑線上的奧秘。跟蹤三個朋友對孩子開展早期教育的情況。近日,跟三個朋友在一起聊天,他們分別講述了各自對3歲二胎孩子的教育情況。這是為了跟蹤我指導他們的階段性教育成果而進行的一次談話。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01「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都在搶跑,起跑線到底在哪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包裹著成功學糖衣的口號,讓多少家長在教育的洪流中暗自較勁、攀比、競爭,生怕自己的娃比別人落後,不如別人優秀。有些家長感嘆,家境優渥的孩子,從出生起就贏了,而普通人家的孩子,還在起跑線上你推我搡。靠前的起跑線站不下所有人,無論父母怎樣拼盡全力,他們能把孩子送達的地方,總有高低遠近的差別。這條起跑線,從開始,就寫滿了不公平,也昭示著大家不是從同一起跑線上起跑。